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自身質量不過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顯也沒什麼用啊!

我在幾天前剛剛寫完《瘋狂動物城》的深度分析,結果現在《憤怒的小鳥》又給了我來了這麼一出。老逼著我這麼寫好萊塢式動畫,三觀都要亂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兩部電影雖然作品質量有不小差距,但在故事裡層上,所包含的內容有不少重合之處。與《瘋狂動物城》一樣的是,《憤怒的小鳥》也影射了當下現實世界的種種現象,尤其是歐洲那邊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作品自身質量不過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顯也沒什麼用啊!

作為一款沒什麼劇情的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在當年火遍全球,靠的完全是簡便易上手的可玩性,符合了當時移動智能時代下,人們對手機端精品小遊戲的飢渴迷戀。簡單精美的畫面,比較討喜的角色形象,各種鳥類的獨特技能,再加上一個手指就能玩轉的極簡操控,Rovio公司的這款作品如《水果忍者》、《割繩子》等手遊一樣,走的都是同一條成功大賣之路。

起初,我得知這種簡單的手遊將被改編成電影的消息後,自然是不屑一顧的。在我看來,電影目前是全球影響力和回報率最大的產業,對於見錢眼開的商人,當然樂意讓任何東西變成電影:一首歌(《梔子花開》,《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一檔綜藝節目(《極限挑戰》、《爸爸去哪兒》)、一部四格漫畫(《澀女郎》)、一種玩具(《樂高大電影》、《馬特·麥森指揮官》)、一包表情(《Emoji大電影》)、甚至一本字典(《新華字典》)。他們不在乎原作是否真的合適電影藝術的表達特徵,他們只把電影看成一種讓自己產品進化到“終極形態”的方式。好像任何東西一跟電影掛鉤,就立刻會變成主流中的高大上,且財源滾滾來似的。於是,所有產品都對電影趨之若鶩,電影領域成了任何品牌的“極樂世界”。

作品自身質量不過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顯也沒什麼用啊!

這種浮躁盲目的風氣想必還要持續很久。在信息極度錯綜複雜,碎片化吞噬系統化,民眾追求極端速食主義的今天,電影改編領域的這種亂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不,在《憤怒的小鳥》上映前,我們就已經看到《像素大戰》這部改編自街機遊戲的爛片。隨著《憤怒的小鳥》上映之後,我們還將迎來《俄羅斯方塊》、《水果忍者》等一系列根據簡單純粹的“小型”遊戲改編的電影。其最終成品質量,不免令人擔憂。

無論歌曲也好、綜藝節目也好,甚至字典和表情包也好,這些品牌和產品顯然都是不適合被改編成電影的。電影是什麼,從學術定義來講,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結合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現代藝術。從現在的藝術特徵來說,電影是用音畫來講故事的藝術,更純粹些,電影就是在用畫面講故事。故事是任何一部電影的基礎,無論是淺顯的,還是深邃的,無論是意識流還是類型化的,任何電影藝術表達,都要以合格的故事為依託。而講故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門技藝。

說實話,在我對《憤怒的小鳥》電影版不抱任何期待,且前期口碑相當差的前提下,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反而並不覺得它有多麼多麼爛。確實,這是一部在講故事方面顯得幼稚可笑的電影,感知力極弱的文本讓作品顯得華而不實,爛俗橋段和潑墨式的敘事,讓影片從頭到尾都像一部制動失靈的汽車。這部電影的出品方掛名Rovio,自然就是開發同名遊戲的那家公司。然而,影片的CG動畫製作和海外發行都是由索尼完成的,因此在美術上,雖然達不到迪士尼皮克斯那樣的頂級水平,但也足以令人賞心悅目了。

作品自身質量不過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顯也沒什麼用啊!

歸根結底,這仍然是一部美芬合拍的歐洲電影,而非純正的好萊塢動畫。在劇作上,它與《瘋狂動物城》存在相當的落後差距,頂多算一部勉強及格的類型動畫作業。在製作水準上,它自然也沒法跟最頂級的那批比,畢竟技術和資金都在那兒擺著。目前,該片在豆瓣上7.3分,IMDB上6.5分,Metacritic媒體評分43,用戶評分5.6,爛番茄42的新鮮度,爆米花指數61。從這些來看,《憤怒的小鳥》就是一部各個方面都剛過及格線的普通動畫作品。

本來,對於這種電影,也沒什麼好寫的。但奇就奇在,《憤怒的小鳥》是一部“別有用心”的電影,它對當今歐洲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和歐洲內部的政治問題,有著非常明顯的比喻。

我承認這部電影的包子餡打了我個措手不及。畢竟幾個月前的《瘋狂動物城》剛剛用童趣可愛的角色和標準的好萊塢式冒險故事,探討了一番少數與多數的關係,以及偏見、歧視和刻板印象。這回在《憤怒的小鳥》中,我眼睜睜地看見影片對居住在歐洲東方的人民的嘲諷和擺弄,甚至,如果展開豐富聯想的話,島上那群小鳥,也都能與歐洲各國的態度一一對應。這真的算不上高級黑,因為黑的太明顯了。

作品自身質量不過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顯也沒什麼用啊!

我甚至有種錯覺,難道現在好萊塢式動畫都開始玩嚴肅的成人主題了嗎?製作者們終於受夠了年復一年用糖果盒包裝那些教育小學生的哲學道理,開始大書特書政治訴求了?英語國家難道已經將自己的意識形態美化到昭然若揭的境地,開始更猛烈的價值觀輸出了?

本來綠豬們剛開始登陸時,我還以為會照映一些美洲大陸的殖民史,但越來越多的指代元素很難不讓我改變看法。本片中的幾種指代不像《瘋狂動物城》顯得模糊不清。小島上的小鳥,從其羽毛顏色和性格等等,都被腦洞大開的觀眾們認作是德國、英國、瑞典、以色列等國家。那隻深居簡出的老鷹,也確實很難不讓人想起美國的國鳥:白頭鷹。侵略小島偷鳥蛋的綠豬們,無論是皮膚顏色,還是國王的大鬍子,以及權杖上的新月圖案,抑或“國際豬權解放組織”的標牌,滿船艙的TNT炸藥,對伊斯蘭極端分子的影射簡直晃得人睜不開眼。

作品自身質量不過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顯也沒什麼用啊!

小島上的鳥都不會飛,只有老鷹能飛。懶惰、平和的生活狀態,似乎就是對現在歐洲的寫照,以至於能讓人看出次貸危機為何爆發的影子。躲在船艙底下的一堆綠豬們,看起來像極了偷渡過去的難民,也就不可避免地讓人聯想到歐洲難民危機了。但是現實世界的難民是為了政治避難,但動畫中的綠豬們卻是來聯誼的。無論如何,綠豬們仍舊打著和平友好的幌子偷走了所有鳥蛋,這是否也暗含著歐洲普通民眾眼中難民的形象(不是來避難是來搶奪資源的),以及創作者對難民政策的擔憂和不滿?甚至網絡上已經有很多人覺得,胖紅、飛鏢黃和炸彈黑三位主角,正好組成了德國國旗的顏色。眾所周知,德國現在在歐洲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先不管這些解讀牽強與否,至少影片這樣的架構,確實能給人帶來很多腦補的空間。由此看來,影片像是對保守白人群體,主張一致對外的頌歌。

巧妙的是,影片其實並沒有將這些話題牽強附會到故事中。在原作遊戲裡,這些角色都是確實存在的,包括那隻代表美國的老鷹,也在曾經的《憤怒的小鳥:神鷹版》中登場過。無敵神鷹,自然就像歐洲小弟們所崇拜的美國老大哥。然而它一開始的不作為,也正好對照了美國對現在歐洲各種危機的懈怠態度。不過,在原版遊戲中可沒有這麼多的政治隱喻。可見芬蘭人在這部片子裡把這些現實影射玩的太過明顯了,於是故事中的那些笑料包袱,就怎麼看怎麼像某種障眼法。

作品自身質量不過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顯也沒什麼用啊!

作品弄到這個份兒上,主創似乎也沒什麼義務給大家區分綠豬的個體差異,於是無差別地將所有綠豬都設置成反派,還是那種用愚蠢進行醜化的反派。這會給觀眾一種強烈的暗示導向:伊斯蘭世界的人民,無論難民還是極端分子,都應當得到其他世界人民的警惕。從這個角度來說,《憤怒的小鳥》看上去真的是“別有用心”了,如果真把它當成一部政治寓言來欣賞的話,三觀也真的不是那麼正確了。

這些隱喻的安插,確實給影片帶來了更多的談資。然而我總覺得,在表層故事沒有做好的前提下,去深究這些背後蘊含的主題和立意,有些失去討論電影本身的意義了。

首先,這些對歐洲和伊斯蘭的影射,在本片中做的過於彰顯,甚至與原作遊戲,乃至故事表層的氛圍有些割裂,也就顯得不那麼巧妙,對拔高其藝術質量毫無貢獻。

其次,《憤怒的小鳥》是嚴格按照好萊塢類型動畫的形式拍攝的電影,閤家歡應是其必須考慮的因素。也就是說,從營銷的角度也好,還是作品本身的定位也好,都表明兒童是其重要的受眾群體。

有些人擔心,不知道小孩子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會作何感想,也許他們只是看到了一部擁有一大堆賣萌角色、講述善良的人們反擊邪惡的壞蛋、以及主人公遭到拋棄後重新得到認同的好萊塢動畫;也有可能,他們在通過家長的解讀或自身對時事的有限瞭解,看出了影片內裡的一些比喻,從而對戴綠色帽子的人產生反感。

作品自身質量不過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顯也沒什麼用啊!

無論這部電影會對觀眾造成什麼影響。至少,在作品本身沒達到一定的水平,無論其想揭示的是多麼深刻的哲理或多麼具有現實意義的反照,創作者的自我表達必定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損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去一本正經地深入討論作品背後的人文意義,就顯得有些無聊了。一個特殊情況是,如果一部電影擁有顯而易見的缺點,不是因為創作者的技法或視野而造成的,那麼影片視情況而定,會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

《憤怒的小鳥》可能會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但它更可能的下場是,很快淹沒於今後各類影片的海洋中,無人問津。所以反過頭來,我倒不會為孩子們杞人憂天。哪怕這部電影有著極其明顯的政治諷刺,由於其作品質量的侷限,也不會造成多大的波瀾。

至少,它很難像《瘋狂動物城》那樣,引發話題熱度,形成持久性的群體思考。想必,比這部電影留存更久的,很有可能是片中選用的那些令人親切,膾炙人口的優經典歌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