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起徵提到6萬,最全解讀來了!哪些工薪層最受益?哪些人納稅會提高?最快何時出臺

个税起征提到6万,最全解读来了!哪些工薪层最受益?哪些人纳税会提高?最快何时出台

个税起征提到6万,最全解读来了!哪些工薪层最受益?哪些人纳税会提高?最快何时出台

備受關注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今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是個稅法自1980年出臺以來第七次大修,也將迎來一次根本性變革。

個稅起徵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綜合徵稅;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一系列的重大修法舉措與每個人休慼相關。

來看十大關鍵點:

關鍵點一:提高起徵點,中等收入以下群體稅負下降

按照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工資、薪金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為3500元/月,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草案將上述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5000元/月(6萬元/年)。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這一標準綜合考慮了人民群眾消費支出水平增長等各方面因素,並體現了一定前瞻性。按此標準並結合稅率結構調整測算,取得工資、薪金等綜合所得的納稅人,總體上稅負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稅負下降明顯,有利於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該標準對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人和在中國境內有住所而在中國境外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人統一適用,不再保留專門的附加減除費用(1300元/月)。

關鍵點二:優化稅率,差異化徵收

此次修訂從綜合所得稅率、經營所得稅率兩部分進行優化。

一是綜合所得稅率。

以現行工資、薪金所得稅率(3%至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為基礎,將按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為按年計算,並優化調整部分稅率的級距。

具體是: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具體如何理解呢?

3%稅率的級距擴大一倍,現行稅率為10%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3%;大幅擴大10%稅率的級距,現行稅率為20%的所得,以及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10%;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20%;相應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這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

二是經營所得稅率。

以現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稅率為基礎,保持5%至35%的5級稅率不變,適當調整各檔稅率的級距,其中最高檔稅率級距下限從10萬元提高至50萬元。

關鍵點三:扣除子女教育、大病醫療、房租房貸等

此次修訂在提高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明確現行的個人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專項扣除項目以及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項目繼續執行的同時,增加規定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項附加扣除。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專項附加扣除考慮了個人負擔的差異性,更符合個人所得稅基本原理,有利於稅制公平。

關鍵點四:綜合徵稅,按照實際情況規定

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採用分類徵稅方式,將應稅所得分為11類,實行不同徵稅辦法,此次修訂,草案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4項勞動性所得(稱綜合所得)納入綜合徵稅範圍,適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居民個人按年合併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

劉昆介紹,此舉主要是按照“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的要求,結合當前徵管能力和配套條件等實際情況進行的規定。

同時,此次修訂還適當簡併應稅所得分類,將“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調整為“經營所得”,不再保留“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該項所得根據具體情況,分別併入綜合所得或者經營所得。對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仍採用分類徵稅方式,按照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關鍵點五:完善有關納稅人的規定

此次修訂借鑑國際慣例,明確引入了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的概念,並將在中國境內居住的時間這一判定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的標準,由現行的是否滿1年調整為是否滿183天。

劉昆表示,現行個人所得稅法規定了兩類納稅人:

一是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是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從國際慣例看,一般將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分為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兩類,兩類納稅人在納稅義務和徵稅方式上均有所區別。現行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兩類納稅人實質上是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但沒有明確作出概念上的分類。為適應個人所得稅改革對兩類納稅人在徵稅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便於稅法和有關稅收協定的貫徹執行,此次修訂做了上述修改,以更好地行使稅收管轄權,維護國家稅收權益。

此外,為保障個人所得稅改革的順利實施,此次修訂還明確了非居民個人徵稅辦法,並進一步健全了與個人所得稅改革相適應的稅收徵管制度。

關鍵點六:個稅法修訂何時落地

今天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是個稅法的“一讀”,按照慣例,法律修訂需經過三讀通過後正式發佈實施,在一讀和二讀之間會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一般來講,修訂草案的意見徵求時間是一個月,若進展順利,個稅法今年內有可能出臺。

關鍵點七:到底少交多少錢

此輪到底能省下多少錢呢?

我們來粗略算一筆賬。

以月薪1萬元為例,起徵點為3500元的情況下,每月要繳納個稅323元。如果起徵點提高到5000元,在現行稅率下,每月繳納的個稅降至173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多增加150元,每月吃飯你可以多加很多雞腿了。

个税起征提到6万,最全解读来了!哪些工薪层最受益?哪些人纳税会提高?最快何时出台

2011年9月1日起調整後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

如果個稅免徵標準從3500元提高至5000元,考慮月應納稅所得額和稅率不變,則個人將少繳納個稅45元,即(5000-3500)*3%。對於個人月應納稅所得額原先在3500-5000元之間的人而言,受益將是最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稅率的調整:

个税起征提到6万,最全解读来了!哪些工薪层最受益?哪些人纳税会提高?最快何时出台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孫玉棟表示,提高個稅起徵點減輕了中產工薪階層的經濟負擔,是真正發揮稅收調節貧富差距功能措施之一,對於調節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幫助,涉及到工薪一族的稅收負擔一定是有所下調的。

關鍵點八:注意綜合徵稅提法,這些人納稅將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訂對於勞務報酬、稿費等收入較高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現行稅法規定了11類個人所得需繳納個稅,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徵稅的其他所得。

此次修訂,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綜合徵稅,此外,將“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調整為“經營所得”,不再保留“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從11類變成了7類。

按照之前規定,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此輪修改,會將20%的個稅在累進稅率制下,最高可以達到45%,收入來源形式多樣化的群體,稅收負擔可能會有所提高。

關鍵點九:繳納個稅的有多少人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到今年前5個月,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6891億元,同比增長20.6%,已經超過2013年全年個稅收入。財政部表示,個稅收入大增主要是城鎮居民收入增加以及納稅人數增長帶動。2017年全國個稅收入11966億元,同比增長18.6%。2013年僅6531億元,五年時間累計增長5435億元。

這意味本次個稅起徵點上調至5000元之後,絕大多數工薪階層將受益,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工作的工薪階層,是個稅繳納的主力軍。提高個稅起徵點,對多數人來講無疑是件好事。

關鍵點十:個稅免徵點提高可能影響購房、購車等政策

目前對於很多城市而言,因為實行房地產限購,對於本地戶籍的購房者限制較少,但對於外地戶籍的購房者而言,一般需要持續繳納一定期限的個稅或社保證明,因為各地限購多是提供社保或個稅的證明,所以如果沒有個稅,但有社保記錄,還是不會影響買房的,所以個稅起徵點上調對買房的影響相對較小。

例如北京,外地戶籍購房買房的必備條件之一即為“在北京連續滿五年納稅證明(指個人所得稅)或者在北京連續滿五年的社會保險證明”;上海地區外地戶籍購房,以家庭為單位,須連續5年以上繳納不間斷社保或個稅;在南京地區,外地戶籍買房的前提是連續繳納一年或者以上的完稅或社保證明。

對於購車,因為部分地區購車需要搖號,對於非本地戶籍人員會有一定限制,以北京為例,非京籍人員參加搖號需要連續五年以上在本市繳納個人所得稅,所以如果個人起徵點上調後,導致納稅間斷,可能會影響後續搖號購車。

所以個稅免徵點提高,對於居民而言,確實能夠獲得更高的稅後收入,但是對於一些有限購政策的城市而言,非本市戶籍的居民可能會因免徵額提高不用納稅而影響其享有購房或購車的權利。

百萬用戶都在看

个税起征提到6万,最全解读来了!哪些工薪层最受益?哪些人纳税会提高?最快何时出台

ID:quanshangcn

个税起征提到6万,最全解读来了!哪些工薪层最受益?哪些人纳税会提高?最快何时出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