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廣州)結業 31名漢學家結緣暨南行走嶺南感受中華

5月30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總協調、廣東省文化廳和暨南大學共同承辦的2018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廣州)在暨南大學舉辦結業儀式。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張奕民、文化和旅遊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李蕊、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政策法規處處長梁川、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黨委副書記夏泉等校領導以及來自23個國家的29名學員出席儀式。結業儀式由夏泉主持。

2018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廣州)結業 31名漢學家結緣暨南行走嶺南感受中華

(結業典禮現場劉斌攝)

寄望青年漢學家溝通中外文化、聯接中國與世界

張奕民在致辭中表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漢學研究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內容,是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為世界貢獻智慧的重要端口。“通過此次研修活動,你們不僅深化了與中國之間的情誼,彼此之間也增進了瞭解。我衷心希望在座每一位海外漢學家回國後,能將在華的所見所聞所思轉化為研究成果並廣為分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們繼續保持友誼,一起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林如鵬表示,漢學400多年的發展歷史,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也是中國與世界展開文化對話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文化發展日新月異,為新時代“中國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新的理念與新的視野。暨南大學在海外漢學研究方面具有較長的歷史和較強的實力,通過參與承辦此次研修班,為暨大的研究提升了新的臺階,開啟了新的方向,擴展了新的格局。他希望各位學者回國之後,可以加強與暨大的合作,充當華文教育和漢語教學的友好使者。

結業典禮上表彰了表現優秀的學員和工作人員,共頒發“優秀學術獎”“優秀學員獎”“優秀進步獎”“優秀班幹部獎”“優秀工作人員獎”“優秀志願者獎”等獎項。張奕民、林如鵬為所有青年漢學家頒發研修班結業證書。

2018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廣州)結業 31名漢學家結緣暨南行走嶺南感受中華

(張奕民、林如鵬等為學員頒獎 劉斌攝)

據暨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雲飛介紹,研修班的學員挑選強調“專中選優”與學術性。本期31名學員中,來自大學和研究所背景的佔絕大多數,其中不乏在當地已頗有影響力的學者,如烏克蘭基輔國立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亞歷山大,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學東方語言系主任劉星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建國大學中文系主任林雪瑩等。

授課與研修:為青年漢學家研究中國提供多樣化視角

自5月12日開班,三週時間安排了滿滿當當的授課、遊歷和研修。研修圍繞“開放中國,領潮廣東”的主題精心策劃,突出展示當代中國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規劃、廣東發展及嶺南特色文化。研修內容涵蓋經濟、社會、文化多個領域,為學員進行“中國學”研究、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深入而多樣化的視角。

四場講座緊隨開班之後,以“中國近年來建設成就與新時代發展規劃”開篇,由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少波教授主講,從經濟的視角直觀地展現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我國新面貌和新願景,讓學員首先對當代中國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來自菲律賓的學員洪秀萍(Grace Guiang)驚歎中國創新的力量。

而後,“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粵港澳經濟一體化發展”“文物裡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主題講座依次舉行,分別由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我校教授蔣述卓,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教授,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講授。

青年漢學家們按照各自的研究意願和基礎,被分為“中國語言文學”“中國歷史”“中國政治與國際關係”“中國經濟”4個組別,各聆聽分組講座4場。李雲飛說,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是一個播種的過程,希望漢學家們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瞭解到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為中國故事的傳播作出貢獻。

暨南大學還為學員安排了各自的“課題導師”,與學員開展學習交流並指導論文寫作。開班後,學員便與導師見面,研修期間一起探討當代中國經濟、國際關係問題,共同商討論文寫作主題。研修班結束後,暨大會將他們的研修論文收集、結集出版。

行走嶺南:感受古典中華的傳統魅力和當代中國的神奇變化

除了室內的課程,青年學者們此行更重要的活動是遊歷。“真有點累啊!但是太珍貴!”來自越南的影視編劇林家寶珍由衷地說。確實,上課之餘穿插的分組外出如此密集——他們頂著炎炎烈日,上越秀山、遊中山紀念堂,訪黃埔古港、看粵劇博物館,到開平碉樓感受獨特的建築語言,去佛山祖廟觀詠春拳,在番禺區沙灣古鎮考察中國基層社區治理,還有南沙自貿區、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深圳改革開放博物館、珠海港珠澳大橋……除了個別曾在廣東求學的,青年學者們基本都是第一次來到廣東,這方水土帶給他們莫大的驚喜:古典中華的傳統魅力、當代中國的神奇變化,鮮活地顯現在他們面前。

所到之處,老師和導遊的介紹都離不開關鍵詞“開放”、“海上絲綢之路”。看得多了,青年漢學家們感受到廣東的獨特一面:並不只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才打開大門,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與海外交流的門戶。他們對能夠體現這一點的地方印象特別深刻。B組學員甚至還去到了長洲島上人跡罕至的“外國人公墓”,憑弔那些葬身異鄉的外國海員、商人和外交官。來自英國的作家、譯者、配音演員月雪芳感觸地說,當年廣州確實是中西交流的前沿,這些外國人的墓碑今日看來就如同一個個紀念碑。在開平的自力村碉樓,韓國學者柳多絮連說“久仰、久仰”,在她看來,這不僅能表現中西合璧的實用建築理念,而且凝聚著出海謀生的華僑們可貴的愛國之情。來自印度古吉拉特邦中央大學中國語言與文化系的教師黎明感嘆:“我們去了很多特別的地方,實地感受了許多古老和當代的中國文化,這為我們的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很多信息。”

2018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廣州)結業 31名漢學家結緣暨南行走嶺南感受中華

(青年漢學家聽導遊講解黃埔古港的歷史 暨旻瑋攝)

結緣中國與暨大 讓研究在中國之行中拓展與深化

“我學習漢語和參加這次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都是因為我的一個大學老師,他來自暨南大學。”月雪芳回憶起自己與中國結緣的經過。目前她正在撰寫一本關於中國的小說,小說女主角是從現代轉向傳統的女孩,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因此她來到廣東學習粵劇。“這次我們來廣東學習,幾乎每天都有參觀博物館或傳統建築的內容,我還在想怎樣把它們編到小說裡去。”她相信,當代中國可以通過使用傳統的敘事形式,為世界其他地方充當創造性和文化催化劑。“我的小說是想表明,即使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依然並永遠是迷人和鼓舞人心的,人們總是在尋求並探索其根源。”

黎明帶著“中印‘移民女作家’比較研究”的課題而來。他一邊當老師,一邊在繼續攻讀華僑學領域的博士學位。他此次到廣州來,特別是在暨大學習,“我想盡可能地收集在印度找不到的中文書籍和資料。現在我已經有了具體比較的目標,就是印度女作家裘帕·拉西里(代表作有《同名同姓》、《低地》等)和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嚴歌苓。她們的寫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好像暨大的王列耀老師課上講的那樣,體現了鄉愁、跨界等等問題。”他打算利用自己漢語方面的優勢(能直接讀中國當代小說),從文學的比較開始,進而擴展到歷史、社會和經濟方面,去研究在美國的印度僑民和中國移民。”

來自貝寧的恰比之前在武漢大學學習過一年的中文,後來在華中師範大學主修國際關係專業的博士學位。他說這是他第一次來廣州,此行的一大收穫就是打算在暨南大學讀國際關係學博士後。他現在正與導師溝通並徵求相關機構的意見,希望今年九月份能夠如願重回暨大。

此次研修活動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專題報道了研修班的活動、《羊城晚報》對活動進行專版深度報道,“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光明網” “中國文化網” “香港大公報”等數十家境內外媒體從不同的角度關注報道研修班,並採訪多位漢學家。

(新聞中心 陳文舉、李偉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