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和品质

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和品质

任晓伟(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习近平在人生困境中、在对“生存还是毁灭”的不断思考中完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习是青年习近平身上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中,青年习近平培养了自信心,确立了坚定的人生目标,立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信念。

通过仔细阅读《梁家河》这本书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所记述的内容,我认为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学习历程,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一是在学习中展现出一种“忘我读书”的品质。当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时,书是他唯一的行李,读书也成为了他思考人生、思考命运、思考国家的重要方式。《梁家河》这本书在讲述青年习近平学习、读书的生活时谈到:“习近平常常看书至深夜,一边抽烟,一边看书。九分钱一包的‘羊群’牌香烟,有时陪伴他一晚上。”即便是在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读书对青年习近平处于人生困境时的巨大支撑作用,依然能够体会到他在忘我、不倦的读书生活中不断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是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学习精神。梁家河期间,青年习近平对书籍、对学习的热爱没有任何功利性,完全发源于他对知识的渴求、对理论的需求和对人生的追求。这贯穿其中的,就是一种伟大的学习精神。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学习精神,青年习近平愿意步行30里路去借阅一本书,也才能一有空闲就去啃像“砖头”一样厚的书。当然,青年习近平所具备的这种学习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精神在特定条件、具体人物身上的集中呈现。学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品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青年习近平所展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学习精神。

三是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梁家河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青年习近平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已经多次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选》等著作。他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后来,他还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中,实际、实事求是、群众,这三个基本点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梁家河大学问的精髓,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四是始终是知行统一论者。梁家河期间,青年习近平的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的学习和思考始终都是知行统一的,都是为了要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这份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情怀,推动着青年习近平忘我、不倦地去学习,而当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和品质去追求时,其又强烈地坚定了青年习近平的为民情怀和人生信念。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观念,知而不行,其实不是真知,是假知;只有知而行,知行合一,才能达到认识的真正目的。青年习近平既追求知识,又身体力行,把学习和思考不断转化为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