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和蹬自行車都在慢慢殺死我們

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淘汰機制,

而現在的時代,

會根據自制力和信息篩選能力對人進行淘汰。

但總有一些人是不願驚醒的,

等他們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時,

會選擇抱怨別人、抱怨社會、然後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

在這群人眼裡錯的不是他們,

而是社會。

希望這個人不會是你。

抖音和蹬自行車都在慢慢殺死我們

1 你每天花多長時間在娛樂上

相信你現在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中了抖音的毒”、“刷抖音根本停不下來啊啊啊,一看錶竟然刷了三個多小時......”

其實不止抖音,很多以算法為內核的娛樂化APP都成為消磨我們時間的利器。

這一點相信刷過抖音,亦或是刷過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等各種小視頻軟件的人都會深有感受。我們會不自覺的深陷其中,驀然之間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網絡依存症,對各類娛樂新聞上癮、產生依賴,人云亦云,附和跟風,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有人說,你的時間花在哪,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格局高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娛樂上。

深以為然。

我們正在愛上這些使我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抖音、快手、微博這些軟件正在飛速地強化我們對新奇事物的需求度,並拉高我們的敏感度,同時降低的就是對文字的需求度與耐心度。刷多了抖音、快手、微博這些軟件之後,我們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沒有耐心去讀一本長文或者書籍。更沒有時間去思考,因為我們總是在期待著下一個引爆眼球的新奇事物,等待著它在視頻中直接了當的呈現。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這樣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在這個被娛樂塞滿的世界裡,當沒有足夠強大的自控力時,我們就會因為沉迷各種誘惑而“被碌碌無為”。

這些軟件帶來的滿足感太容易獲得,而一旦你習慣了這種“唾手可得”的滿足感,就不願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狀態下完成作業、思考問題。

2 如果你的生活只剩下蹬自行車

一款類似抖音的 APP,背後都是一個強大的運營團隊,有著專業的消費者行為學作支撐,用盡最前沿的科技,最詳盡的數據,通過聲、光、交互、反饋等全方位途徑,在各種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精心打造——目的是什麼?

為了創造一個虛擬空間,來消磨你的時間。

《黑鏡》(Black Mirror)是英國電視4臺(Channel 4)及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電視劇,雖然定位為科幻劇,但一路看下來,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包裹在光鮮的科技進步外表下,是社會變革帶來的陰暗,滿滿都是負能量。

其中第1季的第2集更是讓我深思自己所處的環境與當下。故事名叫《一千五百萬的價值 (15 million merits) 》,劇情設定在一個完全電子化的單調世界裡,大家都住在一個四面環繞LED牆的格子間裡,並被簡單粗暴的劃分為了幾個階層。普通人靠踩單車發電來掙取虛擬貨幣,除了衣食住行,唯一的娛樂是觀看各種電視節目。

要想脫離那每天踩單車的日子?就只能參加選秀,勝出者即可一步登天。

男主角 (Bing) 傾家蕩產 (1500萬) 幫女生 (Abi) 報名參加選秀,但Abi卻在茫然無措中淪為了色情女星。傷心欲絕的Bing在攢夠了報名費後,揣著一塊碎玻璃去參加選秀。當他聲淚俱下地控訴現實生活、宣洩自己的憤怒後,我還以為他會用自殺來喚醒愚昧的民眾,或是血濺五步幹掉那幾個評委為Abi妹紙報仇時,他卻出乎意料地被巧舌如簧的評委招安了,成了一檔talkshow節目的主持人,令人唏噓不已。

Bing是一個嚮往自由、嚮往真實的男人,他拒絕一切“被選擇”,會花錢跳過所有廣告,卻主動帶上耳機聽《I HAVE A DREAM》。他知道自己身處虛偽的世界,人們每天和二維的事物打交道,而他排斥以這樣的方式生活,為了打破這個世界的虛構和獨來獨往,他傾家蕩產給艾比買票,傾家蕩產使自己進入舞臺試圖改變這個世界。

但三觀是無知無覺中積年累月形成的,大眾的三觀不會因一場演說而發生轉變,而一個堅守真實的人,卻可以在頃刻之間決定拋棄真實,帶上面具去迎接另一種人生。

當Bing做出選擇時,導演就揭開了電影的面紗,將自己想吐露的東西一併傾訴——人會打著正義的幌子、憧憬自由的幌子和、各種形形色色的幌子,去不惜一切地追求更好的生活。正如Abi嘴上說不在乎高熱度比賽、不在乎每天蹬車的人生,卻選擇成為了情色演員;亦如Bing打著真實的名號,終在歡呼聲中成為脫口秀演員。或許真實的赤誠之心早已不存於世,只剩下披著善良外套的私慾。

而如此戲碼還在無止境地循環——暗戀Bing的女孩在Bing離開之後,也賣力蹬起了車。

生命在“黑鏡”的這個世界裡是用於浪費的,人可以浪費幾個月乃至幾年的生命去蹬車,然後購買虛擬角色的外觀。這樣的場景尤為熟悉,因為賣命掙錢購物的戲碼著實每日每夜都上演在電影外的世界。導演極力挖苦了現在人的生活態度——找不到生命的意義,過度重視外在、重視皮囊。

“黑鏡”就像一面真實的鏡子,呈現的正是人類被科技、媒體、社交、電視、廣告等主宰下的生活。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越來越趨同,被整個社會裹挾著前進,真實而純粹的自己,已經在路上丟失了。

這個故事中最讓人恐懼的不是蹬自行車本身,而是除了蹬自行車,我們別無追求。

抖音和蹬自行車都在慢慢殺死我們

3 那些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正在一步步把我們連根拔起

或許你沒有注意到,《黑鏡》這個名字就是指當下我們置身其中的無數黑屏設備,智能手機、電腦、平板、電視等等。

《黑鏡》的所有劇集看起來都與我們的未來生活息息相關,裡面有著各種詭異又看似先進的科學技術,而這些新技術一直是推進故事發展的催化劑。《黑鏡》之所以如此奇妙,正是因為它沒有把這些技術包裝得太過異常。這些技術就是人們在生活中使用的一件工具而已,比如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汽車和烤麵包機等。

《黑鏡》持之以恆的在給人們展示這樣一個世界:孤獨、任性、封閉。技術不僅以無法預期的方式改變生活,同時也總是將人們捲入麻煩的漩渦中。但這一切取決於人們如何使用它,技術可以改善人類生活,而更多的是,技術導致人類出現病態。

抖音和蹬自行車都在慢慢殺死我們

也許《黑鏡》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隨著科技越發人性化,計算機程序日益滿足著我們的需求,扮演著我們的朋友和保姆,甚至成為了我們奇思怪想的“奴僕”,而先進技術帶來的高風險也不斷凸顯出來,那就是人與人相處中人性的流失。《黑鏡》是對信息時代的一種絕佳比喻,也是對未來世界的一種預警。

我們在“黑鏡”中迷失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