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通州長啥樣?


通州自古為重鎮,歷來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說法。那麼,歷史上的通州什麼樣?圖為通州塔,即燃燈佛舍利塔,塔身正南券洞內供燃燈佛,故名燃燈塔。燃燈塔是通州的地標,是一座鎮河塔,位於通州舊城北門內,創建於北周時期。

永通橋即八里橋,位於州城西部,1446年建成。橋兩側為漢白玉石護欄,橋上雕獅、麒麟和鎮水獸,是拱衛京師四大橋之一。1860年9月,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及步兵與英法聯軍在此激戰,史稱八里橋之戰。

通州城北在1867年建有潞河男塾,後發展為包括大中小學和一所神學院在內的教育機構,名為潞河書院。1901年,美國傳教士利用庚子賠款在通州新城南門外興建醫院、學校、教堂、傳教士住宅等。1902年,在潞河書院舊址建成衛氏樓。今天,這裡是潞河中學。

與潞河中學相鄰的潞河醫院也是美國傳教士利用庚子賠款所建的教會醫院,1903年建成。圖為1905年,潞河醫院醫務人員與部分病人及家屬合影。

說通州必說大運河。這是20世紀30年代的北運河。北運河是流經通州和天津的一條河流,也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1901年,京津鐵路修成通車,漕糧自天津乘火車直運到北京,北運河停漕。由此,北運河上民間商運開始繁盛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戰爭期間大批難民從京城湧入通州。這是潞河中學裡的難民。

民國時期,通州城街景。

東大街,約攝於20世紀30年代間。因在通州舊城東門以內,故名東門內大街,簡稱東大街,是明清兩朝數百年間通往京杭大運河北端各個碼頭的主要大街。大街兩側店鋪排列,街上熙來攘往。

圖為1933年,長城抗戰後通縣淪陷的圖景。片中近景是南城門樓樓臺,城樓已不存在。正中一條大街是舊城南大街,街上冷冷清清,兩側民房緊密,遠處的是燃燈塔。

偽冀東政府時期的新城南門,約攝於1933--1937年間。1933年5月,《塘沽協定》簽訂後,日為控制華北地區,於1935年11月25日,扶持漢奸殷汝耕,在通州文廟宣佈"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成立,從此冀東淪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