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人類最古老而又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又最強烈的恐懼是未知。”

這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恐怖小說家H·P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說的。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人類總是對未知充滿好奇,樂此不疲地尋找刺激,而驚悚片正是憑藉恐怖與懸疑的成功融合而衍生出的一種電影類型,因此,驚悚片也一直是人們最喜愛又最不敢看的影片類型之一。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正是因為如此,每年的國產暑期檔就變成了各種驚悚片、“可怕片”扎堆的檔期,比如今年要上映的就有《七號公館》《恐怖浴室》《碟仙實錄》等等……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由於驚悚片投資少回報高,近年來的國產驚悚片越來越多,但是,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無一例外地讓人大失所望。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就有20餘部驚悚片上映,其中票房最高的是《碟仙詭譚2》,但累計票房僅有1279萬元。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大家在看驚悚片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雖然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了“驚悚”,但是還會覺得這部電影並不好看。

那是因為,讓我們感到驚悚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驚悚片中的一些“套路”。

那麼,在這些口碑參差不齊的驚悚片中,都藏著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封閉式空間

“封閉式空間”的應用在驚悚片中非常常見,這種“套路”會讓角色無法脫離出場景,讓整個電影的敘事和故事的營造都在一個相對封閉空間中進行,從而令觀眾感到緊張和壓迫。

比如張番番導演的《密室不可告人》,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京城81號》中的古宅,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荒村公寓》中的公寓,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閃靈》中的旅店等等。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都有對於“封閉式空間”的應用。

套路二:對人類內心的深度挖掘

“深度挖掘”是一個心理學問題,但在很多國產電影當中,這個套路都變成了簡單的心理疾病。

例如余文樂和張雨綺主演的《荒村公寓》。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每當看到荒村二字,你的腦海裡會浮現什麼?

一幢古宅?

一些有心理疾病或者行為怪異的角色?

其實,這類故事到最後大家會發現,所有的幻覺,或者讓大家感到驚悚的元素,其實也都與影片中角色的心理問題有直接關係。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經常會覺得中國的驚悚片拍得不好,是因為我們在對人物進行挖掘時在心理學方面的功課做得比較淺。

套路三:恐怖的聲效

除此之外,驚悚片還有一個非常常見的套路,就是對聲音的利用。

我們在看驚悚片時,為什麼經常感到害怕?

影片中角色本身可能並不是那麼可怕,但我們還是被嚇了一跳,這多數是因為音效非常驚悚,比如一聲非常突兀的巨響。

這種“一驚一乍”,在國內外幾乎所有的驚悚片中都有大量的使用,還會輔以一些非常恐怖的音效來配合。

比如經典驚悚片《午夜兇鈴》系列,這個兇鈴當中的“鈴”不只是發出聲音的一個重要道具,同時它也是貫穿整個電影故事的重要元素,這種能把聲音和電影劇情結合起來的設定是非常重要的。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我們不難看出,驚悚片的“套路”大家都在用,但其實“套路”本身並不是貶義詞,關鍵的是有些驚悚片在應用套路的時候會處於一種走皮走肉不走心的狀態,這才導致影片沒有耐人尋味的感覺。

其實驚悚片可以拍的很高級,它不只是一個以小成本變成很賣座的商業電影,也可以很賦有哲學意味,有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探討。

比如希區柯克的《閃靈》。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驚悚片如何反套路出佳作

1 把心理元素進行細膩處理

導演要將心理學的這個元素做得更深一點。

有些影片需要去涉及更多更高層次的心理層面的東西,比如電影《致命ID》,雖然影片當中有很多角色,但其實這些角色都是一個人的某一個側面,實際上就是把這個人的精神給多面化,也就是一個把所謂心理的外化進行反套路創作的一個方法。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2
把重要元素做得更“強”

抓住影片中的重點亮點,然後循序漸進地把它豐富,強化,甚至無限地放大。

比如在電影《恐怖遊輪》中,導演在影片中將“時間”這一元素循環放大。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影片是個時間的循環,整部電影就是在一個封閉郵輪中發生的,但是故事一會兒就結束了,但是結束之後整個故事又循環了一遍,並且無限地循環,並沒有一個所謂的結局。

最近剛剛上映的《忌日快樂》也是這樣一個時間循環的驚悚電影,也會讓觀眾覺得很不同於以往。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3 以雙向交叉的敘事方法實現突破

導演大衛·芬奇有一部經典電影叫《消失的愛人》,這個作品就用到了類似於雙向交叉的敘事方法。

這部作品有另一個譯名叫《控制》,影片開始,看起來像是個兩性關係的故事,男主角好像要控制女主角,但後面會發現,從影片中段開始女主角開始反過來控制男主角,兩性關係的戰爭就在這部電影中體現了出來,這種模式在同類型的影片中做了一個很大的升級。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4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電影的結尾既能做到讓觀眾出乎意料,又能讓觀眾覺得有情可原,例如《靈異第六感》,前面99%的劇情交代了一個故事,最後說明故事發生在另一個時空,甚至是主角在死之前發生的幻象,完全顛覆了觀眾的想象。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這些就是我們的“反套路”,然而這些“反套路”也正是如何把套路用好的方法。

一部好的驚悚片,既要用好“套路”,也要用好“反套路”,這樣首先就保證了劇情有足夠的吸引力。還要能在視聽體驗上給觀眾足夠的衝擊。視覺上,環境、人物、細節還有道具等等要做的足夠逼真且細膩,聽覺上,聲音效果應是一種氣氛式的音樂,能調動觀眾的生理上的反應和刺激,而不是“一驚一乍”。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在現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觀眾與影片的創作者都是共同進步的,觀眾對於影片的要求越來越高,創作者本身也在不斷地進步。

很多的國產驚悚片都成了“荒誕劇”,成為了四兩搏“千金”的渠道,這大概才是最“驚悚”的事。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只有把“老套路”用細並且把“反套路”用好,在製作上更走心,拿出誠意用作品說話,才能讓那些“一驚一乍”的“可怕片”重新獲得觀眾的肯定。

想嚇我們,你的“套路”夠深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