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即心即佛”?

一個人只有認知了真心,才能擺脫妄念的矇騙和左右,才懂得用智慧之眼洞穿世界的假象,直抵最質樸簡單的真相。能夠見到真心,並且能夠認知真心,這就是開悟。“明心”的意思就是明白認知到哪個是真心,雖然他這時候還有妄心,但他還是能夠透過妄心,認知到那個真心。這就是明心。當然,這時候,妄心還是存在的。就像大海的“真心”平如鏡面,但外界影響它的時候,大海也會起波浪,這時,妄心就出現了。當我們用智慧拒絕了外界誘惑的時候,或是用“戒”的力量把外界的誘惑拒於心外的時候,心的大海就慢慢平息下來了。無波無紋的那種狀態就是真心。心波動便成妄心,妄心平伏便顯出真心。也就是說,你認知真心之後必須憶持它,它才能對你的生命產生真正的作用。憶持,就是記得並且保持的意思。但是,假如你的定力還不夠,又受到了外來的刺激,比如有人侮辱了你,有人詆譭你,有人不斷恐嚇你,有人用豪宅誘惑你等等,這些時候, 你也許就不能保持真心狀態,你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許多念頭,比如憤怒、恐懼、矛盾掙扎等等。這時候,你必須提醒自己:無論侮辱、詆譭還是恐嚇,都會很快過去,僅僅成為一些記憶,對你、對他人來說,都是如此。它們在本質上,跟讚美與奉承沒什麼區別,很快都會被歲月的颶風抹去所有的痕跡。你無須爭辯更無須對此憤怒或恐懼,你只要盡力做好自己要做、能做的事情便已足夠。豪宅也是一樣,它跟普通樓房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跟讚美、詆譭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們都是無常的。先不論一場地震就會將它們化為烏有,即便沒有天災人禍,它也還是在不斷地“折舊”,使用期限一到,定然會面臨拆遷,更別提生命結束的時候,一切你都無法帶走。何況, 別墅能帶給你什麼呢?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虛榮的滿足?還是快樂?如果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租個足夠一家人落腳的普通房子不也很好嗎?如果是虛榮的滿足,那種快感跟讚美、奉承、詆譭和恐嚇沒有兩樣,也會很快消失;如果是快樂,假如你真的輸給誘惑而埋沒了良知,那麼在往後的日子裡,你即便不會因為愧疚而感到痛苦,也不得不為掩蓋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而百般算計,或是受到他人的怨恨甚至報復,總之,你總會嚐到自己行為的苦果。明白這一切,時刻別忘了世間的無常,你也就擁有了拒絕誘惑的力量,這時妄念便自然止息了,你的內心又恢復了本有的空寂明朗。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遠離那些誘惑,當你一天天地安住於寧靜、清明、喜悅的真心狀態,讓它逐漸成為你生命的常態時,便無所謂遠離與不遠離了,因為外部世界對你來說已不再構成誘惑。對待世俗的一切應這樣,那麼面對我們所說的修行中的覺受、神通與各種成就又將如何呢?《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見,修行中產生的一切也是不能執著的。例如,有的人修行修到一定的程度,會修成幻身,它是由自性的細微氣構成的,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東西。幻身幻身,就是夢幻般的身體,當然也是沒有自性的。因為它雖然神妙,但仍然是因緣聚合之物,並不是本來就存在的,也不是脫離他物的影響而單獨存在的。所以,無論是粗幻身還是淨幻身,你都不要執著它。要明白,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如果把這個幻身當成一種永恆不變的東西的話,那麼又錯了,就不符合《金剛經》的教義了。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讓你明白一種究竟的東西,見到那個真心,所以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不是特指某位佛菩薩,而是指那個如如不動但又了了常明的真心、本元心,見到這個真心的時候,即是見到了如來。真心、本元心就是佛性,明心之後,你只要守住這個真心,用真心指導你的修行,遠離分別心,別叫那些概念弄亂了你的心,這便是最好的修。這時候,才是所謂的“即心即佛”。——節選自《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雪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