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0年:那些不曾忘卻的記憶

高考改變了人生軌跡

張華,甘肅定西人,1977年參加高考。

時光荏苒,轉眼恢復高考已經40個年頭,每每回想起1977年恢復高考那一幕,張華非常激動。往事歷歷在目,張華正是這一歷史時刻的最好見證者。

“要不是那年高考,我想我的人生可能會走向不一樣的軌跡吧!”張華說,“得知恢復高考消息前,我整天忙著幹活,閒暇時總是想著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直到有一天,母親告訴我這個天大的消息。”張華回憶說,從那時起,“我要高考”四個字便在自己心中生根發芽。

“在此之前,我差不多有五六年沒有碰過高中課本,可為了高考,我在家裡翻箱倒櫃,終於找到了那些已經落灰的教科書。”張華回憶說,當時他身邊很多同學都有參加高考的打算,就這樣,大家開始了數月難忘的高考複習日子,白天照常幹活,晚上點著煤油燈看書。

“由於高考中斷了一段時間,算下來,我們那一年差不多有11屆考生集中在一起參加高考。雖然大家年齡差距較大,但參加高考的決心同樣堅決,就在當年的12月初,我和所有人一樣,踏上了參加高考的征程。”張華說。一床棉被、幾本課本、一疊飯票,就這樣連續考了兩天。

張華回憶說,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感到手中的信重如千斤,家人也抑制不住興奮之情,鄉親們紛紛送上毛巾、雞蛋為自己餞行。

“知識改變命運,高考實現了我的夢想,改變了我的命運。在以後的歲月裡,不管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在什麼崗位,每當回想起高考,就會給我無窮無盡的力量,它不斷鼓勵我前進,鼓舞我去戰勝一切困難。”

高考,改變命運的起點

徐秉良,甘肅蘭州人,1979年參加高考。

現在就職於甘肅農業大學的徐秉良老師回憶說,參加高考、讀大學,再到後來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大學教授,一路走來,她感慨著高考帶來的巨大變化,愈發覺得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1979年,徐秉良在白銀景泰縣某公社插隊,這是恢復高考的第三年,當時“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深入人心,青年學子紛紛放下手中的鋤頭,重新捧起書本開始學習。由於文化知識基礎薄弱,那時的升學率並不高。恢復高考以後,大家的學習熱情高漲,發奮圖強,努力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徐秉良考取了甘肅農業大學園藝系。

徐老師回憶說,高考是改變她命運的起點,當時家裡人知道她考上大學都特別激動,奶奶還送她一塊手錶。對於當時的大學生們來說,這樣的機會已是非常難得。

恢復高考對於每一個像徐秉良老師這樣的親歷者來說,就是自己命運的徹底轉折和生活實實在在的變化。正如徐秉良所說,自己就是高考的受益人,如果沒有高考,就沒有她現在的成績。

回望高考,她像一位老者在思考,她像一顆啟明星在指引,高考值得回味與思念的地方太多太多。

一次高考改變一生的命運

任改慧,甘肅靜寧人,1985年參加高考。

回憶起33年前的高考,任改慧感慨萬千:“那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拼命苦讀,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吃上商品糧,改變自己甚至家族的命運。”

任改慧出生在甘肅靜寧賈河鄉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裡,她1985年參加高考,考了379.80分,與夢想中的大學擦肩而過,最後被省內一所中專學校錄取,全家人依然很高興。

任改慧回憶說,村子裡和自己年齡相當的女娃大多都不上學,最多也就上個二年級,能認識自己的名字,簡單算個賬就回家幫大人幹活了。所幸父親是老師,在生活那麼艱苦的年代一直堅持供她讀書,她認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

她說,雖然自己的高考過去三十多年了,但每年高考她都很關注,特別是最近十年來,高考期間她都是熱心人。自己的孩子、外甥、侄子,還有親戚朋友的孩子,每次填報志願、選擇專業,都要聽聽她的意見,都比33年前自己的事兒看得重要。

她說,現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全民都關注,他們上學的時候班上女生少不說,就是孩子參加高考,很多家長還不知道娃去考試了。也沒有陪讀陪考這一說,很多家裡都盼著娃們放學、放假幫助家裡多幹點兒活。學習都是學校裡的事,也沒有家庭作業的說法。因為當時學校沒有統考,高考前一個月全縣參加高考的考生就到縣城去參加預選考試,只選四分之一成績好的學生參加高考。她記得那些年高考時節幾乎都下雨,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從學校往縣城走,學校附近就有一條河,平常過河都是走“搭石”。還有一座用木頭搭起來的簡易木橋,當年快高考時雨水較多,河水淹沒了搭石和簡易木橋。“幸好我姑姑家就住在河岸邊的村子裡,當年還是姑父揹著我過的河,然後才坐車到縣城參加考試。”

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人生走向成功的起點,誰都希望自己能取得滿意的成績,讀理想的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輕鬆面對人生的一次考試

黎義斌,蘭州理工大學能動學院教師,1997年參加高考。

比起現在的考生,1997年參加高考的黎義斌坦言自己當年高考要幸福很多。在他看來,當時的高考十分輕鬆,幾乎沒有什麼壓力可言。我們那時候在高考前兩個月就已經放假了,很輕鬆,沒有那麼多壓力,在臨放假前,老師告訴我們他在兩個月前把所有的知識都已經交給我們,剩下的就要靠我們自己了。所以在那兩個月裡,我們可以說該玩玩、該吃吃、該學學,一切都是正常的作息,有條不紊。只有真正到了考場裡,在那種氣氛下,才不由自主地感覺有點緊張,但畢竟考試時間過得很快,等考試一結束,我們就又恢復了之前的狀態。

在黎義斌看來,當年的高考充其量只是人生眾多考試中的一場考試而已。所以家長、老師、考生本人都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而另一個讓他們興奮的事,那就非考試結束後的長假莫屬了。“好幾個月的假期啊,真的是玩瘋了。”而在填報志願時,當時有校友來學校作報告,因為當時理工科很吃香,從報告中黎義斌感受到未來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所以選擇了流體機械及工程專業,而當時報理工科也是很多學生的心願。

高考給予我們人生更多的力量

馬濤,甘肅慶陽人,自由職業,2002年參加高考。

馬濤是一名80後,這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感覺一切就像是發生在昨天一樣。教室裡摞得高高的試卷,寂靜的摸底考試現場,宿舍樓下深夜還在用功的同學,吃飯上廁所都小跑的學霸們,不厭其煩劃重點的班主任,連續半年沒有周末的日子……當時覺得是地獄般的生活,現在想起來卻是一個最美好的回憶。雖然臨近高考的那段生活是痛苦的,但留給他的卻是滿滿的正能量,那個付出努力就有收穫的日子,是每個人青春奮鬥的記載。

馬濤現在還記得他們班主任老師在高考前一天給大家說的話:“高考不過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高考沒有成功並不是對你人生失敗的宣判,哦不,也許‘成功’這個詞根本就不適合用於高考,而高考考得好也並不意味著你會從此鵬程萬里,青雲直上,一輩子衣食無憂。不要讓高考成為自己的一種阻礙,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生最大的失敗是不敢去面對,高考不是絆腳石,而是你一路向前、披荊斬棘的墊腳石,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種負擔。放鬆心態,勇於面對,高考是道坎,但它絕不可能不可逾越,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只要自己努力過,奮鬥過,那麼勝固欣然,敗也該從容。相信自己,以一種無畏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就沒有什麼坎我們會過不去。”

“這段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也一直鼓舞著我,讓我可以正確面對每一個人生的轉折點,感謝高考給予我們人生更多的力量。”

高考實現了我的夢想

張耀東,甘肅天水人,2014年參加高考。

2014年6月7日,高考。對於許多中國孩子來說,這是極有可能改寫人生軌跡的一天。在甘肅天水第六中學考點,有一間特殊的考場,考場內只有一張桌子,安放在光線充足的臨窗位置,桌上特意安裝了檯燈,避免陰天帶來的光照不足。

張耀東說,他就是這間考場內唯一的考生。自小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僅0.02,被鑑定為視力殘疾。當天的考試在張耀東看來,與平常無異。考點工作人員將張耀東帶至考場內。雖然被允許攜帶使用電子助視器,考卷也是當地教育部門為他特製的大字卷,但對於他的視力條件而言,閱讀幾乎要貼在紙上,逐字看過,因此作答速度上稍顯吃力。“數學最後一道大題就沒時間看。”對此,張耀東一直耿耿於懷。

張耀東說,為了能順利參加高考,他給中國殘聯寫過信,得到了中國盲協領導的鼓勵。2014年3月28日教育部發文規定,有盲人參加考試時,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試卷、電子試卷或者由專門的工作人員予以協助。張耀東終於名正言順地參加高考了。

2014年6月22日中午12點,張耀東通過電話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語文100分,數學108分,外語128分,文綜212分,卷面總分548分。加上曾經獲得的“天水十佳美德少年”的榮譽為他帶來了10分的政策加分,張耀東的高考總成績超過甘肅省一本錄取線15分,被湖北中醫藥大學錄取。

張耀東說:“能參加高考,獲得平等競爭的機會,我無疑是幸運的。”

主辦:甘肅經濟網

監製:李成俠 總編審:賈治堂

編審:吳正楠

甘肅經濟日報社新媒體矩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