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河道 陝西榆林 2015

圖文:陳卓

採編:高心碧

幾年前有一次我一個人在青海拍照,從鹽湖回去的路上我搭了一輛車,傍晚天色微暗,整條路上一個人都沒有,遠處原野上幾匹馬吃著草,風伴隨著最後一點天色很有頻率的低聲呼嘯。那段時間我其實很焦慮,拼命想往外跑,想出去拍照片,想去表達。但那一刻,面對自然,我覺得它太有勁兒了,又生猛,又平和,頓時覺得自己的擰巴都不算什麼。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外星人狀的假山 重慶 2014

我本來是在很自然的環境里長大。家在河南平頂山下面一個叫魯山的縣城裡,南北通透的那種房子,夏天的晚上把窗一開,只有鳥叫的聲音和樹葉子沙沙的聲音,微風從房間裡穿過。

我們的縣城剛好是河南從平原到山區的過渡點,一邊是平原,穿過縣城另一邊就是山脈,周圍也是各種變化的地貌。我和十幾個朋友一起長大,成天到處玩,去城邊的河裡游泳,或者騎自行車到山腳下,所以我從小就對地理挺著迷。

這也是一個特別守舊的縣城,很多人都很懷舊。賣燒雞的、賣胡辣湯的,幹不動了就讓兒子接班,幾十年來還是那個味兒,彷彿在遲鈍的變化中保持一種很簡單的姿態。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山坳裡的樹 安徽黃山 2013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硃砂色的山石 陝西靖邊 2015

後來我發現,這些小時候的生活習慣、環境、跟朋友打交道的方式已經深深烙在我身上,離家後要扮演一種適合在城市裡生活和交際的人,讓我覺得有些分裂和抗拒。

於是我不斷往外跑,“外面”讓我感到更自由和舒適。旅行過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地方,人為留下的痕跡也好,自然特徵也好,被鏡頭框起來後那些魔幻的風景,它們就是在現實中存在的真正的超現實。有時候,我自己也很難解釋得通為什麼會拍這些風景,也沒有想過給作品賦予什麼隱喻,也許它們只是攜帶了我自己的疏離感,我自己就是一個被疏離的人。九十年代經濟規則發生了變化,我的父母開始忙著做生意,我成長中的很多認知都是從外面的世界和人那裡獲得。無論是成長的經歷還是之後做一個獨立攝影師,很多心態造就了我,讓我去找犄角旮旯裡那些風景。我之前寫過,拍這些風景的時候,不只是風景,可能還有風景跟我之間的距離。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結冰的噴泉 寧夏賀蘭山 2012

而為什麼選擇攝影,因為我太喜歡拍照的在場感了。按下一次快門的時刻,我就站在那些讓我顫動的畫面跟前。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山路拐角的光 山西忻州 2016

正兒八經開始拍照是2011年,當時我在鄭州的一個小畫廊上班,前後幹了兩年,算是我比較長的一份工作。

老闆有點理想主義,畫廊一分錢都賺不到,他又想在我們那片“藝術荒漠”上做點事情,就同時做了商業攝影公司來維持運營。剛開始我是攝影師助理,後來變成攝影師,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領域,今天去拍汽車,明天又去拍工廠,商業攝影是個很有意思的工作,它可以讓你接觸到各種領域和行業,見聞特別多。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風化路與樹 甘肅酒泉 2016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海邊的洞穴 浙江台州 2014

我小時候在縣城裡學過畫畫,可那時候受到的美術教育很侷限,非要把人打造成一個畫什麼都畫得特別好的人,還要分門別類。我畫的時候,他們總說我畫畫不是特別大膽,太摳那些細緻的東西,不看全局,就適合畫靜物。然後就給我擺了一堆靜物,不讓我畫人、畫自己腦海裡的東西,慢慢的我開始厭倦,興趣變得越來越低,就不畫了。

後來我一直跟藝術沒多大關係,也不覺得自己有多愛藝術。偶然一次,我去拍城市的地下空間,整個拍攝過程中讓我特別舒服,完全沉浸在個人的時間裡,不被打擾,也靜得下來,重新找回了像畫畫一樣的狀態。於是我開始大量拍鄭州的地下,也拍北京,最後拿了十二三張申報了平遙的攝影節。

現在想來,第一件作品其實不算成熟,也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但當時挺幸運,拿了平遙的新人獎,還發了一萬塊錢。回去我就想,乾脆別上班了,這條路應該也能走。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松與石 安徽安慶 2017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石與林 重慶 2017

那會兒我已經認識了孫彥初,當時他和嚴明、田野還有張華偉要開一輛大車去西北拍照,叫我一起。我就辭了職跟著他們一起跑了。其實就算不拍照,從大學時養成的旅行習慣算是我最大的愛好了。

那趟去了二十多天,他們也不知道我照片什麼樣,回來後我衝了膠捲讓他們來看,發現我的視角跟他們截然不同:嚴明關注文化與傳統中的衰敗感,彥初像一個素材採集者,而我就純粹地拍風景。結伴旅行除去拍照片之外同時還會發生很多其他的事情,風餐露宿的過程、朋友間逐漸深入的交談、彼此嚮往的狀態和共同塑造的回憶。在路上的時間裡,人都拋棄了很多雜念,真誠變得無比的自然而然。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牆壁上的浪 浙江橫店 2014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匿》 山間的會車鏡 山西澤州 2012

在這過程中,我開始真正覺得自己可以拍照也喜歡拍照,有很多東西和感受都可以用相機去記錄、表達。但更多地覺得這些東西是很感性的個人感受,它能跟其他人發生共鳴嗎?直到2014年年底把作品整理出來做了幾個展覽,拿了幾個獎,期間我很喜歡的一位影像藝術家韓磊也給我很多作品之外的幫助和啟發,這給了我些信心,讓我覺得這組作品可以持續拍下去,就一直拍到了現在。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荒蠻故事》 No.7 馬背山

拍了幾年後,我在整理時發現,《匿》(風景系列)沒有收錄的照片裡,還有特別多跟自然相關的東西。我把它們放在一起看,突然覺得很恍惚,這跟我們在城市裡每天看見到的場景彷彿完全是兩個世界。仔細地整理和翻閱底片時,我才發現自己拍攝了大量炫目而又千瘡百孔的風景。

我開始回想自己為什麼會關注這些“自然”,發現它們就是我的觀感,特別真實地代表了我去拍照時都拍了什麼。這些年我走了中國這麼多地方,看到自然那些崇高的、巨大的力量,也看到人們在對抗所謂的荒蠻力量時跟自然發生了什麼關聯。由這些慢慢理出線索,就有了《荒蠻故事》。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荒蠻故事》 No.28 “赤兔”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荒蠻故事》 No.13 山坡上的炮花

野性有很多面,災難在我看來就是最爆裂的那一面。在中國人所受到的教育和經驗裡,災難是一件特可怕的事,這詞聽起來就帶著莫名的壓力和恐懼。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迪拜一棟大樓著火的視頻,是現場有人用手機錄下的,拍攝角度很奇怪,完全沒有人,只有火對著空中,“呼”一下變得特別大,然後又變小。這畫面直接震到了我。後來我開始翻人類歷史上留下的災難照片,發現總有那麼一些瞬間,災難就如同風景一般綺麗,其實災難不就是自然展示它野性力量最直接的一面嗎?

做攝影之後,慢慢地我也覺得,大多吸引、震顫我的藝術作品,都是那種能激發無限想象的作品,很多時候它只是把你的思維從中間劈開,讓你往兩邊看一看,這世界是不是還有另一種可能和角度。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荒蠻故事》 No.39 一塊難馴的石

無論是《荒蠻故事》或是《匿》,都是我這幾年狀態的記錄吧,我看到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它們塑造著我的“自然觀”。對我來說,野性像是一個平衡器。內心覺得這一段生活枯燥無味時,就會讓我想起外面的世界那麼激盪澎湃;瘋得厲害、心境燥熱時,它又能把我拉回一個平靜的狀態。它不停地轉換角色,給我更多反饋。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荒蠻故事》 No.21 被鎖上的巨石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荒蠻故事》 No.12 野瀑

回頭再看我的拍攝,其實很不討巧,從來沒有提前規劃好要拍成什麼系列、按什麼線索走,就是在旅途中拍,再帶回來看。但每次再看這些風景照片的時候,我都覺得真心喜歡這些東西,有時我也覺得直接攝影這種方式還可以有更大的力量和寬度去挖掘,畢竟我們所處這個時代的現實裡,生猛和多樣無處不在。

上個月在南京參加一個展覽時,策展人鄭聞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他說藝術應當是進化和變異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用一種退化的狀態去書寫我們的當下,我覺得是挺真誠的。我希望自己可以這樣。

我的作品幾乎沒怎麼拍人,甚至覺得自己有一點社交恐懼,其實我也很喜歡跟人相處的感覺,只是不愛交際。可如果能把我放到自然裡,那就太舒服了,我肯定是更愛自然的那種人。

如果覺得現實擰巴,就出去看看風景

《荒蠻故事》 No.29 光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