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党建“6+”组合拳强力改善发展环境

甘肃省白银市立足全市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着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扣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求,打出党建“6+”组合拳,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奔小康行动,强力改善发展环境。

“党建+作风转变”。坚持把“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与中央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与全省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三纠三促”专项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制定考核评价办法,采取单位自评、社会评议、机关互评、领导评议和平时考核等多种方式,以最务实的作风、最严格的考核、最严厉的问责,着力解决纪律、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放管服”改革、民主保障等六个方面的作风问题,坚持正向激励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督查考核,在全市上下推动形成转作风、树新风、重实干、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党建+脱贫攻坚”。深化各级干部“五个走遍”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台账和公示、提醒、约谈等配套制度,推动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在基层一线落地见效。实施党群创业振兴乡村计划,管好用活7300多万元创业资金,每个村至少成立1个发展集体经济的合作组织,确保年底7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大督查”活动,对29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全覆盖式明察暗访,督促落实党员贫困户“一户一策”。从严管理考核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对认识不到位、工作能力差、作风不扎实、不能胜任驻村工作的调整召回、问责处理。

“党建+生态改善”。牢牢把握绿色生态导向,引导农村党员全面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及“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活动,积极认领村庄保洁、卫厕改造、畜禽粪便污染防控等责任岗位,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探索“红管家”服务驿站,组建旅游讲解、交通疏导等党员义工队,助推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发展。拓展“在职党员社区先锋行”活动,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交通劝导常态化,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走在前做表率。

“党建+基层治理”。探索村党组织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构建条块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民生服务网、平安守护网。按照“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人缘相投、习缘相通”原则,组建“参事会”,打造“智囊团”,发挥基层贤能人才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加强商务楼宇、居民楼院、民间团体党组织建设,构建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建设白银党群服务中心,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党建+产业发展”。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紧盯386个“三弱”村,全力落实市委“破三弱、强造血,加快贫困乡村产业发展”措施,力争到2018年底,把30%的村打造成为党建引领奔小康先进示范点,50%的村得到全面提升,20%的村得到整顿治理,解决好支部带动能力弱的问题;挖掘培育农村党员骨干、专业大户、致富能手4586名,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效应,解决好能人带动能力弱的问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754个,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合作,提升乡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解决好市场带动能力弱的问题。

“党建+基地建设”。坚持抓点示范带全局,着力打造“一带三区”党建示范基地,真正把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以沿路整片规模村为依托,突出美丽乡村、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建成党建助推脱贫攻坚的加速引领带;以沿黄灌区村为主体,重点发展传统绿色种养殖业,打造规模化现代农业党建纽带示范区;以各类工农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和三产服务优势,打造区域带动明显的党建创新示范区;以贫困山区村为主体,重点发展小杂粮、玉米、畜牧、中药材和文冠果等特色种植养殖,打造落后山区党建承接示范区。( 魏邦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