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國古代經典名句,無論是談論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事訪問中闡述中國對重大國際問題的觀點立場,習近平都善於從諸子百家和歷代文人、政治家的經典名句中旁徵博引,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不僅彰顯了大國領導人執古御今、持經達變的大視野、大氣魄、大胸懷,也折射出習近平對於治國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宏大韜略。其中,有一些典故還在不同場合被多次引用,說明這些典故有著深厚內涵的理念表達和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為此,作者特選取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典故10則,分為天下、信念、為政、篤行、任賢、敬民、勸學、辯證、創新、立德十個方面,以期對習近平用典有一個較為宏觀全面的呈現。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春秋至秦漢)《禮記·禮運》

——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

——2017年10月18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2016年11月21日《在秘魯國會的演講》

——2016年4月26日《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21日《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7月14日《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

——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解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進行的答問。“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天下”,特指天子統轄的區域;“公”,按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即“共”的意思。其意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也就是說不把國家當做一家一姓的私有物。在這個理想社會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就是所謂的“大同世界”,它反映了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學派的政治理想和對未來社會的憧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一則典故,多用於中國外交政策的闡述,旨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所講的“天下”與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張是“天下一家,中國居中”。而習近平所講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大道”則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正如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其蘊含的內容更深邃、更寬廣,體現了廣闊的世界眼光和人類胸懷。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天下為公”(孫中山題)

【信念】國雖大,好戰必亡。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仁本》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

——2015年9月22日《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

——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

——2014年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

——2014年7月4日《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

——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週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

——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

解讀:

《司馬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相傳為春秋末期齊國人司馬穰(ráng)苴(jū)所著。《仁本》是《司馬法》的首篇。司馬穰苴倡導以仁愛為本的義戰主張,提出“以戰止戰”的安邦大略,既反對輕戰,又反對忘戰。他指出:“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辯證分析了慎戰與備戰的關係。“國雖大,好戰必亡”,戰爭不能無限制地進行,必須持謹慎態度;“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對於戰爭也不可麻痺大意,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警惕戰爭危險。

“國雖大,好戰必亡”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習近平在對外演講中多次論及這一富有東方智慧的觀點。習近平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國最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任何動盪和戰爭都不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縱觀歷史,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亞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中國曆來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司馬法》書影

【為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016年4月26日《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3年10月21日《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04年1月5日《心無百姓莫為“官”》(《之江新語》)

——2003年12月30日《在檢查節日市場供應和物價情況時的講話》(《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

解讀: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後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其《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一生愛國為民的寫照。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為人民,也就是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觀,習近平在談為官之道時多次引用。他指出,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心無百姓莫為“官”。他要求黨員幹部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覺打掉心裡的小算盤。“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習近平將范仲淹這句名言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那就是為人民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結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范仲淹像

【篤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2014年5月8日《在同中央辦公廳各單位班子成員和幹部職工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

——2014年4月1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時的講話》

——2004年1月5日《心無百姓莫為“官”》(《之江新語》)

——1990年3月《從政雜談》(《擺脫貧困》)

解讀: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處著手。告訴我們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

習近平在講話文章中6次引用了老子《道德經》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他的實幹興邦思想。習近平指出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要把小事當作大事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就一定能夠成功。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於出招又善於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蹄疾而步穩”就是對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另類表述。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老子像

【任賢】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戰國)《韓非子·顯學》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5月9日《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

——2009年3月1日《關於幹部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2006年9月13日《越是艱苦環境,越能磨練幹部品質》(《之江新語》)

——1990年3月《從政雜談》(《擺脫貧困》)

解讀: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闡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須從基層做起的道理。“州部”指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卒伍”為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百人為卒。這句話意思是說,宰相都是從基層州部鍛鍊上來的,猛將都是從基層卒伍中摔打出來的。

習近平在講話文章中6次引用韓非子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他的人才觀。習近平指出基層實踐是培養鍛鍊幹部的“練兵場”,地方尤其是基層一線是領導幹部瞭解實際、向廣大群眾學習的好課堂,也是領導幹部磨練作風、提高素質的大考場。到地方和基層一線工作,同基層幹部和群眾一起摸爬滾打,對於領導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增長領導才幹、積累實踐經驗、加快政治成熟至關重要。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練幹部的品質,考驗幹部的毅力。幹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紮實了,後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幹部有了豐富的基層經歷,就能更好樹立群眾觀點,知道國情,知道人民需要什麼,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各方面經驗和專業知識,增強工作能力和才幹。欠發達地區、工作複雜的地方、挑戰性強和困難較多的領域是培養幹部的一個重要部位,也是選人用人應關注的地方。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韓非子像

【敬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 2014年10月15《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5月9日《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2012年12月29日、30日《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

——2004年1月5日《心無百姓莫為“官”》(《之江新語》)

——2003年12月30日《在檢查節日市場供應和物價情況時的講話》(《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

解讀: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墨竹圖題詩,是他在山東濰縣知縣任上贈給署理山東巡撫包括的,約創作於乾隆十一、十二年間。當時山東大澇,濰縣尤烈,餓殍遍野。鄭板橋即令“大興修築,招遠近饑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應先上報朝廷,他斷然拒絕道:“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

習近平在講話文章中6次引用鄭板橋的這首著名題畫詩,以此說明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於天,充分體現了他的為民情懷和人民立場。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是這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民幹事,為民擔當,不計譭譽,處處體現了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的高度自覺,帶領億萬人民群眾構建偉大的中國夢。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鄭板橋《衙齋聽竹圖》

【勸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清末民初)王國維《人間詞話》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2014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03年7月13日《理論學習要有三種境界》(《之江新語》)

——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會議上作報告時的插話》(《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

解讀: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王國維照片

【辯證】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2015年9月22日接受《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

——2015年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解讀: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意思是說,天下萬物各不相同,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個性,這是客觀存在的。孟子這段話強調了事物的差異性。

習近平在談及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時,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觀點。習近平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孟子像

【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2014年6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4月1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

——2013年12月31日《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解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刻在澡盆上的警詞(湯之《盤銘》),旨在激勵自己自強不息,創新不已。文中三個“新”字,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肌膚上的汙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在這裡引申為精神上的棄舊圖新。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創新”一詞即濫觴於此。

習近平談創新時,曾多次引用3600年前的這句古語。習近平一貫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改革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創新,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新精神的民族,以偉大創造能力著稱於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對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最好寫照。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虢季子白盤(西周晚期)

【立德】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2015年6月12日《在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1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2007年2月5日《主僕關係不容顛倒》(《之江新語》)

——1989年1月《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群眾》(《擺脫貧困》)


解讀: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首句。老子認為,要成為一個聖人,就不能有個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

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