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丨广纳群贤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砥砺奋进的五年丨广纳群贤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发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优良传统,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收入分配激励制度为重点,引育并举,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与聚集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有利于形成创新团队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

砥砺奋进的五年丨广纳群贤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引育并举

打造一流人才体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造就、吸引凝聚一流人才,就必须打造一流人才体系,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学校坚持广纳群贤、人尽其才,不断完善以讲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教学科研骨干和专职科研人员为重点的南强人才体系,进一步加强学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四青”人才及相当水平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主攻顶尖青年人才

2016年,学校启动实施了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将顶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重中之重。拟在五年的时间里,学校围绕“双一流”规划建设的学科群,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200名左右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在工作条件及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目前,计划已经支持了56位青年人才,还有近百位青年人才进入了评审阶段。

聚焦学科领军人才

学校出台了《厦门大学讲席教授聘任办法》,通过设立讲席教授岗位,对学术造诣高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进行褒奖,以彰显其长期以来对我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注重围绕重点学科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一批在海外知名高校担任正教授或相当职务的学科领军人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制订(修订)《厦门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厦门大学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评实施细则(暂行)》,着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近几年,学校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师典型。例如,潘懋元教授2014年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7年入选“当代教育名家”名单;孙世刚院士201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4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

砥砺奋进的五年丨广纳群贤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学校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的核心职能,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部门协同、校院联动机制,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探索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同时,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围绕人才合理配置研究生招生指标、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用房等核心资源,同时努力解决高层次人才及家庭在住房、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人才高地”集聚效应彰显

2013年6月以来,学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4人(含“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4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青年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3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5人、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高端人才在引领学科发展、开展前沿研究、建设学术团队等方面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精准引才

构建人才高原高峰

“博集中西文华,广纳五洲精英”是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历久而弥新。近年来,学校围绕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建立人才信息库,绘制人才战略地图,全面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学校

倡导“人人都是人才专员”的理念,推进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聚力打造人才磁场,吸引人才近悦远来。

举办青年学者论坛“请进来”

砥砺奋进的五年丨广纳群贤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组织海外招聘宣讲会“走出去”

学校组织招聘团组分赴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开展人才招聘宣讲会,进一步扩大海外影响力,吸引海内外优秀学者加盟。各学院也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立足自身特色优势,

加大一流师资队伍引进力度。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信息学科、生物学科、海洋学科等也纷纷通过举办海外专场招聘宣讲会、依托大型国际会议宣讲等方式,主动出击,上门求才。

砥砺奋进的五年丨广纳群贤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青年千人”逐渐脱颖而出

近几年来,学校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

,他们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周大旺教授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公示);史大林教授的科研成果2017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黄烯教授2016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有9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此外,还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Cell》等顶尖杂志上。

师资水平不断提升

2013年6月以来,学校新聘教师513人,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1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2.0%,具有国(境)外一年以上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64.7%;在国(境)外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44.4%。(数据截止2018年5月9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青年人才尽快进入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科技创新前沿,以经济学科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月以来,该学科青年教师已连续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等国际A(包括A-)类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近几年来加盟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海归”学者。

分类施策

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建校之初,学校即认定“教师之贤否与学校进行之前途有重大之关系”。自2013年以来,学校持续优化选人育人模式,改革聘任聘用制度,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功能,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确保人力资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效率显著。

改革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学校制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组织和聘任程序的改革方案,建立起“院长提名-教授委员会评议-学部委员会审议”三级评审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术主导、公开透明、公平规范的教师职务聘任体系,推进校内外人才同台竞技、择优聘用机制。通过院长提名,学院领导班子根据学科发展战略对人才队伍进行系统谋划和建设;通过教授委员会评议,发挥教授们对竞聘教师学术能力的评价权,做到科学选人、理性选人

;通过学部委员会审议,平衡本学部各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根据学院岗位需要和标准进行审核,承担学术评价的“终审权”。随着聘任制度完善,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逐年优化、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学校新聘教师1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6.4%,较2013年增长18.7%;具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70.0%,较2013年增长19.5%;在国(境)外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47.3%,较2013年增长36.7%。

深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根本导向,扎实推进以专任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为核心的全面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在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突出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要求,将其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首要标准。坚守教学基本要求,确保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坚守学术水平不降低,在突出业绩、贡献等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设立等效替代选项,把真正的学术创造识别出来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按照人文社科、理工医地等不同学科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由各学部和学院在不低于学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以产生最佳业绩为导向,采取以个人或以团队为单位的差异化考核评价方式。2017年,学校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围绕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构建吸引、集聚优秀人才的薪酬体系,研究制订薪酬改革方案,优化在职人员薪酬结构,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学校总体薪酬水平和竞争力;科学设置基本薪酬标准,保持三支队伍的适度平衡和协调发展;打造“宽带细分”的薪酬模式,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按照“多劳多得、多贡献多得、多担当多得”的原则,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动态调整、“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与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全员协议工资制度。

实施博士后新政

构筑人才“蓄水池”

博士后队伍建设工作是学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博士后队伍是高端人才后备军、科研团队生力军、优秀师资蓄水池。

2015年,学校实施博士后“新政”

,制订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首次统一发布招收启事为新的起点,以大幅提升薪酬待遇为着眼点,以强化考核评价机制为着力点,通过建立经费分担机制、健全遴选机制、提升福利保障、改善住宿条件、推进专职科研系列人员管理、建立博士后师资储备制度等实实在在的举措,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2017年,学校修订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将“新政”举措进一步制度化;同时,坚持博士后分类、分级管理,全校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照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细则,逐步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体系。

“新政”实施以来,博士后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2013年6月以来,学校共招收博士后520人,各类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入选者293人。其中,2017年以来,学校招收博士后132人。各类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入选者103人。(数据截止2018年05月09日)。博士后的优秀科研成果频出,不少高水平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及其子刊等学科顶级刊物上;在各类基金、人才计划评选中,博士后亦表现出较强竞争力。2017年,第62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助率43%,创历史新高;7人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全国排名从第15位跃升至第9位;3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全校青年基金获资助总数的比例从2016年的28.7%大幅提升至35.8%。

厦门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