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巖壁村的出“路”

桑植:岩壁村的出“路”

桑植:巖壁村的出“路”

桑植:岩壁村的出“路”

桑植:巖壁村的出“路”

桑植:岩壁村的出“路”

桑植:巖壁村的出“路”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平淡無奇的畫面,陳家河鎮巖壁村村民卻盼了多年。

巖壁村是陳家河鎮最偏遠的山村之一,由原兩河口朱家溝村、巖壁村於2016年6月合併而成,因村裡多峭壁而得名。最近的距離卻需要最艱難的跋涉,由於沒有車路,這是巖壁村朱家溝組村民幾十年來的最大感受。

60多歲的張付香是正是這個組上的村民之一。為了送兩個孫子去陳家河小學上學,每天凌晨4點,張付香就早早出發了。說起路,她感觸良多;和其他村民一樣,對路的渴望也從未停止過。

2011年3月,退伍回來的瞿紹勇經過選舉成為該村村書記。“大路大富,小路小富,無路不富”,生於斯長於斯的瞿紹勇和大夥兒一樣吃夠了沒有路的苦頭,暗下決心帶領大家把路修通。

但修路的難度,遠遠超過了瞿紹勇的想象。沒有錢,他就積極動員,同村民們東拼西湊了1.43萬元。然而部分村民的不支持、不配合才是最為棘手的,14戶村民表示堅決不讓地。

無奈,瞿紹勇和村裡黨員只好挨家挨戶地上門講道理、做工作,不達目的不罷休。遇到少數極不配合的村民,瞿紹勇只能硬著頭皮反覆堅持,腿走酸了,口說幹了,眼看著終於答應,一轉身卻又變卦。村民朱某某甚至搬來了水泥墩,把自家地圍了起來。

時隔多年回憶起這些,依然能感受到瞿紹勇的深深無奈:“當時,真的都想放棄了,我本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也沒必要受那些氣,但我想,我是個黨員,又是書記,如果我退縮了,那這條路還要等多久,我們這裡還要窮多久?”

最艱難的時候,瞿紹勇和村支兩委還是選擇了堅持,選擇了“依靠廣大群眾”這條路。面對全村村民的指責,少數村民妥協了,退讓了。日以繼夜的三天,換來了所有人的支持。瞿紹勇覺得值。

於是,一條機耕道誕生了。緊接著,2013年,在鎮政府及村支兩委的努力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康茜大鯢養殖公司修建了彭家溝組1.4公里的村道路段,連接了朱家溝組,整條村主道貫通了。2014年,村支兩委積極向縣交通局爭取併成功申報村道通暢項目。項目獲批後,於2014年下半年對整條村主道進行了硬化。

2015年年底,完成公路硬化的那一天,年近六旬的王桂年比誰都激動。原來,2011年的一個雨天,因為小路溼滑,王桂年不慎摔傷,造成脊椎粉粹性骨折,從此落下了終身殘疾。這一天,王桂年終於等來了。

路,通了,平坦了。

房子慢慢從山上聚到了山下,人心也漸漸凝聚了。

“以前是交通不便,什麼東西運出去賣都是都是虧損的,老百姓也沒啥信心。現在好了,路通了!”瞿紹勇和村支兩委想要為群眾做點什麼。

為了改變村裡貧困落後的面貌,最終,巖壁村在鎮黨委政府和縣教育局駐村幫扶工作組的大力支持下,探索“村社合一”的扶貧模式養殖家豬。成立了鑫德畜牧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張兵、村裡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28人全部入股,村裡以40萬的合作資金作為集體經濟。張兵主要負責養殖,村支兩委負責做好協商和對外銜接工作。為了管理好合作社,入股的村民成立監事會,對合作社的日常工作進行監督。

通過近一年的發展,目前,鑫德畜牧專業合作社共養殖生豬300多頭,預計今年可出欄200多頭。接下來,村裡還計劃將所有的建檔立卡戶納入進來,讓他們共享紅利;同時,修建臘肉熏製基地,力爭做好鮮肉和臘肉兩篇“文章”,進一步增強村集體和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用心,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談及未來,瞿紹勇信心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