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I比不上直鑽?那還做內容幹什麼!

ROI比不上直鑽?那還做內容幹什麼!”——這是達人和小二面臨的共同質疑。

現在,可能是淘寶內容生態最黑暗的時刻。黑暗之後,是長夜漫漫,還是黎明破曉,一切還在混沌之中。

1

從光明到黑暗,淘寶內容到底經歷了什麼

開始的CPS階段,達人很開心,一篇爆文賺十萬,也是常有的事情。

在手淘內容化戰略的冷啟動階段,這招很奏效。瞬間,吸引了大批內容創作者進入。根據官方公佈的數字,2016年底,淘寶達人的數量已經突破100萬。

這很容易理解,對於阿里幾十億的SKU來說,就算一個商品匹配一條內容,需要的內容數量也是驚人的。

也正是這個政策,給達人和商家一個錯誤的觀念引導。

商家會覺得,內容就是一個新增的官方淘客渠道,內容的價值就是直接帶貨,就是應該按照CPS來結算。

再加上,早期的內容數量較少,沒有千人千面分發,確實存在大量千萬級、大幾百萬級PV的爆文,從數據表象看,確實帶貨效果不錯。

達人會覺得,內容的價值就是帶貨,賺的也是CPS的錢。

後來,隨著平臺內容數量的增多,平臺對於內容的需求從數量逐漸變為質量。在對達人的收入上,也將CPS變成了動態分傭,本質上是對優質內容的採買。

與之而來的,是分發模式的變化,轉為千人千面的算法分發。

帶來直接的變化時,同一渠道爆文PV的數量級,也從千萬級變成了百萬級,從百萬級變成了十萬級,甚至更低。

而且,在算法上,內容的分發邏輯是產品權重優先。就是達人圈子裡說的“爆款出爆文”。

一方面,早期的政策吸引過來的很多達人,在內容質量上確實乏善可陳。加之,淘寶本質上還是以交易為第一原則。所以,優先產品權重沒有問題。

但是,“爆款出爆文”指引的結果,一定是內容質量的進一步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雙11。

小二和機構都在向商家宣導,雙11應該大力做內容投放,大量種草,才能大量拔草。誰知,為了提升GMV,平臺將雙11期間的內容流量減少至平日的十分之一。

連淘寶直播一姐,都在雙11之後的一段時間,給商家加播場次,以彌補雙11期間商家的損失。圖文和短視頻達人,頭部的向商家道歉,一些腰部的和底部的,自此告別淘寶達人隊伍。

據說,目前活躍的達人也就三五萬而已(作者個人猜測,不代表官方數據)。

當然,從平臺角度來說,所有的調整策略都對。但是,這也讓之前一批,願意嘗試內容的商家開始懷疑、放棄。頂多,迫於平臺壓力,象徵性的做點內容投入。

被動內容投入,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對於達人價格的進一步壓榨。從而,與內容質量提升的初衷越來越背道而馳。

有人要說了,直播效果不錯啊。淘布斯(就是淘寶的福布斯)榜單上,排在前面的都是直播達人。

但是,淘寶直播本質上還是靠優惠券、低價、叫賣來實現銷售的。

在客單價、類目、人群上,直播仍然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淘寶的內容化,肯定不是指直播化。至少,不是如今的直播形態。

ROI比不上直鑽?那還做內容幹什麼!

2

內容流量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講完故事,書歸正傳,內容流量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很顯然,梳理這個故事的原因,就是想說,內容的價值應該有帶貨,但絕不僅僅是帶貨。

要把內容流量的價值搞清楚,得先界定淘寶的流量結構及各自價值。

(提示,這部分邏輯有點複雜,可能需要多讀幾遍)

內容出現以前,淘內的主要流量通道有三個:直鑽流量、搜索流量、活動流量

本質上,直鑽流量是一種定向推廣流量。搜索流量,是一種攔截流量。活動流量,是收割流量。

根據我目前的理解,傳統電商流量運營的核心邏輯是付費打爆款,換免費流量,帶動店鋪利潤型產品的銷售,再通過老客復購攤分拉新成本。

這種模式下,人貨場的連接,是一個被動關係,而且前提是消費者清晰的知道自己的需求。

還原下傳統貨架電商模式下,用戶的購物路徑。

用戶想買東西,打開手淘,開始搜索。排在前面的商品,是通過流量運營,花錢展現在用戶面前的。用戶其實是懵逼的,靠感覺和頭圖的勾引,點擊進入商詳頁,然後加購,等待活動,或者直接下單。期間,也有消費者會無意手滑或者被資源位上的廣告吸引進店。

這種模式下,除非這個用戶有足夠的耐心和判斷力,否則,大概率買的還會是一個“爆品”,而不是更適合自己的、或者更好的商品。

換言之,消費者是被動的看到了有限的商品,然後做了選擇。

所以,大家只要買到一件好東西,會興奮的向身邊的朋友安利。因為,買到好東西,在貨架電商時代,是個小概率事件。

然而,消費升級的迫切程度,遠遠的大於在傳統手淘上買到好東西的概率。

因為,消費需求的核心,不再只是物理價值,而更多的變成娛樂,變成社交的一部分。

“現在的產品,如果不能讓消費者發朋友圈,頂多是個半成品”。這句話,非常形象的說出了消費需求的變化。

消費升級的需求,投射到消費行為上的變化,就是大家在購物的時候,對所有的商品,介入的程度更深——買什麼?買哪個?去哪買?什麼時候買?每一個問題,都是剛需,都是內容。

這,正是內容流量的的底層價值。就是讓人貨場的連接變成主動關係。也是阿里內容化,或者內容電商的用戶基礎。

阿里去年發佈的品質消費報告中顯示,越是90後、95後,消費升級指數越高、越活躍。

在這個基礎上,就會發現內容的價值,或者更為準確的界定手淘乃至電商平臺中的內容,其實是導購型內容,其價值首先是認知價值。

從消費升級的角度看,本質上“認知升級+供給升級”。如果只是商品更好了,認知不升級,好商品很難被用戶看到,看到了,也未必會買。

就像因為舌尖3爆火的章丘鐵鍋。以前30塊錢,沒人買。現在500塊,甚至1000塊,全國人民都在買。舌尖3之後,章丘鐵鍋被打上了兩個內容標籤“沒有塗層的不粘鍋”、“匠心”,繼而成為一款網紅鍋。

內容的加持,認知的變化,讓同一個商品,有了不同的境遇。

ROI比不上直鑽?那還做內容幹什麼!

如果打開章丘鐵鍋的生意參謀,一定會看到搜索流量的暴漲,直鑽流量成本的下降,報名聚划算也比以前容易多了……

這便是我想說的,內容流量相對於其他電商流量的價值——催化價值。就像高錳酸鉀,加上了二氧化錳這個催化劑,稍微加熱就會轉化為氧氣。

再往深了說。

內容流量作為一種催化流量,提高了整體流量的轉化效率。這是流量運營層面的價值。

另一方面,內容通過改變用戶認知,可以製造流行、提升商品價值,這是營銷層面的價值。

注意,對於很多淘品牌來說,傳統的電商運營,其本質跟營銷關係不大,只是一個流量生意,通過低成本的流量獲取和渠道成本來做銷售而已。

這兩個層面的價值,會導致一個更有價值的結果,好產品會變得更好賣。

讓好產品更好賣,聽起來是費話。但是,傳統電商的現實是,好賣的是大眾爆款,是錢砸出來的,是有錢商家的遊戲。真正的好產品,更多的小而美的存在。

需要補充的是,內容流量除了這些虛無縹緲的價值。也有很多非常落地的價值。

運營層面,內容出現在私域對於促活、復購、轉化、去爆款化,都有很大的價值。

營銷層面,內容通過認知可以解決諸如毛利低、細分市場佔有率等等具體問題,都可以對症下藥。

3

內容價值的實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不管是運營層面,還是營銷層面去看內容,都存在著很高的門檻。

從大的角度看,內容的本質要解決三個問題:說什麼、怎麼說、在哪說。

說什麼,是策略。

怎麼說,是內容創作。

在哪說,是渠道規劃。

每一個都需要長期的經驗沉澱。

ROI比不上直鑽?那還做內容幹什麼!

策略層面,從目前電商生態的參與者來看,大部分的MCN並不具備這方面的經驗。

淘內百萬級預算的項目,有時候連個PPT都看不到。更別說策略了。

內容層面,受制於價格和團隊,以及商家、TP、MCN、達人之間的協作狀態和信任關係,很難創作出好的內容。

渠道層面,因為對內容流量的價值認知存在較大誤區,迫於簡單粗暴的KPI壓力,MCN也只能把預算分配在一些所謂的強導購渠道。比如有好貨,必買清單,甚至,只做直播。

總結來說,商家及MCN的認知問題、TP和MCN團隊基因問題、內容生產成本問題,都是導致內容價值難以落地的原因。

(這部分不能說多,說多了影響轉發)

ROI比不上直鑽?那還做內容幹什麼!

4

平臺接下來會更靠譜嗎

答案是肯定的!

這塊不知道說多了,平臺會不會封殺我。所以,點到為止。

核心是兩個方面。

首先是各渠道的產品方案和邏輯,已經在內測階段。預計6月份開始會陸續上線。從目前看到的DEMO看,都很牛,平臺想的還是很清楚。

其次,是數據工具方面。生意參謀會上線2.0版本,數據銀行的門檻也在降低,都會在內容數據的統計方面做得更精細,更有針對性。

ROI比不上直鑽?那還做內容幹什麼!

總結

1-內容流量的價值,確實可以直接帶貨,但更大的價值,是催化效應。運營層面,提高流量效率。營銷層面,讓好產品更好賣。

2-做好內容,不容易。找個專業的、靠譜的團隊,一起共創。信任的成本,一定低於懷疑的成本。

3-不要對平臺失望,他們也需要一些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