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不到這三點,孩子永遠別想成為“真正的閱讀者”

看點 什麼是真正的閱讀者?如何定義閱讀者?在今天知識成倍成倍激增,書籍隨時隨地可得的時代,閱讀者的定義正在接受挑戰。在上海高東中學副校長鄭鋼看來,真正的閱讀者像一位“文本偵探”,不僅要發現作案現場的蛛絲馬跡,更要從蛛絲馬跡中挖掘線索,推理真相,能做到的不僅是“讀了嗎?”還有“看到了什麼?為什麼會看到這些?”下文中,他結合自己在國內教學和在美國的訪問經歷,總結出了一位真正閱讀者該達到的三種境界——把一本書讀厚、讀透、讀深。

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中美學校對閱讀者的要求

當今的世界各國閱讀正在將培養“真正的閱讀者”視為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真正的閱讀者是像一位“文本偵探”,優秀的偵探不僅要發現作案現場的蛛絲馬跡,更要從蛛絲馬跡中挖掘線索,推理真相。

優秀的讀者也是如此,會探索字裡行間探索所蘊藏的深層次意義,並與自己的生活和世界連接起來,這樣的閱讀一定是超越文本的。

中國的語文高考改革將閱讀教學放在前所未有的位置,去年年底部編語文教材主編、山東大學終生教授溫儒敏透露的未來高考改革方向大致有三:

一是大量增加閱讀量,“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二是將哲學、歷史、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內容放入閱讀內容;

三是將提高閱讀的思辨性、複雜度和擴展性。

這番言論透出語文教學改革的諸多信息,三個方向皆是關於閱讀,再次強化了閱讀對於高考的重要性,語文高考改革是以閱讀教學為展開的。

其次,高考改革的目的不是培訓刷題的機器人,也不僅僅是概括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摳挖字句,而是建立在大量閱讀和綜合閱讀基礎上的具有批判性思維的終身閱讀者。

美國也同樣如此,將真正的閱讀者培養做為閱讀教學的目標,他們的閱讀教學改革是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的:

1.深度閱讀和審辨閱讀:從文章中整合知識和觀點;描述、評價和審視論據,以及明確文章觀點;通過綜合閱讀,分析理解文章的觀點並與自己的實踐經驗相結合。

2.語言學習過程與其他學科的合理整合:將吸收(閱讀與聆聽)和運用(寫作和表達)合理整合在一起,把語言學習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

3.研究和傳媒:個人定位為圖書管理員,使用數字技術熟練地定位和評估各種信息資料;科學研信息資源(第一手或第二手資料),合理地組織資料,使用傳媒手段達到與人溝通的目的。

4.文章難度:閱讀水平、閱讀讀物和閱讀技能的設定,不斷增加閱讀的難度和複雜度。

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美國和中國閱讀教學都將複雜的文本的解釋、整合和評估置於閱讀者重要的地位,這折射出社會對於思維的要求,這個思維品質是分析、應用、綜合、評估等高階思維,絕對不是劃劃寫寫、背誦記憶所能培養的。

真正的閱讀者並不是盲目追求數量,一目十行,或者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而是追求深耕文本,積極多元互動;他們不是尋找習題答案的應答者,而是自主的積極閱讀者,不是簡單接受文本信息者,而是主動建構意義的閱讀者;不是單純解讀文本的闡釋者,而是批判反思的閱讀者。

學會閱讀,而不是“為了知識去閱讀”

當然,閱讀中的“攔路虎”如同《西遊記》唐僧西天取經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必然存在,從沒有看到過的詞彙,晦澀的句子,斷續的意思等等,然而真是這些磨腦子的東西才會閱讀的“真經”。有些孩子知難而退,繞過這些“攔路虎”,讀再多的文章也無濟於事,對他們的思維發展毫無作用。

在《沒有能力讀複雜文章》一書中,埃默裡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說到複雜文本的閱讀:

“複雜文本需要孩子在閱讀中慢下來,讀者不能跳著閱讀,也不能無視那些不熟悉的單詞的段落,他們更不能忘記自己四頁之前讀過些什麼......”

一個好的閱讀者會常常問“如果無法理解文本某一個地方,我會放慢閱讀速度嗎?我會回過去,再閱讀一次嗎?確保最後明白意思。”

如果如此,這個閱讀者一定是具有讀者的自我概念的人,他始終意識到自己是一名閱讀者,懂得如何去調控自我和過程的人,會對自身的閱讀過程進行自覺審視,對自身的閱讀行為自我管理,對錯誤閱讀信息進行自我糾正。這就提出了閱讀元認知的概念,對閱讀進行調節、檢查和修復。

閱讀時的註釋或者批註是典型的元認知策略,如這篇課文使我想到了什麼…….他們應該這樣做,結果卻……我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這個部分我還感到迷惑,因為……這個地方可能很重要,因為……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等等。

這樣的元認知策略是閱讀方法,是學會閱讀(learn to read),而不是為了學習或獲知的閱讀(read to learn)。

世界上負有盛名的“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組織閱讀測試的時間是四年級的學生,也就是八九歲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的閱讀培養的重點就是教會孩子學習閱讀,如何建立閱讀者的概念,如何培養閱讀的方法和策略。

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香港學生在此項調查能力一直名列前茅,參與編寫他們教材的臺灣名師陳麗雲介紹,香港的成功經驗在於,他們將課外閱讀課內化,直接從課堂教學中導入閱讀策略,協助孩子提升閱讀能力。

在學生閱讀策略教學和培養方面,美國也有其獨特的做法和經驗,他們提出了一種教學方法,

叫guided reading,可以稱為指導式閱讀,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地閱讀,顯然這種方法對於教學策略培養的關注遠遠大於文本內容,教師會對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和方法的過程監控,並記錄打分,這張觀察記錄表就是從學生閱讀習慣、方法、策略和能力等維度:

讀前

- 看封面,預測將發生什麼?是否瀏覽所有的圖片和討論圖片,基於個人經驗預測。

- 討論已有關於主題和人物的知識

- 確定文章的體裁

讀中

- 學生回顧文章,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自我改正錯誤認識,或者確認看法。

- 學生能在錯誤最近之處改正

- 學生能使用自己知道的詞彙解釋和修整文本

- 學生能使用意思、結構和可視化信息,理解新詞彙

- 學生能夠基於文本開頭和中間預測結尾

- 學生閱讀時能容易地讀懂高頻率詞彙

- 學生在閱讀時能夠對於CVC、CCVC、CVCC等詞彙解碼

- 學生能將複合詞解碼拆分

- 學生能借助元音或組合辨識生詞

- 學生能應用詞彙合成法,辨識和學習生詞

- 學生能使用ING和ED的知識辨識和學習生詞

- 學生能使用文本線索和圖片辨識和學習生詞

- 學生能從左到右掃視,檢索出新單詞

- 學生能閱讀時能關注非虛構性文本的特徵,如題目、標題、表格等等。

- 學生在閱讀時能尋找特定的信息

- 學生能結合句號、問號、引用、感嘆等標點符號朗讀

- 學生能根據單詞的重音朗讀

- 學生能夠流利地閱讀

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老師是一名記錄者和監控者,聽和記錄學生閱讀軼事和證據,觀察學生行為,評估閱讀策略,記錄學生關於閱讀策略的表現,確定閱讀問題解決的意向和成就,並與學生互動。

指導式閱讀會隨之孩子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這些觀察角度也會有所不同,低年級的孩子更多的是閱讀基本習慣,甚至是觀察如何拿書,閱讀時目光如何變化,看到生詞是如何反應的?而高年級學生觀察更多的學生對於文本深度的思辨和分析,以及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

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在閱讀過程中建立“我”的概念

對話是真正閱讀的基本形態,這種對話是讀者與自我對話,與文本對話,是與世界對話。這個對話過程是將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讀厚、讀透、讀深的過程。

其實從哲學意義上,閱讀中的對話是對世界的思考,書中的世界是如何的?個體的世界怎樣的?書中世界與現實世界是如何映照的?個體世界與現實世界是如何交匯的?也正是這樣的對話,學生才慢慢建構自我的世界,探索到真實的世界。

當然,多元的對話建立學生樹立閱讀是主動建構,批判吸收的意識的基礎上,不管在閱讀前,閱讀時,還是閱讀後,總會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當前不管是閱讀教育還是其他學科教育,學生不會提問,不知道該提問什麼,仍然是最大的問題。

教師還是家長在孩子閱讀過程中建立“我”的概念,

鼓勵和引導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和立場提出問題:

我還知道關於這個主題的其他內容嗎?

我認為我能從文本中學習到什麼?

我如何將......解釋給他人?

我對文本還能做出何種預測?

在閱讀前當看到標題或故事名字時,我會想起什麼問題提問?

在閱讀時或者閱讀後,我有何種問題要提問?等等。

這個“我”的生成還在推理和分析之中。優秀的讀者會基於背景知識和文本線索得出結論,從文本的字裡行間中讀出弦外之意。這些提問會有助於孩子推理和思辨:我想知道為何......?我想知道任何......?我想知道是否......?我是如何理解和知道那些原本不知道的詞彙?作者在文本中提供何種線索幫助我理解文本?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聯想將每一個”我“與文本的外部世界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一個優秀的讀者會在閱讀時這麼說“這提醒我......這使我想起......我曾經讀到過另一本書......這與......有所不同;這是記起當我......因為他們聯想到什麼?優秀的讀者會注意文本里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比如說以前的生活、經驗或者與文本相關的知識、事件、人們或話題等等。

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比如當你帶領孩子去看電影《獅子王》時,可以有意無意地提前給故事書看看,引發他聯想和思考,也可以讓孩子閱讀《獅子王》和《哈姆雷特》,在孩子讀第二本時引導他去思考第一本書,聯想和分析兩本書的不同之處或相同之處,孩子就會知道故事情節差不多,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結構、語言、人物、主旨思想等等。

閱讀的好處顯而易見,我有一次曾經看到過這麼說閱讀的十個目的:

閱讀是“為了懂得歷史,為了探索自我世界,為了規劃未來,為了神遊遠方,為了創造新生事物,為了理性決定,為了獲得快樂,為了鍛鍊思維,為了連接世界。”

當然,這些目的全是對的,沒有一個不對。但是我隱約地感覺有些偏差,很多的目的是為了知識,而不是思考和批判,僅僅只涉及是到一個:“鍛鍊思維”。所有人們在閱讀時常常會將重心放在內容或者知識的獲得,而忽略思維、策略和方法的關注。

俄羅斯劇作家、詩人克尼雅日寧曾說過“讀書有三種境界:“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而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當一個孩子到了第三個境界,把一本書讀厚、讀透、讀深了,他也就成為了真正的閱讀者。

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达不到这三点,孩子永远别想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外灘教育攜手

愛荷華大學寫作功放碩士Nikki

以經典的美國小說

《了不起的蓋茨比》為藍本,

帶領學生考察小說的主題和人物,

走進小說內核,

掌握文學分析能力和精讀技巧。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