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題材電影經常出現的商店店號,原來這麼有趣

香港電影作為80/90一代人青春年少時美好的回憶,現如今,許多人仍會下載,閒時觀看,津津回味。清末民初時代為背景題材的電影,不難發現,熱鬧喧譁的街道,或行書或楷書的木板雕刻商店店號,多為某某隆,某某興......

那麼,關於民國時期商店名稱常用的漢字你瞭解多少?

明末清初題材電影經常出現的商店店號,原來這麼有趣

民國題材電影

1923年,心理學家張耀翔先生,根據《北平電話號薄》部分店號,對北京商店用字加以統計,發現次數最多的二十個字為興、華、和、義、成、順、豐、天、聚、同、泰、源、祥、盛、恆、大、公、裕、隆、昌。

1925年,陸志韋先生,整理學生沿門抄寫的南京繁華街區3227家商店,6127個漢字,次數最多的二十個字為:興、祥、泰、源、和、順、永、昌、大、萬、盛、同復、義、恆、華、福、德、聚、新禮

1928年,徐錫齡先生用抽樣的方法,選取廣州政府登記的30000餘商店其中的3000家,記字6640,次數最多的二十個字為:興、昌、和、隆、利、廣、安、合、祥、生、泰、永、華、源、德、成、盛、福發、同、新

明末清初題材電影經常出現的商店店號,原來這麼有趣

民國初期商業街

三位先生分別統計的北京、廣州、南京商店常用漢字,重合度極高。北京、廣州、南京三地是清末民初中國經濟領先地區,而經濟發達地區通常被稍落後地區作為模仿的方向,由此猜測論證,國內其他地區店牌名稱用字,亦大抵以這些文字為主。文字本有其寓意,如我們過年時候說的恭喜發財,寄託我們一種美好的希冀,願望。店牌常用該類文字,其實不難了解,經商做買賣,講究好意頭,財源廣進,生意興隆......

明末清初題材電影經常出現的商店店號,原來這麼有趣

清末商業街

當然,這些為民國初期的商店統計漢字,似乎已經不大適應現代,改革開放後,隨著西方文化的逐漸深入,國內經濟的騰飛,商業愈加繁華,店牌名稱用字五花八門,標新立異,每家都在絞盡腦汁,吸引眼球。

明末清初題材電影經常出現的商店店號,原來這麼有趣

現代商業街

今天當我們走在城市的商業街,某某隆,某某興字為名稱的商店,已難發現(除了老字號,走懷舊蹊徑?),以上統計的漢字,即使使用,也絕無這樣高的重複率,更別說這些木質工藝製作,雕刻著工整,端正字體的店牌……

興、祥、泰、源……商店的名稱用字不再千篇一律,百花齊放又何嘗不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