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歷史:1946,那些年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的景和人


峽江縴夫。本系列照片由美國《生活》雜誌記者凱塞爾拍攝於1946年。當時,國民政府擬按照孫中山構想,推動三峽工程建設,資源委員會已與美國墾務局簽訂技術合作協議,由該局代為設計三峽大壩。建設大壩,是凱塞爾拍攝《三峽故事》的背景。

楊家街口碼頭。民國時期,萬縣市政府在楊家街口、南門口修建了寬石級碼頭。民生、永興、太古、怕合、日清、三北等大輪船公司先後在萬建立分支機構。

停滿船隻的碼頭。萬縣開埠後,依託長江黃金水道便利,吸引了國內外客商,萬縣一躍成為四川第三大城市,有“成渝萬”之稱,是當時川東、鄂西、陝南、黔東、湘西的重要物資集散地。

萬縣碼頭停泊的木船。船身上塗寫“宜110”的標記,有可能是來自宜昌的船隊。地處交通不便的峽江,長江便是萬縣人員、物資對外交流的最重要窗口。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萬縣都沒有一寸鐵路,一寸高速公路。

萬縣江邊。從圖片可以看出,一支木船雛形初現。萬縣以商業而興,工業一直都是短板,直到“三線建設”時期,才逐步成為一個工業化城市。

熙熙攘攘的萬安路。當時萬縣最為繁華的地段,也是萬縣唯一一處“十字路口”,前面是萬安大橋環城路,後面是大梯子,右邊是二馬路,左邊是三馬路。大約1928年底,由萬州馬路局主持修建完成。

苧溪河與萬安橋。這張照片的拍攝位置應該是在萬州橋上。遠處,是萬安大橋。三峽工程蓄水以後,苧溪河變身天仙湖,萬安橋則在爆破拆除中灰飛煙滅。

萬縣江邊石梯。萬縣的地勢與重慶相似,都是爬不完的坡坡坎坎。與泰山挑山工走之字形不同,萬縣人爬梯坎是“陡起爬”,一口氣上完整坡梯坎。

萬縣楊家街口。楊家街大梯子,給初來萬縣的遊客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想坐黃包車的老爺不能遂願,只能坐上顛簸的滑竿進城了。利用江水洗衣是萬縣婦女的傳統,古來有之,至今不變。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送你肥皂水。

萬州橋。萬州橋橫跨苧溪河的石砌拱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橋兩端為石階梯,故只供步行。在照片中,還能看到遠處的萬安大橋。苧溪河清澈見底,直到到上個世紀7、80年代,河水被嚴重汙染。

同心金蘭會舞龍游行。小編查遍網絡也沒有搞清楚這“同心金蘭會”是個怎樣的組織,只查到“金蘭會”是清代同性戀團體。想想此“金蘭會”應該非彼“金蘭會”,因為同性戀直到現在都沒有被社會接納,民國時期怕是不會這樣大張旗鼓搞遊行。

挑水的民眾。萬縣雖然臨江,可江水不能直接流到家裡。所以,在民國甚至解放後一段時間裡,吃水一直是個難題,必須靠人肩挑手提。那個年代,丈母孃考驗女婿,就是看他挑水主動不主動,水缸裝得滿不滿,挑完水後,氣喘得厲害不厲害。

拉縴的縴夫。川江段,險灘惡水多,船隻經常擱淺,必須靠人力拉船,縴夫這個職業由此而生。如今,縴夫早已消失,只有川江號子,作為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了。

休息的縴夫。貧困的生活,打不垮樂觀的縴夫。不管是年長年幼,都精氣神十足。頭頂纏布,既可擦汗也可放煙鬥;腳蹬草鞋,既耐用又經濟實惠,是那個年代的標配服飾。

萬縣江邊碼頭。農民們將收穫的白菜蘿蔔挑到碼頭,準備賣個好價錢。照片中,右邊這個小孩若是健在,也已經是耄耋老人了。

江邊休憩的人。頭頂纏布的男人們,正在茅棚裡抽著香菸、喝蓋碗茶。他們正在打量著凱塞爾,猜想這個或許是金髮碧眼的傢伙,到底想幹什麼?打量人者此時正被人打量,這幾位是什麼來頭?謝謝瀏覽,敬請關注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