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上一期我們噴空了尉氏名字的大致來歷、賈魯河邊的尉氏國家溼地雛形、尉氏的幾個文化名人。賈魯河不僅僅是鄭州的母親河,鄭州、中牟等地的城市人文發展基礎,更是中下游各個流域縣市的經濟文化平臺之一。正如我們一直說的,

一切人文皆水文,一切人相多水相。城市人文離不開城市水文。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賈魯河是尉氏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是豫東地區最大的骨幹防護林帶和眾多鳥類的樂園和棲息地。

在尉氏,賈魯河還吸納很多當地的支流,壯大了身軀。

尉氏境內賈魯河有三條一級支流,如康溝河、中山溝等。雙洎河(溱水洧水)在扶溝縣才入賈魯河。

1、北康溝,1964年開挖,從拐楊起將康溝河上游來水改向東流,首納葛河,至史莊北明改溝匯入,穿過開尉公路,轉東南流至城角黃北匯入賈魯河。全長24公里,流域面積165平方公里。為區別於康溝河、南康溝、命名為北康溝。

2、中山溝,北起縣城西南隅,至通院轉流東南,經代莊、中山,至後榮村入賈魯河。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

3、竇張溝,源於縣城東北竇虎營,順尉鄢公路東沿,至前張鐵轉東南注入賈魯河。全長17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

不辭支細,方成其大。現在鄭州的賈魯河,很大一部分補充了黃河水,才支撐了差不多的豐滿和滋潤。在尉氏這個地方,主要就是一些小支流和乾溝雨水,包含生活水。尉氏的賈魯河灘比較知名,在原來黃泛區基礎上,治黃後的賈魯河的規矩水潤,成就了當地的農產水產,比如鴨子的養殖。

尉氏縣賈魯河灘魚鴨混養綜合開發區,是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蛋鴨養殖基地,賈魯河灘蛋鴨是尉氏縣賈魯河灘的特產。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黃泛區是個大概念。歷史上的黃泛多次,近現代主要是來自花園口決口這一次。治理黃河、利用黃河一直都是各個朝代的重要工作。鄭州剛解放(1948年),毛主席就提出過治理黃河的大思路。建國後百廢待興,黃河水利是最先被提上日程的工作。1952-1954年多次來鄭州、開封視察黃河的治理。

毛澤東說:“黃河是偉大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起源,人說‘不到黃河不死心’,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毛主席視察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黃泛區示意圖河南部分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開封被稱為城摞城,這是知名城市的故事,尉氏作為當年鄭國開封附近的監獄所在地,以及農業所在地,也跟著開封被淹沒覆蓋多次,只不過在外界認知上,我們更多記憶的是文明城市核心的水患。

當年的花園口決堤後,黃河水波濤洶湧,經中牟、尉氏直瀉而下,經賈魯河、渦河分兩股匯入淮河,最後流入長江,在豫東、皖北、蘇北地區形成了廣泛的黃河氾濫區。這個給以後的農業成產帶來很大影響。

尉氏是黃泛區的“先頭部隊”和洪水常經之路,在治理之後,也土壤層基厚重,崗坡較多。不知道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水文造成的土壤成分,使得這邊的禽類比較優質,鴨鵝養殖發達,尤其前面提到的,尉氏是長江以北中國最大的鴨基地。副產品質量也很高,鴨蛋遠銷國內外,雙黃蛋更著名。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雙黃是個大概率。背後的神奇點什麼?歡迎留言噴空。

按照瀋陽農業大學的說法,多是雞鴨營養豐富、運動量也較大、生殖機能旺盛,和水土環境有關,也和雞鴨品種有關(有專門高概率下雙黃蛋的品種)。從傳統心理上和市場營銷上,的確是很好的賣點。但實際從營養學上看,不見得雙黃就絕對比單黃營養豐富,成分差異幾乎可以忽略。民間常把雙黃蛋當做吉祥的象徵,這個買點另當別論。

一切人文皆水文,賈魯河在尉氏也給我們遺珠這個歷史的奉獻。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是平原生產名縣,農業大縣,生產生活與周邊交織往來。當年的登封到開封杞縣的小鐵路就經過尉氏,並且很有名。這個朝杞鐵路 現在還在,是一個懷舊的歷史見證。

朝陽溝(登封)是戲曲名地,尉氏也是戲曲之鄉,我們上一篇噴空的小倉娃、七品芝麻官(牛得草)、唐喜成等都是尉氏之地。尉氏解放後最早的歷史記錄裡也有文藝戲曲班子的故事。 從朝陽溝的環環、栓寶到尉氏的小倉娃、七品官、三哭殿,是多麼神奇的天賦緣分。 小倉娃我離了,登封小縣。想必也是順著朝杞鐵路(窄軌)一夢到了尉氏。小倉娃的經典扮演者有尉氏人牛得草(還有一位是海連池),小倉娃姓曹(槽),牛得草在槽(曹),牛俊國老先生被戲迷建議改名牛得草,從“牛進鍋”到 牛得草,槽裡有草,牛吃草進登封朝陽溝,山溝裡出來個曹寶山,寶山外出的高官(價值),寶山(礦石、煤炭)拉到尉氏縣 杞縣!(曹寶山為小倉娃的哥哥,在小倉娃的暗助下中狀元巡撫河南)。這細思恐極,稍微一聯想都能串聯上,真是一段可以編撰銜接的佳話。一條省級窄軌小鐵路給我們帶來兩地文化的趣談。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噴空生活,很多類似冥冥大手,有意思的現象。正如以前我們噴空潁河時候簡單提過嵩山少林寺的閒談。沙潁河是河南的母親河,潁河是一條龍,龍頭在嵩山(發源地),嵩山是萬山之祖,千水之源。龍尾在潁上(安徽潁上),潁河入淮的片區。潁上之地出了個劉應成(釋永信大師俗名),劉姓的祖先是劉累,劉累是養龍的神人。劉應成屬相是小龍,住在潁河尾巴上,這個小龍從安徽潁河的尾巴逆流到潁河的源頭,把嵩山少林寺發揚光大(至少國內外名氣和品牌上),俗家名字姓劉(祖上養龍)又叫應成(應該成功,應當成就?),聯想起來的確驚奇。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朝杞鐵路為河南省地方窄軌鐵路,全長168公里,共有車站30個。線路西端起自登封市朝陽溝站,途徑新密、新鄭、尉氏、通許至杞縣。

朝杞鐵路的主要功能是為登封、新密一帶的工礦企業提供煤炭、鋁礬土等礦產品外運,以及為開封地區的用煤企業提供運輸服務。鐵路於1974年開工,1976年6月建成朝陽溝至尉氏段,至1985年底全線建成通車。鐵路在開通初期曾提供客運服務,後來因客源不足而停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歷史記憶的小鐵路現在還在。很多時候,我們願意撇開燈紅酒綠都市高樓,去尋覓拾遺這些歷史感很強的故事,是本身我們回不去那個年代,回不去那個生活,回不去那個樸實黑白色的時間裡。我們有太多的夢想在未來,也有更多一點的寄託在舊物 舊人 舊情 舊生活。不忘過去,懷念過去,也是動物界的情感主要表達點。物是人非不可怕,可怕的一回頭,物不是人也不是,天地下感慨百年孤獨和人生意義.

充滿歲月感的老鐵路、攜帶歷史沙塵的黃河、賈魯河泛區,鐵路與水文交織給了尉氏厚重和積累,見證了工業和農業。

《朝陽溝》的經典唱句: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尉氏遺珠:河流唱“雙黃”的離奇故事

主要是山水河流、文化典故的拾遺。尉氏的太平興國塔值得一說。太平興國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這個宋塔經受了戰火(平原地帶,四戰之地,不比山西那些山裡的古建。所以河南地下文物第一,山西地上第一),見證了黃河氾濫、賈魯漂流,火焚水淹兵災,依然還能以相對完整的面目給現人,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