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剛在上海辦的展,比起美國“親兒子”還差了好幾條街

第四屆亞洲消費電子展上週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該展會與每年年初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消費電子展同根同源。比起“親兒子”CES,CES Asia和CES之間還存在著怎樣的區別和差距?

獨特創新的CES ASIA

以中國市場為代表的亞洲區域已經成為消費電子產業的重要驅動力量,其在研發、生產和消費方面都有重要的話語權,忽視這個市場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四年前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決定把CES品牌首次搬到美國之外的主要原因。

這個剛在上海辦的展,比起美國“親兒子”還差了好幾條街

與今年年初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相比,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只是一個縮水版的亞洲區域科技展會嗎?這個問題從第一屆亞洲CES舉辦開始就時常被人提起。

而在今年,CES ASIA似乎給出了一個更明確的答案:亞洲消費電子展更加聚焦創新和未來趨勢,並探索自己的特色。CT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蓋瑞·夏培羅曾表示,CES ASIA 20年後可能超過CES本身。

在美國的CES上,參展商往往會發布面向全球或者美國市場的產品和技術,而CES ASIA會更加偏向於亞洲或者中國市場。

另外,CES ASIA的參展商成分也與北美CES不太一樣,初創企業的參與是亞洲展的特色。目標不以美國市場為主、聲量不大的初創企業參展CES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難以被發現,在亞洲展,它們可以更輕鬆地接觸自己的目標客戶或發出聲音。所以,今年CES ASIA連續第三年設立“初創企業展區”,參與的初創企業數量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33%,吸引了來自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初創企業。

比起北美仍有差距

正是因為具有這種獨特風格,CES ASIA不論是規模還是含金量較之北美CES仍有差距。據統計,今年CES Asia的總規模相比去年又擴大了20%,總展覽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參展企業數量超過500家。

雖說規模擴大了,但真要和美國本土的CES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今年年初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共有來自14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家展商參加,展覽面積達17.2萬平方米。據統計,在全部參展廠商中,中國展商的數量達到了1551家。而其中,僅僅名字中帶有“深圳”字樣的企業就有將近500家。相比之下,一共只有500多家參展商的CES ASIA難免有些尷尬,國內這麼多家科技創新型企業選擇千里迢迢跑到美國參加CES,而沒有選擇近在家門口的CES ASIA。

CES起源於美國,其有著50年的科技積澱。從最初的電視、CD機、遊戲機,到手機、VR、AR、無人駕駛,每一屆CES完全可以看出全球的明星公司和先進的科技趨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無數科技產業紛紛駐紮該展。對比來說,亞洲消費電子展更像一個區域性的展會,因而失去了CES的全球性,所以對瞄準知名度和國際市場的企業來說,自然會選擇去CES。《今日美國》指出,CES ASIA確實成長了許多,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車展”規模大,亮點少

今年CES ASIA的汽車板塊比重為歷屆之最。根據CES ASIA的官方統計數據:一共有56家汽車技術展商,展出面積較上屆增長近50%。

一時間,CES ASIA搖身一變,成了“上海第二國際車展”。除了梅賽德斯-奔馳、本田、現代、大陸集團等“老面孔”,凱迪拉克、起亞、廣汽研究院等傳統車企,以及拜騰、零跑、奇點等造車新勢力均為首次加入的參展車企。

雖然CES ASIA汽車展商的數量和規模在增加,但相比今年年初在拉斯維加斯被稱為“智能汽車展”的CES,CES ASIA中有關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部分的亮點則是明顯不如CES,還有不少“炒冷飯”的現象。奔馳帶來的smartVision EQ fortwo在去年法蘭克福車展就已亮相;現代Nexo燃料電池車也是在今年年初的CES就已出鏡;造車新勢力零跑則是對去年11月發佈的車型開啟了預售。而在另一個展廳企業中,廣汽研究院與比亞迪是參展僅有的兩家傳統自主車企。一邊是一輛全新唐,另一邊則是去年在廣州車展上已經見到的iSPACE。

回想首屆CES ASIA,奧迪全球CEO魯伯特·施泰德親自向中國消費者展示R8 e-tron自動駕駛車型,福特前任CEO馬克·菲爾茲更是帶著龐大的團隊公佈了“福特智能移動計劃”。而在去年的CES ASIA上,本田展出了會跟著你走的摩托車,寶馬包下最大的展臺展示BMW i 未來概念座艙。相比之前的大陣仗,今年的CES ASIA,明顯沒有能讓人感覺眼前一亮的產品,而寶馬、奧迪和福特也缺席了今年的CES ASIA。

所以說,儘管規模擴大了不少,但CES ASIA依舊“年輕”,影響力還遠沒有達到北美CES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