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樑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

薛紅巖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薄薄的一本《梁家河》,樸實,真誠,淳厚,讀後感慨萬千。一個只有二十來歲的青年為什麼能在一個落後偏遠的村子做成那麼多事?為什麼在臨別的時候有那麼多人步行幾十裡為他送行?不為別的,只因為年輕的習近平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留下了赤子之情。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他的赤子情是身先士卒。他不怕吃苦,冬日裡打壩,挽起褲腿就往冰碴兒水裡跳;帶領鄉親們打甜水井的時候,挖到一米以下後一次次搶著下去幹;搞基建的時候,赤手抓著木夯砸得兩手起泡、流血……老百姓從不掩飾他們的不滿,也從不吝嗇他們的讚美,誰好誰壞心裡明鏡一般。在樸素的農民心裡,只有身先士卒、從不“耍奸”、公道正派的人才是人品好的人,那些只會向“上”看、從不向“下”看的偷奸耍滑之人,永遠無法獲得群眾的肯定。習近平用行動贏得梁家河百姓的信任,黨支部書記這個擔子就是梁家河人給予他的最大信賴和支持。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他的赤子情是大局情懷。在他的心裡裝著的始終是大多數。面對是否打壩治理神車溝的爭議,僅是一名社教幹部、不到20歲的習近平心裡想的是全村人,一句“鍋裡有了,碗裡也有了;鍋裡沒有,碗裡也沒有”打動了那些知難而怯、不願吃苦的社員的心,三個月後,百畝高產田誕生,全村人受益。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打水墜壩時,一臺柴油機壞了耽擱了工夫,習近平請劉永耀修好柴油機後感慨地說:“像你這樣的人太少了,你能不能培養一批修理柴油機的人才,為全公社、全縣解決修理柴油機的問題。”這時,他想的是全公社、全縣。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在大辦沼氣這件當時全省無先例、全村不熱心的事情上,他帶領知青執著地建起第一個沼氣“示範池”,順利產氣,成功點火,用事實使社員們信服,沼氣池得以在全村、全社、全縣迅速推廣,全省沼氣推廣會因而在小小的梁家河舉行。確定宣傳畫內容時,他脫口就道:“就畫全國人民大辦沼氣。”這時,他腦子裡不僅裝的是梁家河的百姓,而是全國人民。此前,他就對好友說:“我們如果長期使用化肥,就會造成土壤的板結。咱陝北土地瘠薄,若能使用沼氣肥,就能改良土壤,提高產量。推而廣之,如果全世界都能使用沼氣肥的話,既清潔環保,又改良了土壤,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這時,他想到的是全世界人民。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對比今天的一些領導幹部,缺乏的正是這種大局意識,謀事佈局往往只考慮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開展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真正為群眾解難題,而是為了向上級表態度、樹政績、交作業,徒見其表,不見其裡。倘若真有哪個村幹部像當年的習近平那樣講話,風涼話也許隨之而至:“你想得也太‘大’了吧,也不擺正擺正自己的位置。”

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眼裡只有“一畝三分田”的人步子永遠邁不遠。年輕的習近平能在梁家河的土地上留下一片赤子之情,正是因為他有全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這個大局。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他的赤子情是敢於擔當。他是“黑幫子弟”,為了入團寫了八份申請書,為了入黨寫了十份申請書,他是最後一名離開梁家河的北京知青。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他始終沒有膽小怕事,只要是認為造福百姓的事情,從來不怕“犯錯誤”。建沼氣池是全省第一家,“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論就是巨大的阻力,風險能不大嗎?他敢。打水墜壩周打方圓沒見過,洩洪是難題,更難的是12戶王姓人家的祖墳必須搬走,這樣難的事情誰敢做?他敢。擔任黨支部書記短短一年多時間裡,鐵業社辦起了,掃盲班辦起了,代銷點辦起了,甜水井打好了,縫紉社、磨房、菜園建成了,一件件、一樁樁,全是事關百姓生產生活的平常事、大好事。而在政治掛帥的歲月裡,要辦成這些事情如果沒有敢於擔當的精神怎麼可能?對比之下,今天一些“樹葉掉下都怕打著頭”的不作為幹部實當汗顏。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他的赤子情是“一碗水端平”。群眾永遠是現實的,利益面前總是寸步不讓,這在昨天、今天都是一樣的。習近平擔任黨支部書記不久就遇到了救濟糧難以分配的問題,這跟我們今天遇到的一些人爭吃低保、爭當貧困戶的問題本質上一樣的。習近平是怎麼做的呢?在大家爭吵不停的當兒,他說:“都別嚷了。咱們現在就到各家各戶去看,究竟誰有多少糧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誰該多分,誰該少分,不就一目瞭然了嗎?”於是從夜裡10點忙到凌晨5點徹底弄清楚各家存糧情況,分糧時大家自然沒有話說。對比時下一些鄉鎮精準扶貧摸底工作幾個月甚至大半年下來搞不清楚的狀況,只能說慚愧。也許有人反駁,那個時候群眾活動的範圍有限,容易弄清楚,現在太不容易了。可反過來想,那個識文斷字的人特別少、做任何事情都靠兩條腿的年代,都能摸清存糧底子,今天條件這麼好的時代還能摸不清貧困戶底子嗎?如果我們做每件事情都能像習近平那樣實事求是、認真踏實、不怕吃苦、公道公平的話,再難的事情也不會辦不成。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他的赤子情是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打水墜壩遇到祖墳搬遷問題時,他找到了在村裡一向當紅白事“總管”、能說會道的王憲平,幫他做通群眾工作。意識到會修柴油機的人才少,他建議劉永耀多培養一些技術人才,劉永耀接受建議辦了柴油機學習班,總結出43條柴油機故障解決辦法造福了全縣各個大隊。他發現村裡有會鐵匠手藝的能人,立馬建起鐵業社,讓他發揮特長,服務村民,為村民打農具、修農具。在趙家河搞社教的時候,他磨破嘴皮硬是請回了每天放羊、被扣上“大搞資本主義”帽子的能人“隨娃”當生產隊長,帶領當地百姓發展生產。善種田的種莊稼,能出力的到基建隊,會算帳的到代銷店,愛縫紉的到縫紉社……梁家河人各得其所,其樂融融。好的管理就是好的用人,年輕的習近平做到了。

從《梁家河》讀總書記的赤子情,靖邊縣這名幹部有這樣的感悟!

點點滴滴,情真意切。四十多年前,總書記把赤子之情留在了梁家河,梁家河人用一步步相送表達了最深厚的不捨,最誠摯的敬意和謝意。這份情在梁家河從此紮根,成為全村父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支柱。今天,工業飛速發達,交通、電力等條件極大改善,沼氣池、鐵業社、鋼磨房都成了承載歷史的溫暖記憶,但那份赤子情卻更加枝繁葉茂,化做梁家河人的新思考、新奮鬥。在新時代裡,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思考梁家河大地上留下的這份寶貴財富,帶著一份對祖國、對民族、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從《梁家河》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