關於新時代我市綠色發展的思考

市住建局黨委副書記、局長 紀文華

4月,我參加了在中央黨校舉辦的全市一把手“雙力”提升研修班,經過一週封閉學習,感受頗深,收穫良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當前,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在此時代背景下,如何加快和推動我市綠色發展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實踐的課題。結合我局職能工作,根據所需所思,體會如下:

建立質量更高、結構更優的產業體系。爭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板,進一步堅持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方向,樹立精品意識,構建城市、景區、鄉村共融共生,遊客、市民、農民“主客共享”的美麗句容。一是加快品牌開發。根據區域要素稟賦和各鎮各村個體優勢,著力培育效益好、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特色產業。深入指導特色田園村莊拓展農業多功能性,不斷強化品牌創建,推進標誌性農產品開發,打造培育一批如“丁莊”葡萄、“東方紫”酒業、“野山小村”越光大米、“雲兔”草莓、“西馮”草坪的農產品知名品牌。二是壯大主導產業。重點以市場為導向,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遊則遊,發展一批特色優勢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應明顯、輻射帶動力強、財政貢獻率高的主導產業,發揮特色競爭優勢,將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主導產業。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應用,挖掘信息消費、文化消費、生活消費服務業潛力,切實發揮現代服務經濟對我市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構建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城鎮格局。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揚子江城市群和寧鎮揚一體化等重大戰略。對外,在思想上打破行政區劃束縛,轉變理念,堅持高標準定位,強化規劃引領,推進“多規融合”,加快開展城市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修編,積極對接南京和鎮江的各類規劃,做到既緊密銜接、全面融合,又互補共榮、利益共享。對內,充分發揮規劃統籌功能,形成“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按照“緊湊型城鎮、開敞型區域”的格局要求,合理確定城鎮開發邊界、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積極謀劃張廟、亭子、石獅、大卓四個片區“衛星鎮”建設,高起點打造城鄉發展體系的重要節點。同時,在交通網絡體系進入“南京半小時通勤圈”基礎上,以南沿江城際鐵路和寧句輕軌S6號線為大框架,構建梯度有序、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城鎮生態格局。

打造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城鄉環境。以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為目標,更加註重城市發展質量,更加註重空間品質提升,更加註重宜居環境改善。一是提升中心城區綜合功能和內涵。加快推進南門橋廊橋、義臺街歷史文化街區等項目建設以及老影劇院、葛仙湖片區等徵收拆遷工作,大力實施“靚城行動”,改造一批街景立面,提升城市形象。二是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在主城區,進一步打通對外大動脈,暢通對內微循環,打開我市長遠發展的空間廊道。有序推進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的有機更新,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用3年時間,對城區實施雨汙分流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空間。在各鄉鎮,加快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步伐,不斷擴大供水、汙水處理、天然氣的覆蓋廣度;加快落實村、鎮兩級汙水處理設施常態化運營;統籌推進全域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實施城鄉均等的服務標準。三是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將鄉村旅遊、養生休閒、養老服務與“民宿”經濟等相結合,改造、盤活、利用好鄉村民居,以全域旅遊作為打開轉變鄉村經濟方式與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