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一種思考

心靜,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一種思考;也是人生轉折的必要過程,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人一旦進入了“靜”界,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紛爭;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災禍。

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而慢是靜的前提。心靜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一種思考

靜能克服人身上的煩躁、焦躁、急躁。一個“靜”的人與一個“躁”的人在心煩意亂,不能寧靜,你的思想像狂風吹過的葦草,七零八落;熱衷喧鬧,拒絕寧靜,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霧鎖樓臺。正如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沒有了寧靜,也就沒有了靈感,文思枯竭,智慧長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經。大智者莫不是氣定神閒,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亂的小沙彌面前,依然鎮靜自若。心有寧靜,無故加之而不怒,驟然臨之而不驚。寧靜築就了內心強大的基石,承載著大德、大智與大勇。所謂急中生智,也只不過將腦中一切無關的事,快速調為“靜音”狀態,頓時生出化解危難的智慧。一起,必然處處佔優,佔上風。靜,讓我們更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人生之苦,在得失間。心胸寬廣之人,拿得起,放得下,無意於得失,自然坐懷不亂。花謝芳不敗,心靜人自在。心靜了,才有閒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

心靜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一種思考

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家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說 "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靜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腳步匆忙的人總是會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或許會經歷人生歲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濘坎坷,但保持淡泊的處世態度,泰然處之,就能在紛繁中找尋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寧,不受世俗的干擾和衝擊,人生也更豁然開朗。

心靜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一種思考

星雲大師說,願望太多就增加煩惱,煩惱多了心就無法寧靜,就更空虛。在名和利上,不要過分追求“擁有”,要用寧靜的心去感受“有”與“無”,“有”帶來的安樂是有限的,“無”帶來的安樂是無限的。騰出物慾空間,讓寧靜駐足心中,你就能修煉得內心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