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老照片,滄海桑田,深圳40年改革開放初期的老照片


深南大道:從水泥路到“城市座標軸” 1979年建市前的深圳,沒有什麼深南大道,當時,深圳是寶安縣的一個小鎮,只有兩條水泥路穿過小鎮,一條是人民路,一條是解放路,全長不到2公里。直到1979年深圳建市,來自陸豐的600名壯漢,硬是用鐵鍬和鎬頭,一寸一寸地挖出了一條從蔡屋圍到上海賓館的路,全長2.1公里,寬7米,僅夠兩輛卡車對開,這是最早的深南大道。

東門老街:從“深圳墟”到“商業旺區” 這裡一直是深圳最熱鬧的地方,1983年的東門,人們擺著小攤賣農產品、賣小吃、賣雜貨、布匹、家禽等,跟我們老家鄉下的街道並無兩樣。

80年代深圳戲院、工人文化宮一帶,還張貼著大幅的宣傳畫。

蛇口:從小漁村到“國際範”自貿區 說起蛇口,你可能會想到富麗堂皇的海上世界、想到富豪匯聚的深圳灣、還有數不清的出口貿易公司,但1979年的蛇口,還是一個偏僻荒蕪的小漁村。

華強北:從“土丘荒地”到“電子名城” 它是深圳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但在1979年前,華強北也只是個荒無人煙的土丘荒地,一副典型的廠區道路模樣,到處冷冷清清的。

華僑城:從農場到“世界級度假旅遊區” 1981年前的華僑城,叫寶安縣光明華僑畜牧場沙河分場,因為靠近戒備森嚴的邊界線,四周只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田野和荒地。

火車站:從“小站”到“立體交通樞紐” 1980年前,深圳火車站還只是十分簡陋的三等小站,車站只有一個售票窗口、候車室是露天的,只有四條長凳,沒有廁所,每天只有四五趟列車,廣播員嗓門提高點就可以把所有旅客都通知上車了。

深大:從荒地到“全國最美高校之一” 1983年,深圳大學還是一個滿目荒蕪的海邊漁村——粵海門村。當時的市長梁湘卻下定決心要在這裡建立深圳自己的大學,搞好教育,市財政收入每年1億多元,市委卻決定撥款5000萬元建設深大,市長梁湘說:“賣掉褲子也要把大學建起來!我們拿出錢,撥出地,請你們給我們生產人才,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