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CFIC导读:

——上海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在主持十一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时候强调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十一届上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昨天上午举行第五次会议。上海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强主持会议并强调,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当前正处于抓改革、抓攻坚的关键阶段,全市上下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党对改革的领导要全面加强,抢抓重大机遇要时不我待,改革开放要贯穿各个领域,始终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应勇,市委副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尹弘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级党委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进一步强化改革谋划。各级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压实责任。要时不我待抢抓重大机遇,以实际行动抓紧贯彻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加大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积极争取先行先试。要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办法破解难题、推进工作。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优化营商环境、做实“一网通办”、建设人才高峰、城市管理精细化、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全市重点工作,既要顶层设计加大改革力度,又要从小事、具体事做起,积极推进改革突破。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做法,及时在面上复制推广,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上海各项事业取得更大进步。

会议审议通过今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指出要牢牢把握综合配套这个核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切实发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与自贸试验区建设、“五个中心”建设的叠加效应

。要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各部门要发挥好各自作用,浦东新区要敢为人先,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的工作措施及分工方案》,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司法鉴定领域的难点、痛点和盲点,制定全流程、全要素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要着力培育一批高资质高水平的司法鉴定机构,把上海司法鉴定打造成为上海法律服务的重要品牌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遵循教师队伍的成长规律,拿出有针对性的要求举措。要强化任务分解落实,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市领导廖国勋、周波、郑钢淼、陈寅、翁祖亮、周慧琳、诸葛宇杰、沙海林、翁铁慧、时光辉、彭沉雷、方惠萍等出席会议。

揭秘“上海改革开放历史地图”| 126个图章合为一个大图章,改革大手笔引来外资潮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浦江之滨的上海,风云际会,气象万千。

在上海改革开放历程中,外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上海累计引进外资项目9.14万个,实际吸收外资2231.4亿美元。直到现在,外资企业仍为全市贡献了超过1/4的GDP,1/3的税收和2/3的进出口总额。

吸引并用好大量外资,把上海打造成外商投资的首选地,推动上海从计划经济的重镇变成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一历史过程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要有前瞻的眼光、高明的战略和超乎寻常的努力。

30年前的1988年6月10日,有着“一个图章”机构之称的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个打破常规的创举,点染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壮美画卷。

【亲历者说】

“一个图章”撬动外资入沪

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是一栋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曾因“一个图章”机构落户而外商扎堆,门庭若市。这个机构用全新理念、全新架构,搭建起外资进入上海的快车道。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的市外资委老办公楼

外资委诞生前,恰是上海转型艰难、经济低迷之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经济特区横空出世,让南方省市走在了开放的前列。上海习惯了严丝合缝的计划经济模式,面临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城市面貌破旧不堪。

上海一年只有十几亿新增财政收入,难以改变上海面貌。要加快发展,就要眼光向外,加快吸引外资。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上海,没有专门的外资服务机构,审批手续繁琐。一个100多万美元的投资项目,要找四五个委办、盖上40多个图章,一些项目甚至要盖126个图章,耗时一两年。外商一圈跑下来精疲力尽,投资热情大大减退。

上海需要速度,需要效率,需要雷厉风行。1988年4月,朱镕基就任上海市市长,在中央和市委的支持下,着手改变上海的外商投资环境。他提出:政府应该为外商服务,要设立“一个图章”机构,把126个图章变成一个大图章,而且要求把最强的干部调到这个机构来,一下子搞上去,改变上海的形象,提升上海的信誉。

“这个想法让我惊叹不已,以前只听说过一站服务,没听说过 ‘一个图章’机构,这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时任市仪表局局长,后担任市外资委常务副主任的叶龙蜚这样回忆说。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1988年6月10日,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朱镕基市长亲自兼任外资委主任,黄菊任副主任,以体现市政府的权威。同时,市计委、经委、建委、外经贸委主管相关工作的副主任兼任外资委委员(副主任)。

在锦江饭店小礼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布:外资委行使“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的工作方法,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位于娄山关路55号新虹桥大厦的外资委新办公楼,1991年10月起,市外资委在新楼办公

外资委成立后,所有同事兵分14路,逐户拜访全市两百多家外商驻沪机构,向外商介绍新机构的职能。

“外商一开始以为我们是推销产品的,了解我们的意图之后,都热情接待。”叶龙蜚与同事们来到外商集中办公的联谊大厦,挨家挨户敲门请求拜访。让他记忆犹新的是,走进一家外资企业,他开场就说:“现在搞改革开放,我们要推销的是改革开放的思想,看看怎么来帮助你们。”有人问:“看你像领导,你是科长还是处长?”叶龙蜚回答:“我是局长。”对方惊叹:“啊?局长也跑来发传单啊!”

恰恰是这种观念上的冲击,释放出上海推进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

外资委的设立,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有效促进了外资落户上海。1988年,外资委批准外商219家,引进外资1.66亿美元。1991年,上海引进外资项目365个,平均每天一个,引进外资2.79亿美元。1992年达到2012个,是此前N年的总和……从此,上海进入了外资大量涌入、城市大发展的腾飞时代。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1989年6月10日,市外资委成立一周年时的合影

从“一个图章”到“一网通办”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无止境

如果说“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给人带来巨大震撼,那么外资委一直秉持的服务理念,则深刻冲击了传统政府部门“朝南坐”的思维。一系列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让外资委成为上海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次成功尝试,其影响深远绵延至今。

自我改革,提高效率

外资落户上海的最大阻力是政府自身,症结在于体制机制问题。当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即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当时,经委负责审查外资工业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外经贸委审查外资项目是不是和国内出口有冲突;建委主要审查土地、规划、水电煤等配套条件;计委主要审查是不是限制企业,是否重复建设等。尽管这些审查在当时都有其合理性,却让初来乍到的外商感到茫然无措,大大增加了引进外资的难度。

通过对外商投资的流程再造,情况开始大为改观。市计委对外资项目立项的审批权、市外经贸委对外资企业合同章程的审批权、市经委对外资工业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权,都收到了外资委。同时,这几个委办的副主任兼任外资委委员,原有职务并不免掉,这一制度设计确保了外资委工作的顺畅开展。

“外商只要找到外资委,外资委会主动协调、内外结合,指导外商完成各种申办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外资委通过内部协调,把外资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解决掉,并且帮助外资达到办成条件,盖一个图章完成审批。这种主动帮外资想办法的做法,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和效率,让上海在外商心中的形象有了很大改变。”时任市计委副主任、外资委委员吴祥明分析说。

“外资委成立后,简化了审批程序,但该有的程序都有。如果土地和其他方面没问题,两三个月就出来了,是过去耗时的几分之一。”刘锦屏坦言,外资委的工作理念是,如果项目合理合法,100%通过;如果不合理不合法,肯定不能做;如果项目有合理要求,但与现有的规定不尽一致,外资委会设法协调,推动解决。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宣传资料

转变观念,主动服务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世界各地也在争取投资,发达国家同样欢迎外资。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外资委的做法是:不能坐等外商上门,而要主动提供服务。这一转变,让根深蒂固的“审批政府”“管理政府”观念受到了触动。

新机构成立后,很多外商立刻带着困扰他们的问题找上门来。为了做好服务,外资委的大门随时敞开,外资企业可以直接乘电梯进来,不需要介绍信。一时之间,外资委很快热闹起来。大到危及合作项目推进的中外合作方的矛盾,小到一个电话、一路煤气管线,外商都找到外资委。外资委积极协调,亲自跑腿,帮忙解决。

当时,上海用电、用水、通信、煤气供应十分紧缺,俗称“四只老虎”。外商需要的容量都很大,按照正常程序排队需要等很长时间。外资委就为企业出面,与其他政府部门协商。这让外商感到意外和惊喜,上海在外商眼中有了不同。

“政府一些工作人员说,你们做得太多了,这些应该企业自己来做。可我总是说,政府有权力,但别忘了为企业服务。每个国家都重视引进外资,坚持以主动服务、持续服务的理念做工作,就是外资委的职责所在。”刘锦屏说。

从历史统计看,上海外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每年合同外资在1-2亿美元,十多年共吸引项目1227个,合同外资16.3亿美元。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成为快速发展阶段,每年合同外资为几十亿美元,十年共引进项目2.35万个,合同外资511.67亿美元。第三阶段是中国“入世”后,上海每年吸引外资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超过50%-60%的新增投资,都是老企业在增资,这一比例最高时甚至达到70%。这充分证明了外企对上海投资环境的认可。正是外资委等政府部门的服务,让上海成为外企成功率最高、效益最好的地方。

上海市委深改组会议,定了哪些大事?

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宣传资料

传承理念,引风气先

2008年10月,在新形势下,外资委因为完成了历史使命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原上海市外资委(上海市外经贸委)的有关职责划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服务外企的重任交给了市商务委。

“从2008年起,市商务委传承了外资委服务外企的理念,从市、区,到各开发区,都有一支服务外企的队伍。外企有任何难题都可以找我们,把我们当‘娘家’。为了解决外企各种个性化问题,商务委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纳入市委重点督办、与本市各委办协商解决等。这是我们很大一块工作。”市商务委外国投资管理处处长刘朝晖说。

对外企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诸如人才政策、公平竞争、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业项目用地等,商务委则推动出台了“上海外资33条”、制造业利用外资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受到企业欢迎。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后,率先探索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无需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如今,这一始于上海的制度创新已在全国复制推广,外企只要登录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即可进行网上申报,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备案。负面清单内的项目虽然还要审批,但市、区商务部门会主动服务。

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说:“政府要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一个合格的‘店小二’,不仅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更要有善于服务的能力。这当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这两方面必不可少,这也是我们‘商务店小二’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

企业更为期待的是,上海今年启动建设“一网通办”的智慧政府,通过线上线下业务流程的再造,将几十个部门融入“一网”之中,实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从前一阶段探索看,涉企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了85%。今年4月上海成立了一个新机构:上海大数据中心。它将促进各部门数据的连通和共享,推进政府形成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服务的模式。这也成为上海服务型政府的最新探索。

改革不停歇,发展不停步。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改革是上海前进的动力。这是历史的写照,亦是未来的启示。

做好新时代的“店小二”

改革开放,顾名思义,是要通过对内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通过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图章”机构的实践证明,只有大胆探索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理念创新,才能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吸引外资,迅速改变一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面貌。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海,迫切需要引进外资改变面貌。当今的中国,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仍是国家反复强调的政策方向。在这一情况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将长期成为政府部门的努力方向。

可喜的是,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如今更为深入人心,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空前强大,政府也更有条件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但不论服务的工具和形式如何变化,都要始终秉持主动服务的理念。偏离这一初衷,“互联网+政务服务”也可能演化为冰冷生硬的电脑页面。换言之,主动对接、解疑释惑、协调推进等工作仍不可或缺。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世界各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竞争态势,新时代“店小二”的担子更重了,“店小二”的自我改革力度和服务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深度和广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