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業:專家太多慮,企業太多變,政府太多情

2008年我在《上海商學院學報》第六期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零售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文章,並附上了《對中國零售業的二十四條感悟》。如今又過去了十年,又總結了三十一條感悟。兩項合計五十五條,與大家分享如下。

中國零售業:專家太多慮,企業太多變,政府太多情

(一)2008年對中國零售的二十四條感悟

1、中國零售業三十年,第一次革命是業態替代,第二次革命是國際競爭,第三次革命是改朝換代。

2、中國零售業的發展特點是:發展第一,規範第二;實用第一,標準第二。

3、本土超市的第一生產力是什麼?但願不是電子消費卡。

4、中國零售業未來的發展需要:變化——員工的變;變革——組織的變;革命——老闆的變。

5、零售的唯一原則:消費者決定,顧客是裁判。喜歡看到顧客臉上幸福笑容的人,一定能成就零售大業。

6、公司的事,說大也不大;家中的事,說小也不小。

7、中國零售業:專家太多慮,企業太多變,政府太多情。

8、零售森林腐朽的大樹將要倒下,死者將成為生者的養料,小樹苗茁壯成長,“以小勝大,以多勝少,以弱勝強”的時代一定會到來。零售,需要發起一場規模浩大的“人民戰爭”,堅持“深挖洞,廣積糧,緩稱霸”。

9、標準的缺失,不作為的監督者,腐敗的官僚,貧窮的消費者,墮落的專家,黑心的商人,低廉的違法成本,不對稱的市場結構,構成了一條“害人奶粉”的供應鏈。

10、中國的零售業經營者是最痛苦的,他們的肩上扛著沉重的擔,他們的身上流著零售的血,他們的心中烙著受傷的痕。

11、領導的一句話、一個批示,甚至媒體的一篇報道,都有可能剝奪“零售的命”。

12、因為成功,所以失敗,成功是失敗之母。

13、經驗+自信=毀滅,經驗只能用來創造新的經驗,零售人不要過度相信過去的經驗。

14、零售是一個魅力無限的行業,只有付出激情,才能感受魅力。

15、零售是一種以持續加班為特色的行業,上班有時,下班無時,加班正常,不加反常,全年無休,隨時應招,週六保證不休息,週日休息不保證。

16、零售人把“未來健康”投入到企業的發展中,用“生活資源”換“生存資源”。那是一個必須拼命才能生存的行業,更是一個“很容易送命的行業”,它不再是當年那種使人聯想到“優雅與溫馨”的行業。

17、中國零售業正在傳染:浮腫病、狂熱病、敗血症與分裂症。浮腫是狂熱的結果,敗血是先天性貧血與後天性躍進的結果,其最終的結果是:要麼爆裂,要麼分裂,都只能是日趨死亡。零售業的冬季總將會降臨。

18、死亡並不等於滅亡,是電腦就必然會有帶毒工作的那一天,是人類就必然會有帶病活著的那一天,那冬季從來就是春季到來之前的一個必然會經歷的季節。所以,還是讓該死的死去,讓該活的活著。死者將成為生者的養料,讓生者長得更好。

19、特許總部不是警察局,而應該是一個提供服務的機構。

20、中國連鎖企業最缺的是具有時代精神和行業責任的企業家。

21、公司要上市,老闆也要上市,這就是經營者的另一種責任。

22、連鎖行業存在劣店逐良店、劣品逐良品、劣客逐良客、劣才逐良才、劣企逐良企等五種“劣逐良現象”。

23、中國零售業前三十年是打破規則求發展,後三十年將是建立規制就求壯大。

24、中國零售業最近三十年發展的推動力是“強勢刀手”:永不言敗的經營刀手;永不言理的商品刀手;永不言情的管理刀手。

(二)2018年對中國零售的三十一條感悟

2018年對我國零售業的三十一點感悟如下。

1、如果發展是硬道理,那麼有效才是真道理。一切新體驗,最終都要以有效為前提,不能提升效率的新零售,都是“偽零售”。

2、電商是漁民,店商是農民。漁民滿載而歸,遇到大風大浪,就會船毀人亡;農民遇到天災人禍,只要土地還是乾淨的,總能期待花開果熟的時候。

3、站隊很重要,站位更重要。一切問題歸根到底是立場問題。如果不能站在用戶的立場去踐行零售,即使已經到達巔峰,也終將歸零。

4、使用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要注意避免八大錯誤:太急、缺乏核心、不周到、沒實踐就否定、信息資源浪費、決策機制不完善、沒有用人所長、個體意識太強。

5、做很多事情,都要把人分為四種:實幹家、推進者、協調者、謀劃者。

6、對消費大眾來說,方便快捷與物有所值,是零售的原始價值。

8、本無“初心”,何來“不忘”!我國零售業本來就缺乏完整的“初心”,在零售新環境下,培育“初心”與“創新”發展同等重要。

9、與其爭論零售本質,不如關注服務對象。

10、社區商業是提供快樂生活的服務站,應該“四度合一”,即跨度+低度+速度+溫度。業務集合有跨度,商品價格有低度,場景服務有速度,暖心待客有溫度。

11、客從何來,有兩個層面:客的需求源,來自生活;客的引流,來自營銷。前者是市場發現,後者是裝彈發射。

12、銷強營弱,過度營銷,套路極致,忽悠之道挫傷了消費者情感,迷惑了消費者心智,壓抑了消費者需求,摧毀了雙方的互信,導致商家對品牌缺乏自信,不得不用“更逼真的忽悠”來忽悠消費者,好在有良知與預見的零售商正在湧現。

13、消費者逐漸走向“認牌購買”,零售商要對得起消費者對“招牌”的信任。消費者真的歷來都是“理性的”,他們不會單純服從內心的呼喚,他們會權衡利弊,坦然地接受環境的制約,實現多因素決策優選。面對理性的消費者,需要理性的新零售。

14、消費者喜歡娛樂化,但他們更喜歡簡單、明快、透視的商業風格。商業套路太深,要當心到最後套住的不是客人,而是自己。

15、消費者有時候關注的不是商品,也不是價格,或許他們更關注東西什麼時候才能到達?能不能準點到達?到達的時候,還希望快遞小哥有一個笑臉。

16、偽命題、偽需求、偽自信,使零售不斷試錯。

17、老而無形,老而無貨,老而無人,老而無技,老而無格,這樣的老是衰老,是人員退化,腦子僵化,店鋪老化,即使電商不來,盒馬不來,也註定會被淘汰!如果盲目跟風,不掌握新零售背後的商業邏輯,變化與變革越多,可能就會變得更慘。

18、小生態鏈接著社會經濟的大生態,願新老零售人都能華麗轉身,以品質、品位、品格創造出新的效率、體驗與格局,把我們的店做成顧客的店、顧客的家。

19、商業模式的可持久性,最終取決於“成本”因素,一種模式之所以能持續發展,不僅要迎合“消費需求”,更要符合“成本邏輯”。

20、中國的商業經營者有一種更深蒂固帝王思想,誰都想做老大,而要做老大先得把生意做大,實在做不大的,先吹大了再說。有腦子的經營者,即使在做吹大的事情,也絕對不會忘記怎樣把自己真正做大,在做大的時候也絕對不會忘記怎樣把自己做強。專家太多慮,經營者自己最明白:什麼時候應該吹大,什麼時候應該做大,什麼時候應該做強,什麼時候應該做得不大不小。

21、我國零售目前是一個承受苦難的“漏斗型產業”,縱向上游產業的問題,橫向社會領域的問題,最終都會顯現在零售終端。未來的零售應該是一個“服務型產業”,只有讓顧客舒心,才能盡享零售的榮耀。

22.、零售要從“孩童時代”向“成長時代”轉變,生活水平提高以後,消費者要求有品質、有品位、有品格的店鋪,但價格又不能太離譜。

23、根有多深,樹長多高。電子零售在空中,實體零售在地上,兩者正如樹幹與樹根,誰也離不開誰,所以,相互融合,是必由之路。尤其是那些不能打包配送的服務,必須在線下用肉身去體驗。生意如樹,樹根是本,樹幹是體,樹葉是形,樹蔭是果。有些生意人畫了一顆大樹與樹蔭,看起來還很像樣,但畢竟不能像真樹那樣紮根泥土,吐納呼吸,茁壯成長。零售的平臺靠顏料是畫不出來的,得靠零售人的心血去培育樹木、樹葉與樹蔭。那才是新零售的本質。

24、好勝與自尊在大勢面前總是顯得很乏力,與其“把錯誤的決定做對”,還不如“把正確的決定做細”。

25、 與其關注競爭對手,還不如更多地關注消費者,與消費者貼得越近粘得越深,就沒有必要去“戰勝”競爭對手,也能跟上整個時代。

26、在數據挖掘中要堅持:不該挖掘的數據不挖掘,不該提升的數據不提升,不該宣揚的數據不宣揚,不該展示的數據不展示。

27、如果一個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數據化+自動化,也難以確保永生。

28、在融合的大背景下,企業的資訊體系從“封閉的內循環”向“開放的外循環”轉型,除了“前臺”“小後臺”“總檯”之外,急需搭建一個“中臺”以加強與外生流量和增量業務的有效對接。

29、新潮不見得成功,傳統也並不意味著沒落,真正的沒落是喪失激情。零售的發展是一個疊加+迭代的過程。

30、零售效率的提升需要強化三種基本功:慢功夫(品牌依賴)、硬功夫(營運整合)、快功夫(產業協作)。

31、玻璃房式的無人值守“商店”終將被淘汰,不遠的將來,在同一個實體店內,無人值守與有人值守,可以局部或全部地隨意切換。零售只有日班,沒有夜班。讓零售人早點回家吃晚餐,與親人團聚,不再做“半夜夫妻”,這才是“無人零售”的終極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