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城市臺如何突破自身的限制,在融合轉型加速期跟上步伐?蘇州廣電總檯這些“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或許值得學習。

2016年8月,蘇州廣播電視總檯遷入被稱為“靴子樓”的蘇州新地標。此時距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剛剛過去兩年,但不少地方媒體依然面臨著想要融媒轉型卻發不出力的困境。

“傳統主流媒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前所未有。”蘇州廣播電視總檯臺長陸玉方說,“我們要學會在困境中思考、逆境中崛起,因地制宜、順勢而為,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時代城市廣電的內涵外延。”

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穿過“靴子樓”的風口,來到一個場館。門口的屏幕正在演示不斷升降變換的座椅,“它可以是中間高四周低的拳擊臺,也可以變成四周高像籃球場一樣的形式”,蘇州廣播電視總檯黨委委員、總工程師郭昌雄向大家介紹。正是這個“多變”的場館,既可以成為電視綜藝節目《天籟之戰》的錄製地,也可以舉辦一場汽車新品發佈會或者T臺秀。

“這是日本設計的嗎?”張海濤問。

“不是。”郭昌雄說,“整個設計我們有發明專利的。”

幾天後,蘇州臺即將推出一檔時政訪談節目。在第一期的錄製中,蘇州市長會和各部門官員就“讓天更藍水更清”和“讓城市更美好”兩個話題展開討論。在市環保局局長進行演講前,美編團隊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結合現場聲光電等視聽技術,讓整個演播廳變成一個實時的生態城市“實景”;而在市發改委主任演講時,演播廳又搖身一變,成為由數字代碼構成的智慧城市。

一方面,這個演播廳創造性地設計使用了飛行屏和移動屏,極大地豐富了節目表現形式;另一方面,結合虛擬包裝和大屏包裝,“變換花樣”也已經實現了日常化的運轉。在《蘇州新聞》《聯播蘇州》《樂活6點檔》《新聞夜班車》四檔節目中,觀眾都能看到這個演播室的“多副面孔”。

兩個月前,在2018全美廣播電視展(NAB)開幕式上,這個全媒體新聞演播室還獲得了由Newscast Studio(電視創意交易出版專業委員會)評選的國際類新聞演播室舞美設計大獎,在國內的城市臺中尚屬首次。

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不久前,蘇州廣電發佈了看蘇州APP的5.0版本,除了在新聞資訊、現場直播等方面實現繼續優化,在政務服務領域的升級也有搶眼表現,26家部委辦局單位開設了獨家的信息服務頻道,用戶能輕鬆從手機端獲取黨的建設、財政新規等各方信息。

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王曉紅表示,“這種嘗試其實重新定義了廣播電視臺的功能定位。今天的廣電媒體已經超越了我們傳統傳播媒介的意義,它可以連接各種資源,而且是由多方共構的一個平臺,它成為了這些部委辦各種資源的一個集納中心、一個樞紐。”

“化學性融合”下的內容生產

在調研現場,郭昌雄以“張海濤”為關鍵詞在SBS雲媒體平臺上進行檢索,頓時出現了一條他在2009年在蘇州廣電調研時的視頻素材。

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我們上傳了自2001年總檯成立以來,總共54萬條目、14萬小時的視頻素材。”郭昌雄說,現在雲媒資平臺可以自動編入每天13.5個小時的自制內容,其他機構和個人也能及時下載使用,“利用率非常高,大約一天有400多次下載”。

對技術的全力擁抱,讓蘇州廣電在內容生產上有了足夠的底氣。“內容是解決融媒轉型的根本,出精品是媒體融合發展的硬道理。”沈玲認為,當媒體融合轉型到一定深度時,內容的價值也會進一步凸顯。

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與此同時,移動端直播和短視頻也是蘇州廣電近年來在內容轉型上的嘗試,例如“看蘇州”平臺的“主播秀”從2017年4月開始,先後入駐百餘位廣電主持人,並上線進行了近兩千場直播,總評論超過17萬條,總點擊量突破4600萬。這種實踐也進一步表明,主流媒體也能培育有個性、有魅力的“主流網紅”。

近年兩會期間,蘇州廣電也入駐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協同生產,產生了一批如《兩會夜歸人》等創意短視頻;去年十九大期間,“看蘇州”客戶端也借傳統報紙特刊形式,採用新媒體技術,結合音視頻交互呈現,推出《跨越世紀的特刊》;此外,還與人民日報一本政經工作室推出《穿越黨史 上黨端頭條》,其被十九大新聞中心選中,成為大會期間唯一推送的創意產品。

“不能搞權宜之計,不為建設而建設,不求表面熱鬧。”陸玉方說,唯有將新理念、新技術、新思維與優質內容結合,才能形成既彰顯主流媒體特質,又符合互聯網規律特點的融媒產品。

不被“城市”限制的發展格局

主流媒體的融合轉型正在進行著一場“自我革命”,用陸玉方的話來講,這次“革命”的方向需要實現從非常態到常態,從單維度向全方位,從淺層向深度,從內部到開放的轉變。

“如果僅僅守著一畝三分地,發展道路必然越走越窄。”危機與機遇並存,蘇州廣電較早的“甦醒”讓它走在了試驗田的前列。

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改革中,蘇州廣電對自己的體制“動刀”,借鑑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經驗,推行組建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的融媒工作室,各個端口的採編、技術、經營一線人員也完全按照興趣化組合,實行項目制施工。

這樣的調整,讓蘇州廣電不僅在內容上有了更為強勁的生產力,也在人才孵化方面釋放出新的活力。

實際的融合轉型比想象中難,因為蘇州廣電不僅面臨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也需要開拓合作,尋求新的領地。

為了成長為一個“多面手”,在動態的融媒轉型過程中,蘇州廣電一方面與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第一個廣電版和地方版的“中央廚房”;另一方面又組建了市場化的短視頻工作室,先後創制《紅白情緣》《蘇州姑娘》等短視頻作品,網絡點擊量和口碑不俗。此外,蘇州廣電近年來自己孵化的“蟹視頻”“水滴視頻”等短視頻也都有不錯表現。

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站在蘇州廣電總檯新址“靴子樓”的50層朝西望去,是江蘇省第一高樓蘇州國金中心。作為地級市的蘇州,其轄內的4個縣級市,崑山、張家港、常熟、太倉均在全國百強縣級市的前十名。

城市的底氣或多或少影響著蘇州廣電的視野,“蘇州廣電總檯一開始就明確要標杆前移,因為媒體融合發展是國家戰略”。陸玉方指出,身處一線輿論高地和市場陣地,城市廣電也要和中央、省級媒體一樣,深刻認識到推動融合發展是中央賦予各級媒體的歷史使命,事關主流陣地的進退,決定傳統媒體的生死。

所有的技術、內容的創新,其實都是重新在鏈接媒體與受眾或者用戶的關係。所有的努力,也都是在試圖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城市臺發展如何不“掉隊”?蘇州廣電有這些媒體融合經驗可借鑑

“傳統廣電的融媒轉型已成為一個必答題。”蘇州廣播電視總檯副臺長王曉雄談道。然而,即使是這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擺在眼前,也有人半道卡殼,有人書寫潦草,有人甚至不知如何下筆。如何全面地追趕並超越時代?蘇州廣電其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經過幾年的媒體融合實踐,蘇州廣電的市場份額依舊不減。與此同時,新媒體端的用戶也有了大幅度地積聚和提升。

“我們需要總結、學習和推廣蘇州經驗。”在張海濤看來,蘇州廣電今天的成績與其媒體屬性,以及對責任的深刻理解息息相關。

對於蘇州廣電自身來說,“我們深知媒體融合永遠在路上,在融合發展中提高輿論引導力、傳播影響力,是個漸進且無止境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