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波牛市BCH上位,經濟模型或將挑落BTC(core)

之所以用經濟模型這個大詞,主要是出於對加密數字貨幣的一種巨大期待。

如果你把比特幣當做一個項目,那麼經濟模型其實就是它的業務模型。

再說白一點,就是驅動BTC這個數字加密貨幣的遊戲進行下去背後的經濟邏輯。

本篇將對BTC和BCH的經濟模型中的幾個關鍵點進行解剖,以此來判斷兩個幣種中短期的投資前景。

正文

下一波牛市BCH上位,經濟模型或將挑落BTC(core)

在BTC生態中,主要有三個角色,開發、礦工、普通用戶。

開發人員是產品的設計者,是遊戲框架的奠基人,白皮書就是藍圖,後續項目的推進主要沿著白皮書的既定方向推進,對BTC來講,產品框架早已奠定,後續的開發者主要做維護和技術升級的工作。這裡有個雷就是,技術升級有時候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悄悄顛覆了項目的經濟模型。

礦工是讓比特幣系統持續運轉的源動力,是比特幣這輛車的發動機,除了打包驗證處理交易,同時也為系統提供安全護城河。

普通用戶之所以加入到這個遊戲,是因為BTC提供了一套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是有史以來最能勝任交換媒介職能的產品。

一個合理的經濟模型,意味著這三者利益可以協調一致,各取所需,讓BTC生生不息。

開發者利益點——理想狀態,榮譽,持幣收益,社區捐贈收益。容易出么蛾子的是,通過篡取代碼權,不聲不響修改底層遊戲規則,造成系統性風險。

礦工——獲取挖礦經濟收益

用戶——獲得真正的貨幣(收益包括但不限於,投資,交易,儲值,支付……),方便自身各項經濟活動。

對整個系統來講,通過提供優質的產品吸引源源不斷的用戶進入,是衡量項目成功與否的唯一尺度。

只有將盡可能多的人捲入到這場遊戲中來,幣值不斷攀升,才符合所有角色參與者的利益,使開發者、普通用戶、礦工利益最大化。

根據比特幣貨幣發行機制,到了2140年,驅動BTC這一系統的動力將主要地依靠交易手續費,屆時不再有爆塊獎勵。

下一波牛市BCH上位,經濟模型或將挑落BTC(core)

目前,扣除區塊獎勵12.5,手續費佔礦工總收入的比例小於1%,也就是說手續費完全無法支撐起系統的運轉。

這意味著,在比特幣挖完之前,必須儘可能地將用戶捲入進來,把生態做大,才有可能讓手續費支撐起系統的運轉。

手續費關乎一個BTC的生死,是其激勵體系的核心,健康的經濟模型必然是這樣的——用戶越來越多交易越來越多手續費總收入水漲船高,同時“薄利多銷”使得每筆交易手續費也得以降低,對用戶越來越友好,生態正向循環,愈發繁榮。

一個Win win win的局。

要想往這個方向前進,就必須又快又好地滿足用戶需要,即比特幣必須在充當交換媒介這檔事上稱職,不能不安全,不能堵,不能坐地起價收天價手續費。

這就是為啥擴容問題成了比特幣發展路上最核心的一個議題,之前比特幣整體架構OK,不過隨著用戶越來越多,能夠提供的服務開始跟不上需求,造成交易擁堵,高昂手續費,用戶體驗甚至更差了。

圈內的都知道了,由於對擴容方案的不一致,社區分裂成了兩大派,一派是core,主張隔離見證+閃電網絡的擴容方案,走鏈下擴容路線;一派是堅持鏈上擴容的大區塊派,由於在政治爭鬥中失勢,於2017年分叉出了BCH。

背後對應的是兩種幣,也就是BTC(core)和BTC(bch)。

BTC(core)隔離見證之後,比特幣主鏈可以處理1.7M大小的區塊,目前測試網上包含的交易筆數在8000筆左右,其他的交易得走通過閃電網絡,否則將給主鏈造成擁堵。

有些Core黨因此提出一套理論,主鏈上的交易稱為“現金系統”,主要用來走“高價值”交易,而閃電網絡是清算系統,用來處理“低價值”交易,低價值交易是“沒必要”上主鏈的。

這麼一搞,除開閃電網絡本身技術風險和中心化風險,最要命的是將徹底摧毀比特幣的經濟模型,礦工最終的收入來源將僅限於1.7M所包含的交易手續費,礦工收入將得不到保障,伴隨而來的是算力必然萎縮,比特幣的算力護城河將被動搖。

閃電網絡節點將拿走本屬於礦工的手續費收入,而閃電網絡節點的收入增加並不會增強比特幣系統的健壯性。

對用戶來講,用戶量膨脹的背景下,交易上鍊將必須承擔高昂的手續費,不得不走閃電網絡,經由第三方完成交易,比特幣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名存實亡。

這套業務模式是不可能支撐比特幣成為世界貨幣的。

反觀BTC(bch)在前不久又完成了一次硬分叉,區塊擴容為32M同時將支持智能合約。 BCH社區在去年就已成功挖出1GB區塊,未來拓展到 1TB區塊的話,可以每天為100億人提供50筆交易,大大超過了當前全球的交易需求,這種處理能力將使比特幣完全能夠勝任世界貨幣角色。

至於core黨擔心的大區塊超過硬件發展水平撐爆屌絲電腦,造成運行全節點門檻過高從而導致中心化。實際上這壓根不是個事,且不說當前硬件水平就能滿足未來近10年的交易需要,關於存儲問題,中本聰在白皮書中第7小節就說過,“如果最近的交易已經被納入了足夠多的區塊之中,那麼就可以丟棄該交易之前的數據,以回收硬盤空間”。

下一波牛市BCH上位,經濟模型或將挑落BTC(core)

另外在6月6號,bitcoincash資訊發了一條很重要的新聞——《BCH測試網上出現第一個UTXO證明》,背後涉及一個叫UTXO Commitment的東西,搞定這個技術,區塊同步速度將大大提高,同時降低寬帶負擔。

相信大夥兒用過全節點錢包的都知道,凡是用POW的加密數字貨幣,在使用前都得先同步區塊才能進行交易,同步時間短則十幾分鍾,長則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關於UTXO commitment此處灑家再貼一個江卓爾的一個科普貼——

UTXO Commitment這個技術非常重要,通過這個技術,能徹底解決大區塊的存儲和歷史區塊同步問題,我具體解釋一下。

眾所周知,中本聰白皮書第7章回收硬盤空間指出,可以通過剪枝舊區塊的方法,減小區塊空間,簡單來說就是刪掉早期無用舊交易,只保留地址的最後餘額情況UTXO(BTC 0.12版本已經實現,參數prune,可把全節點降低到只佔用2G硬盤空間)。

刪掉舊交易對比特幣並不會有安全性問題,剪枝節點依然是全節點,能自己驗證所有收到的交易,用戶只關心餘額情況,沒人關心很早的舊交易,就像銀行一樣刪掉你五年十年之前的舊交易,這絲毫不影響你用銀行。

另外,未來除了比特幣自己存儲的舊區塊,還可以將舊區塊多存一份在IPFS等去中心化存儲上,只在比特幣鏈上保留一個索引,使得舊區塊的存儲安全且去中心化。

UTXO Commitment使得用戶可以通過back sync方法同步區塊,也就是把所有區塊UTXO數據用哈希值串在一起,新錢包先同步區塊頭到最新區塊,然後同步最新的UTXO(餘額情況),最後再往前同步舊區塊,甚至不用同步舊區塊,也可以正常使用錢包。

通過這種方法,能徹底解決大區塊帶來的存儲和歷史區塊同步問題,以後下完錢包,同步一會兒,就能使用比特幣。這將徹底粉碎Core “大區塊撐爆屌絲電腦” 的謊言 。

扯上面這一大坨,是為了說明,技術和硬件上,大區塊完全OJBK。

最最重要的是它符合市場規律,可以支撐一套科學的經濟模型。

灑家之前也說過,在主鏈健壯的情況下,大區塊也可搞閃電網絡,把立即到賬,0手續費的優點也拿過來,屆時比特幣將可以完美處理任何交易。

這套點對點的點子現金系統,用戶越多,交易越多,幣值上升,礦工“薄利多銷”收入仍能節節高,礦工收入高了,進一步刺激市場主體前來挖礦,維護比特幣系統安全。

而如果搞core那一套,就是要逼死礦工,算力必然萎縮,比特幣系統安全性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談何充當世界貨幣?這個遊戲沒有礦工的驅動是無法進行下去的。

ps,礦工誰都可以做,如果有的角色都沒誰願意去扮演了,那BTC這遊戲要出大問題。

拓展個好玩的點,

實際上,BCH有一個“命門”那就是它採取了和core一樣的挖礦算法,在BTC(CORE)市值遙遙領先的情況下,理論上小幣是很容易被51 攻擊的,上個月zencash,ETN就受到了此類攻擊。

跟大市值的幣用同一種算法在主網冷啟動的時候有好處,可是頭頂卻會像懸著一個水庫,堤防隨時有可能被大幣的算力沖垮。

從這個角度,BCH從誕生那天起,跟BTC(core)就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但BCH在當下和日後都會是安全的,因為它切合礦工的根本利益,當然也切合所有用戶的根本利益,礦工現在之所以還挖BTC是因為還能拿爆塊獎勵,同時BTC也還沒到堵得不能用的地步。

但礦工只要不是腦殘,用屁股都能想明白咋回事,該怎麼做,乾死BCH跟自殺差不多,BCH既是礦工的後路,也替真正的BTC保留火種。

一旦下一波牛市來臨,交易量飆升,同時區塊獎勵減半再減半,BTC(core)的礦工們倒戈可能也就在一夜之間。

兩者相比,BCH在經濟模型上,顯然更科學合理,在下一個牛市之前,大概率是比BTC(core)更好的投資選擇。

當然,如果哪天BCH也在大方向上開始作死了,大夥兒也要相機行事,毫不猶豫地進行跳車。

注:明白人一般都就事論事,不會去偷思考的懶,去慣著自己的貪,本文不接受情緒化的謾罵和指責。

真理越辯越明,歡迎轉發分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