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語者:19歲莆田新兵,閩南話通訊讓越軍竊聽傻了眼!

對越自衛反擊戰是1979年爆發的,距離今天將近是40年。當年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年輕小夥子,今天年齡基本在五十多歲、六十歲左右。

如果你在福建街頭看到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可千萬不要覺得他們僅僅會在街頭下棋、在後院喝茶。說不定他就曾經參過對越自衛反擊戰,說不定他還是個中國風語者!

中國風語者:19歲莆田新兵,閩南話通訊讓越軍竊聽傻了眼!

這要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情報戰說起。想打有把握之仗,必然需要足夠的情報積累。我軍情報人員在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有一部分就屬於來自福建的風語者。

李忠彬是福建莆田人,莆田是福建地級市,這個地方古稱“興化”。李忠彬參軍的時候只有19歲,而進入越南戰場時還不足20歲。進入部隊不久,李忠彬突然就被調入了通訊連,起初他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中國風語者:19歲莆田新兵,閩南話通訊讓越軍竊聽傻了眼!

後來才知道原因:由於我軍士兵來自祖國各地,所以通訊員都用普通話傳遞密語。結果這就被越南特工輕鬆識破了,尤其是越南軍官,有一部分人在中國軍校學習過,對中文非常熟悉。八一電影製片廠87年出品的電影《閃電行動》中,越軍特工隊長的人設就是一個在中國學習過的越南軍官,精通中文。

中國風語者:19歲莆田新兵,閩南話通訊讓越軍竊聽傻了眼!

這就導致前沿無線通訊屢屢被越軍破解,在這個時候,有人建議用極度難懂的閩南話和閩北話來通訊,參謀部思考之後,同意進行嘗試,於是馬上下令把全師所有的福建莆田籍戰士,迅速調到通訊連,專門成立了一個連隊,按照莆田的古名就叫做“興化通訊連”,李忠彬正是其中一員。這支特殊的新連隊,剛成立便在第一線參與情報工作隊。

有許多福建籍的官兵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因為福建省比較流行方言,同時省內的方言也很多,所以這些福建籍官兵都有自己的獨特方言。比如說,福建話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兩種,閩北話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南話以廈門話為代,《愛拼才會贏》那首歌就是閩南話。其他地區的方言則介於這兩種口音之間,在腔調上也有少許變化,莆田正好位於福建和廈門之間。當地的語言,不要說外地人,就是福建其他地區的人也很難聽懂。越南人更加是聽不懂了。

就這樣,會說莆田話的李忠彬也從貓耳洞調往通訊連。這裡要解釋一下越南戰場中的貓耳洞,這個詞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在越南戰場上,解放軍挖掘了大量的防炮洞、防空洞,用來幫助單兵、或者少量士兵作戰時進行防護。因為它是與貓耳朵形狀相似,所以被我軍士兵叫做貓耳洞。

中國風語者:19歲莆田新兵,閩南話通訊讓越軍竊聽傻了眼!

當李忠彬這樣的福建莆田戰士進了通訊連之後,在一夜之間,我軍傳遞密語的語言變成了晦澀難懂的福建莆田話,這下子越南特工可真傻眼了,所有的訊號沒有一句能聽的懂。在此背景下,我軍立即馬上部署作戰計劃,決定發起進攻,並收穫了一定的勝利。

即便在戰場上真刀真槍,“興化通訊連”作戰也是相當英勇。據同連的戰友稱,李忠彬有一次在一間民房內遭遇了三個越軍,寡不敵眾。結果被一個越軍摁倒在地上,用槍抵住了腦袋。李忠彬在喪失抵抗能力的情況下,決定和敵人同歸於盡,拉開了胸前一個手榴彈的導火索。越軍被他的舉動嚇傻了,只能奪路而逃。

李忠彬呢,他在爆炸之前一秒扔出了手榴彈,因此逃過一劫,不過還是受了不小的傷,之後被送回後方,回到了祖國茫茫的人海當中。

中國風語者:19歲莆田新兵,閩南話通訊讓越軍竊聽傻了眼!

李忠彬雖然離開了隊伍,但是興化通訊連還有更多的“李忠彬”在效力。如果你在福建的大街小巷中,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可千萬不要覺得他們僅僅只是在街頭下棋、在後院喝茶。說不定他就曾經參過對越自衛反擊戰,說不定他曾經是個中國風語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