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裡木盟歷史沿革之(五)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往事

《嘎達梅林》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鴻雁從南往北飛,是為了追求太陽的溫暖呦。

反抗王爺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鴻雁從北往南飛,是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據說,這是嘎達梅林的愛人牡丹請當地民間藝人桑傑胡爾奇(拉著四線胡說唱的人)編創的紀念用生命保衛家園的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的長篇敘事民歌,由於全詩較長,後經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後變為現在的四段詞。

這首民歌用口頭演唱的形式,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特色,長達2000餘行,全部唱完需要花費4個小時。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申報的“嘎達梅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546。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五)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往事

嘎達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蒙古族傳奇英雄

嘎達梅林,蒙古科爾沁部人,姓莫勒特圖,漢譯姓孟,名那達木德,漢名孟業喜,又名孟青山。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五)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往事

1893年(癸巳,清光緒十九年)出生。嘎達梅林家族是科左中旗溫都爾親王的屬民,祖籍是溫都爾親王的領地採哈新甸地方(今吉林省雙遼市茂林鎮東新甸),後因採哈新甸荒出放,蒙古人遷出,才搬到滿達日哈屯的。

嘎達梅林的父親伊德阿斯楞,原為牧主,家道富有。他有五個子女,老大是女兒,下面四個都是男孩,嘎達梅林排行最小,按當地習俗稱作“老嘎達”。據嘎達梅林他姐姐的孫子包烏力圖先生(原呼倫貝爾《林海日報》離休幹部)講,嘎達梅林姐弟五人都讀過書,姐姐和大哥文化都很高,嘎達梅林本人蒙文和滿文都不錯,只是不會漢文。

嘎達梅林的父親因吸食鴉片,曾一度使家道中落,但也沒淪落到平民的地步。到1925年嘎達梅林當上軍務梅林時,他的家業空前振興,他本人已經是一個地位顯赫的官僚了。嘎達梅林經常穿一件墨綠色袍子,黑大絨馬褂,戴一頂狐狸皮的瓜皮帽,一米七零以上的身材,說話文質彬彬的,騎棗紅馬,挎盒子槍。

由於嘎達梅林讀過幾年私塾,通曉蒙漢文字,得到了爾罕王爺的賞識:歷任旗衛隊章京、昆都、扎蘭、梅林等職。“梅林”是其官職,即札薩克達爾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的總兵。相當於今天的武裝部長。“梅林”,蒙語中的意義為“英雄”。

1908年,在達爾罕旗旗衛隊當兵服役,5年後被提升為旗衛隊章京。1916年被任命為旗衛隊的扎蘭(參領),1925年被提升為旗軍務梅林(統領)。後因拒絕達爾罕王福晉要把旗衛隊收租的土地交給王府支配而被撤職。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五)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往事

起義背景:

1 為抵禦外患沙皇俄國,中央政府逐漸在蒙旗開墾土地。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為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和緩解財政危機,決定在全國廣開財源,增加財政收入。這時,一些官員提出放墾內蒙古的土地,徵收押荒銀和地租。清廷於是決定大規模地官墾蒙地,並於1902年任命兵部左侍郎貽谷為督辦蒙旗墾務大臣。清王朝決定官墾蒙地並解除了蒙地的墾禁,這是它徹底轉變對蒙政策的開始。

清末的官墾蒙地,共放墾土地約為10萬餘頃加330餘萬垧,並徵收了約700多萬兩押荒銀。清末掠奪性的大規模濫墾,排斥當地傳統的畜牧業,並使其生態環境開始走上日益惡化的道路。

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拉籠內蒙古地區的王公上層,基本上停止了官墾蒙地。

1914年2月,民國政府內務、農商、財政等部及蒙藏事務局聯合制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則》和《墾闢蒙荒獎勵辦法》,準備大興蒙墾。依照這些規定,政府要嚴懲私墾者,而對積極報墾和領墾者予以獎勵。從此開始的蒙墾,其規模超過了清末的官放蒙地。當地王公和漢族地商相互勾結,竭力肥私,廣大民眾深受其害。一些軍閥在搶佔地盤的過程中把蒙墾作為其發橫財的途徑。張作霖以武力強迫東蒙王公放墾,1924年,他還擬定了《內蒙開墾大綱》從1916年,奉系軍閥張作霖開始大量放墾。

張作霖與常住奉天(瀋陽)的那木濟勒色楞王爺(和碩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的第十代孫、第十二世和碩達爾罕親王)商定開墾該旗的大片草原為農耕地,到1928年達爾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墾,牧場縮小,牧民被迫背井離鄉,引起當地牧民的不滿。

2 蒙旗王公入不敷出,把私墾草原作為生財之道。

清政府和北洋車閥政府對內蒙古王公清政府和北洋車閥政府對內蒙古王公貴族實行懷柔政策。不少蒙古王公過著奢糜的生活。他們入不敷出,靠借債過活,從而把私墾蒙地作為生財之道。達爾罕王旗在光緒年間共放了8.6萬多響牧場。收押荒銀萬兩29.13萬兩白銀。多數銀兩被卓裡克圖親王償還了債務。民國元年為還債又放出9萬垧,收押荒銀40萬兩。1929年年初, 東北軍閥統治下的遼寧省政府與科爾沁左翼中旗扎薩克親王那木濟勒勾結,設立荒務局,著手開墾“西夾荒”即鄭家屯到白城子鐵路以西荒地。以東的稱東夾荒。所謂荒地實際是優良的牧場。

起義過程

達爾罕王旗的開墾由來已久,自清乾隆三十七年到民國十五年,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大興蒙墾,經過8次大規模地開墾蒙古族牧民賴以生存的水草豐美的草原僅剩四分之一。 他們大多數趕著牲畜,背井離鄉,被迫遷到山陵、荒灘等不毛之地。牛馬羊群無處放牧,生計受到嚴重威脅。幾百年來蒙古族牧民世世代代在這裡放牧,哪有荒地可言。這樣肆無忌憚地放墾使全旗少得可憐的牧場更加縮小。 數萬名牧民的牲畜將無處放牧。必然會激起全旗農牧民的強烈反對。1928年,軍閥張作霖加緊霸佔蒙旗土地。達爾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墾,牧場縮小,牧民被迫背井離鄉。嘎達梅林多次到荒務局反對出荒,又被免職。

1929年,達爾罕旗群眾推選以嘎達、張舍冷尼瑪、趙舍旺、韓生格升日布等為首的60名代表赴奉天請願。王爺先是拒不接見,接著又利誘威脅。請願團遞上“獨貴龍”聯名請願書 ,堅決反對放墾。達爾罕王與奉天軍閥密謀,由省警察廳將請願團為首的嘎達等4人逮捕,然後轉送達爾罕王府關押。王爺要將嘎達秘密處死。嘎達的妻子串連親朋好友劫獄將嘎達救出。

獨貴龍(蒙古語Duguilang,環形、圓圈之意)亦譯“多歸輪”。它是19世紀中期以後,蒙古族人民反封建鬥爭中所採取的一種具有民主性的鬥爭形式。參加這一組織者經常坐成圓圈,共同討論研究各項問題;在鬥爭中通過決議和上報政府的呈文簽名,亦呈圓圈形。

這樣做既表示人人平等,又不易暴露運動的領袖。

出獄後,嘎達與親友商定武裝起義抗墾。大家擁戴嘎達為頭領,義軍的口號是“打倒測量局,不許搶奪民財”。

1930年秋,起義隊伍發展到1200多人。經過數次征戰,打擊了墾務官吏和王公勢力。達爾罕王請求東三省軍閥部隊前來圍剿。後又調來駐開魯的十七旅李守信團、洮南的張大麻子部、遼寧的張海鵬部及通遼駐軍和旗衛隊4000餘人對起義軍圍追堵截。歷經大小20餘次戰鬥,起義軍骨幹大部陣亡。到1931年初,起義軍只剩200餘人。在吐列毛都突圍後,嘎達梅林的部下僅剩80多人,彈盡糧絕,處境十分艱難。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五)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往事

李守信

嘎達派人給魯北高縣長下通牒,令他在兩天之內送來一萬發子彈,不然就進駐魯北。高縣長表面應承,卻暗地向圍剿部隊通風報信。張學良命張海鵬部一個騎兵團和湯玉麟屬下東北騎兵第17旅李守信(後為任偽蒙古軍總司令)團出兵圍剿。1931年4月5日,抗墾隊伍在今通遼北舍伯勒圖附近新開河(今烏力吉木仁河)畔的紅格爾敖包屯渡口,嘎達梅林在強渡漂浮冰排的烏力木仁河時,被李守信用步槍射死在河內,李守信割下了嘎達梅林的頭,回開魯送給崔興武旅長,崔興武用木匣包裝送湯玉麟。湯玉麟又交給了達爾罕親王,並在旗內懸掛示眾。後來在烏力吉木倫河邊民眾修建了梅林廟。

起義的影響:

五個月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入關內,牧墾草原的計劃沒有得以繼續實施。

嘎達梅林的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張學良的牧墾草原的計劃被延遲。

哲里木盟歷史沿革之(五)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往事

科左中旗歷史上的七次放荒

科左中旗原面積33510平方公里,現有的3.4倍,據《蒙古遊牧記》記載:

“科爾沁部在喜峰口東北七十里至京師千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一百里,東至扎齎特界,西至扎魯特南至盛京邊牆界率至索倫界”。

科左中旗地域為:“當吉林赫爾蘇邊門外昌圖廳界;跨東西兩遼河,東至鄂拉達千百三十里接郭爾羅斯界,南至小陀果勒吉爾山三百里接左翼界;東南至柳條邊牆五百五十里與吉林為界;西南至烏達圖三百里接左翼前旗界;東北至章古臺太池三百里接右翼前旗。扎薩克駐西遼河之北,伊克唐噶裡克城。”在這幅員遼闊的大草原上有相望而不相連的七座山,達爾罕人稱為北斗七星:大哈拉巴山、小哈拉巴山、博格特爾山、玻璃山、蒙根套力蓋山、大土爾吉山、小土爾吉山。專家說,這些山是新生代第三紀後期噴發的玄武岩火山錐。

達爾罕人民在這塊富繞美麗的地方,繁衍生息,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利用武力和懷柔政策,統一了各部落近二百多年,採取封王進爵,至清末年時,王公、臺吉、貝勒、貝子二千多人,他們在京城修建豪宅府邸,生活奢侈,俸銀遠不夠開支,債務累累,為了還債就利用放荒還債。

歷史上曾有七次放荒:

一、鄭家屯、白市荒,2811平方公里,1851年放。

二、採哈新甸荒,溫都爾王領地,1910年放。

三、洮遼站荒。

四、巴林愛新荒,卓哩克圖領地。

五、河南、河北荒,800平方公里。

六、東夾荒,溫都爾王領地。

七、西夾荒(架馬吐)和遼北荒(舍伯吐)。

七次總面積達12870平方公里,比現在科左中旗總面積(9811平方公里)還多3069平方公里,由於一次次的大面積放荒,大批牧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賣兒賣女,投河上吊,加劇了蒙古牧民與王人公之間的矛盾,引發了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