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悅讀|975萬考生與中國人的高考情結

高考·悦读|975万考生与中国人的高考情结

高考來啦!

2018年的高考,尋常之處亦有不尋常之點:心心念唸的首批“00後”們,將步入高考考場,975萬考生迎來人生大考。

高考·悦读|975万考生与中国人的高考情结

5月9日舉行的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各地嚴禁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一旦發現,嚴肅處理。

在這個惟變不變的時代,各種微妙的變化,在龐大的高考敘事裡暗香浮動著。

高考·悦读|975万考生与中国人的高考情结

有人說,沒有經歷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做不完的考卷、黑板一角的倒計時、三點一線的高中生活,在每個中國人的芳華青春裡,有著夢魘般的陰影,又有著涅槃般的感喟,更有著“人生出彩”的瑰麗憧憬與壯闊思緒。

高考改變了我們。

中國有耕讀傳家的淵源與情結,自科舉始,便勸誡底層青年通過考試來逆襲人生。元代高明在《琵琶記》中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高考·悦读|975万考生与中国人的高考情结

即便以現代觀之,1977年那年冬天,關閉十餘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開啟,“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閃耀而至,570萬中國年輕人永生難忘。

41年過去,比改革開放還早一年的高考制度,傳遞了知識的價值,彰顯了學問的力量,更在板結的社會階層結構上破冰擊楫,一路長風破浪、行穩致遠。

就像中學樓宇間橫幅寫的,“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

41年過去,高考作為人才選拔與教育甄選機制,改變了年輕人的命運、改造著國家與民族的命運。

就像世界上最著名的輟學生之一的比爾·蓋茨說的,“雖然我從大學輟學,然後幸運地在軟件行業有一番建樹,但是獲得學位是更可靠的成功之路。”

當高等教育成為全民教育,它夯實的不僅是年輕人造夢的基礎,更有家國之夢的根本。這不是1500多年科舉傳統使然,而是在彌合社會斷裂、抵達規則公平層面,高考是絕對的實力擔當。

忽然想起不久前的一則新聞,標題就是——高考“白卷”考生10年後考取大專,後悔浪費高考機會。

高考·悦读|975万考生与中国人的高考情结

我們改造著高考。

自上海、浙江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全國大部分省級行政區均已公佈改革方案。去年底,不少媒體都在熱議“浙江模式”。比如浙江提出,從2019年招生起,將引導高校理工科相關專業把物理作為選考科目。

在中興事件之後觀之——重視物理,恐怕不單單是讀過霍金的《時間簡史》、翻過溫伯格的《終極理論之夢》、知道普里戈金的《從混沌到有序》之後的頓悟,而是立足中國發展現存與未來的思索。從內容到制度,從流程到操作,高考的微妙變化,都牽涉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訴求。

公共治理現代化的進程,是對高考制度更深層次的改造。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7.5%,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559萬人,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50%。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是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發展,亦讓高考的“神奇跳板功能”得以祛魅。

高考所承載的機會公平的價值,正在越來越多人生出彩的社會性機遇中邊際遞減。在人生上流的搏擊中,高考的“獨木橋”,遲早會被多維度的“立交橋”所替代。

風引春心不自由,誰人少年不賦愁。

高考是中國青年的標籤式記憶,它或者改變了年輕人的航向、或者改造著年輕人的心性,在抽象的社會歷史敘事之外,亦關切著千家萬戶的詩與遠方。

我們以為高考不老、青春不散,不想恰在我們以為之間,高考四十多年,青春夢已遠。

或者,我們熱議的高考,未必是你想象的高考,它只是路過國人青春的一陣風疏雨驟,而我們懷舊並耿耿於心的,只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夢與光陰罷了。

來源 | 視點中國

作者 | 鄧海建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