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最年輕的導演都曉:電視劇要大膽幹,做了才有經驗

90年代最年轻的导演都晓:电视剧要大胆干,做了才有经验

回首中國電視劇事業的60年征程,從萌芽、起步再到成熟、變革,每一部經典作品的背後都凝結著創作者的思考和探索。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專訪到4位不同時期的著名電視劇導演,他們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河南見證者。其中,導演都曉觀眾並不陌生,他先後獲得過五次飛天獎,六次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主要作品有《潁河故事》《紅旗渠的故事》《少林寺傳奇》等。

◆28歲就榮獲"飛天獎","電視劇要大膽幹,做了才有經驗"

90年代最年轻的导演都晓:电视剧要大胆干,做了才有经验

不是科班出身,在都曉看來不是問題,"首先要有想法、有辦法,經驗是通過辦法做到的,做了才有經驗,電視劇要大膽幹,每個人都會從自身成長去對現實進行闡釋,有想法就要表達出來。"在他印象中,當時的電視劇創作者都比較年輕,"正逢改革開放上升期,大家對生活充滿激情,可供挖掘的題材也很多,渴望對社會生活的關注"。

《潁河故事》的時代背景是農村改革正如火如荼,正從小農經濟轉向商品經濟,每個人都充滿熱情和希望。這部作品分為"離鄉"與"還鄉"兩部,儘管對現實生活的刻畫有些超前,但不可迴避地打上了時代烙印。

都曉自認為是寫作型導演,是拿電視劇在寫作,他通過90年代幾部戲把中國農村的全貌以河南為載體展現出來。《鄉里故事》《風雨南莊》既展現了改革過程中的艱難,也彰顯了擺脫貧窮幹事創業的激情。後來拍《紅旗渠的故事》,社會背景是鄉鎮企業步履維艱,都曉希望人們從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中獲取營養,"只要堅持努力,會有幸福"。1998年,他還創造了《紅蜘蛛》紀實類系列電視劇的模式。

◆用現實主義創作功夫片,"生活是源泉,文學是陽光雨露"

"90年代影視劇有一種現實追求,所反映的不同時期人物,老百姓都能對上號,看後心裡會說:這不是咱們村的誰嗎?"20多年多去,至今還有老觀眾見到都曉會探討劇中人物。21世紀之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開始尋找自己內心世界的平衡,功夫這張河南傳統文化名片被他握在手中,先後拍了《少林寺傳奇》《聰明小空空》等。"物質生活滿足了,現實生活不需要過去那麼強烈的鼓與呼,電視劇題材開始多樣,有的人去拍校園、拍家長裡短,我將目光投向了童年的少林夢。"

90年代最年轻的导演都晓:电视剧要大胆干,做了才有经验

不過,都曉依然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他強調真功夫,沒有之前武俠片裡的飛簷走壁、花裡胡哨,"少林功夫的精髓是哲學思想,希望能讓觀眾可信、可學、可悟。"

都曉認為,影視劇是以文學為基礎,"生活是源泉,文學是陽光雨露,如果沒有文學滋潤,影視會很乾癟"。但對熒屏上近些年出現的玄幻、宮鬥等題材,他的心態開放,"所有的作品都是時代的折射,每個時代都有合時代節拍的表現方式,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一代,生活是另外一個圈子,他們也關注自己的現實。電視劇主題依然是人生感悟、愛情、命運,只是填充的內容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