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墨爾本唐人街長大的華人後裔王興鄉

走在墨爾本市中心的唐人街上,王興鄉(David Wang)先生有著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他栩栩如生地向我講述著這條代表墨爾本華人歷史變遷的街道-小伯克街(Little Burke Street)。

「人物」在墨爾本唐人街長大的華人後裔王興鄉

王興鄉先生家族三代都與墨爾本唐人街有著不解之緣。他和他的媽媽都是唐人街的一本“活字典”。

“我的祖父、父親和我都曾在墨爾本的唐人街做過生意,我更是長在唐人街,因此我們家人都對小柏克街有著很深的感情。”

“我甚至覺得唐人街就是我的地盤兒,因為你感到這裡與你和家族的歷史緊緊地纏繞在了一起。”

每走到一處,他都會指著面前的建築物向我介紹這裡的歷史。

“這裡現在是一家餐館,而在1930年代,我的外祖父曾擁有一個香蕉批發生意,這裡就是他的冷藏庫所在地,”他還介紹說澳大利亞的香蕉種植業是華人在昆士蘭州最先開始的。

王興鄉先生指著這家墨爾本唐人街上餐館旁邊的建築物說:“我父親王龍煥(David Wang)在1979年買下了這一大片建築物,計劃開辦百貨商場,但是在1979年去世,因此他從來沒有看到這一百貨公司的開業,也沒有看到他一生的夢想成為現實。”

「人物」在墨爾本唐人街長大的華人後裔王興鄉

David Wang百貨公司曾位於墨爾本市中心唐人街附近。(Supplied: Mark Wang)

“我和我的兄弟就肩負起裝修這個百貨公司的任務。這家百貨公司後來還成為了墨爾本市的一個主流地標,很多人都知道它。”

其實,上個世紀50年代出生在墨爾本唐人街附近的王興鄉先生在主流社會是個大家都熟知的華人社區人物。他經常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墨爾本電臺的採訪,介紹華人歷史和各種節慶活動。

熟知墨爾本唐人街歷史的王興鄉先生介紹說唐人街從“天國大道”(Celestial Avenue)的兩座華人小棚子起家的。當黃金於1854年在維多利亞州被發現之後的20多年間,墨爾本的唐人街就成為了一個落腳的地方。他說,因此唐人街當時主要是各地同鄉會的所在地。

“這些同鄉會的建築物日後都進行了翻新,”他指著我們眼前唐人街上的南番順會館目前的館址說,“這些同鄉會一直將這些會館保持至今,並且不惜花重金,請知名墨爾本建築設計師設計。這座建築就是由維州議會設計者設計的。”

墨爾本唐人街走過風風雨雨的160多年

“在我成長的年代,華人人口很少。你走在唐人街上,你認得所有人。就像是個大家庭、社區一樣。你認識每個商店的店主。”

“而且有意思的一點是,直到1970年代,唐人街店鋪二樓都還住著人。那時還可以看到淘金潮晚期來到澳大利亞的華人,他們住在唐人街裡,孤獨終老。不過,進入1980年代後,唐人街二樓就基本上沒有人居住了。”

王興鄉先生說到了1980年代,墨爾本的唐人街就變得很商業化了。

“這裡有著很成功的世界餐飲一條街。因為很多人選擇在這裡吃午餐和晚餐。”

不過,他說唐人街也經歷了低潮期。

“隨著政府稅務政策的變化,來唐人街吃飯的人後來大幅度減少。在這裡做生意也越來越困難。”

“90年代,當經濟進入衰退期,我們的家族生意也走向了衰落。我們當時就關閉了20多家店,解聘了100多名店員。”

不過,王興鄉先生說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高層公寓在市中心落成,很多華裔留學生選擇住在這裡,因此唐人街又恢復了昔日的喧鬧。

「人物」在墨爾本唐人街長大的華人後裔王興鄉

今天的墨爾本唐人街。

王興鄉:我是澳大利亞華裔第四代

從唐人街的這頭我們走到了另一端,身為澳大利亞華裔第四代的王興鄉先生告訴我,他的母親陳玉蓮(Mabel Chen)也出生在澳大利亞,能講一口鄉下廣東話。不過,她也曾是墨爾本唐人街的一本活字典。

“我的母親曾是我們家族中的女當家。她也對墨爾本唐人街的故事及人物瞭如指掌。她在2017年去世前還留下了一本她在唐人街的回憶錄,從一名華裔婦女的視角審視唐人街的今夕。”

王興鄉先生正計劃將這本唐人街的回憶錄編撰成書,出版發行。

我們兩人走進了唐人街附近的澳華歷史博物館,在中式八仙桌旁坐下來繼續我們的聊天。

王興鄉先生說他的外曾祖父是1850年代到澳大利亞這個新金山來的華人。

「人物」在墨爾本唐人街長大的華人後裔王興鄉

王興鄉先生先輩留下來的珍貴家庭合影。(Supplied: Mark Wang)

“我廣東四邑出生的曾外祖父Chen Ah Kew是於1857年在[維州]淘金潮時期來到澳大利亞的。他是那一批從[南澳州]羅布(Robe)上岸步行達到維州的華人中的一員。”

那時,為了躲避維州政府10英鎊的人頭稅,大批華人都選擇在南澳的小鎮羅布下船,步行到金礦。

“後來,我的曾外祖父就成為了維州與新州交界處一個小鎮的定居、開拓者。”

「人物」在墨爾本唐人街長大的華人後裔王興鄉

王興鄉先生的父親曾是一名國民黨軍官。 (Supplied: Mark Wang)

“[自從我曾外祖父來到澳大利亞之後], 我母親這一邊的家人,我的祖父、母親和我都出生在澳大利亞。更有意思的一點是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包辦婚姻。”

“我的外祖父George Wing Dann Chen出生在[墨爾本內城的]卡爾頓(Carlton),當時,那裡曾是一個華人區,而且距離市中心的唐人街不遠。我的母親也是在位於卡爾頓區前工會大廈(Trades Hall)對面的居民住宅區出生、長大的。”

據王興鄉先生說他們都與華人結婚、生子。

“我的父親則來自上海。他曾經是一名國民黨軍官。在二戰期間,他的部隊進行了抗日戰爭。在抗戰期間,我父親曾是軍隊情報部門的一名軍官。當時,他來到墨爾本與美軍情報人員會晤。”

當時,王興鄉先生的外祖父也是墨爾本華人社區中地位比較高的社團領袖之一,也算是中華民國的榮譽總領事,就出來歡迎他父親的代表團。

“我父母就是在那個時候見的面。那時,我母親大概19歲,我父親可能21歲。之後,他們決定結婚,並移居中國。他們兩人在上海法租界居住。我母親則在澳大利亞政府的商務辦事處工作。”

“在1948年,內戰局勢越來越危急的時候,我父母決定返回澳大利亞墨爾本。”

王興鄉先生直到他這一代,包辦婚姻才結束。

“我和我的太太相愛相戀,結婚生子。我看起來是打破這一家庭傳統的人。”

“我父親對我和一個歐洲人結婚不是很高興。他曾跟我說‘你不能和一名澳大利亞白人結婚’。很顯然的,他希望我能和一名華人結婚。”

“我終於在統計數字中成為了一名華人”

王興鄉先生說他的父親和外祖父都曾是受到華人社區尊重的社團領袖。

不僅如此,他的父親還曾經是墨爾本市政廳的市議員。對此,王興鄉先生說他想以另一種方式服務於華人社區。

“我雖願意幫助華人社區,但是沒有意願從政。”

正是因為他一直以來擔任澳華歷史博物館董事會要職,創建了墨爾本唐人街協會、文化旅遊產業組織(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group),協助墨爾本市建立與天津市的姐妹城市關係等,他於幾年前獲得了維多利亞州多元文化優秀獎(Victoria’s Multicultural Award for Excellence)。

“從外表上看我還有著華人的面孔,但是我已經很澳化了。”

「人物」在墨爾本唐人街長大的華人後裔王興鄉

王興鄉與父母及兄弟姐妹,還有當時的聯邦政治家參加百貨公司開業典禮。

儘管他不會講任何中文,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華人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

他說其實澳大利亞華人是一個很籠統的叫法,每個華人都有著不盡相同的經歷和文化認同感。

“2016年人口普查之前,普查問卷上詢問的是你出生在哪個國家,那些人才算是華人。現在,人口普查問卷詢問你的民族。以前,我、我的母親和我的外祖父都從來沒被認定為華人,因為我們都出生在澳大利亞,”

他說現在他終於在統計數字中成為了一名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