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要急、不要停,最終都能解決

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要急、不要停,最終都能解決

【李晶專欄】

不要急、不要停,所有問題都能解決

樂樂媽經常聽人說:“孩子只要從小養成閱讀習慣,上學後就不用擔心”。於是從樂樂三歲起,她開始嘗試陪兒子一起讀書。可是性格活潑的樂樂就是坐不下來,總在旁邊蹦蹦跳跳。她沒有辦法,只好自己讀故事給兒子聽,樂樂慢慢也就習慣了這種方式。

但是上小學後,樂樂上課坐不住,不愛寫作業,更不愛讀書。媽媽著急起來,又開始每天陪樂樂一起讀書。可是樂樂總是心不在焉,隨心所欲。媽媽氣得沒辦法,只好又放棄了。

陽陽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上小學時才回到父母身邊。

後來弟弟出生了。平時爸爸在外工作,媽媽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很辛苦,不僅抽不出太多時間陪陽陽,有時看到兒子作業出錯、學習拖拉還會發脾氣。陽陽雖然平時很懂事,卻對媽媽的批評置若罔聞。

媽媽心裡覺得很虧欠大兒子,很想改變這種現狀,有時就會主動擁抱陽陽,但陽陽總是彆扭地把她推開。媽媽試了幾次都被拒絕,也只好放棄了。

很多時候,父母完全清楚孩子的問題,也知道放任的後果,卻總是陷入“著急—嚴管—放棄—再著急”的循環。

還有些時候,父母知道自己應該改變,也知道怎樣做就會有效果,卻總是陷入“焦慮—努力—放棄—再焦慮”的怪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況越來越糟,父母的心情也越來越無奈。

那麼,為什麼既有足夠理由、又有足夠權威的父母,卻總是屈服於孩子,甚至眼睜睜地看著他逐漸失控卻無能為力呢?

又為什麼有強烈的改變現狀的需求,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卻總是在孩子面前落敗,只能無奈地看著他與自己的希望漸行漸遠呢?

01

你質疑過麼?

你警醒了麼?

以往的教育經歷讓我們很容易接受眾所周知或習以為常的觀念,卻很少深入思考、甚至質疑。

比如當聽到 “孩子只要從小養成閱讀習慣,上學後就不用擔心”這樣的話,幾乎所有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下來,卻不會深想這句話的內在含義。

但是隻要反問一句:“難道從小不愛讀書,上學後就一定有困難麼?”我們就會想方設法尋找答案,並且逐漸發現:不少孩子上學後出現聽課不認真、學習坐不住、看不進去書的情況,都是源於沒有從小養成閱讀習慣。

再多瞭解一些身邊人的困擾我們還會發現:有太多父母急迫地想要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培養規律而上進的學習習慣,卻因為錯過了最佳時期而痛苦和迷茫。

相信如果認識到了這句話的本質,婷婷媽就會明白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絕不止於輕飄飄的一句話,而是有沉甸甸的份量和深遠的影響。面對女兒時,她也必然會有更大的決心和更多的耐心。

思考的深度會直接影響執行力。所以,如果沒有充分的質疑與思考,認識就不可能深刻而透徹,行為上也就很難堅持。

02

你預估困難了麼?

你有勇氣面對麼?

對於陽陽媽來說,無論出於感情還是理智,她都非常希望與兒子親近,也為此做出了嘗試和努力。但是除了時間和體力上的欠缺,讓她沒有堅持到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面對兒子冷硬的拒絕態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個局面的形成,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要想改變,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更何況,由於相互理解不充分而形成的新的交流障礙,會使溝通變得更加困難重重。

很多時候,那些我們做起來遊刃有餘的事情,並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我們有足夠的預案保證事情的發展盡在掌握。而在處理親子關係時遇到麻煩和困擾,也不是因為它複雜,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經驗應對。

因此,父母在準備進行一個改變,或實施一項計劃之前,應該充分估計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並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同時還要讓自己鼓足勇氣面對孩子可能的抗拒與不配合。相信做了這樣細緻的事前準備,成功的概率就一定會大大提升。

有了深刻的思考和充分的準備, 父母還需要保持怎樣的心態,才能有始有終,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呢?

不要急

父母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改善孩子習慣、解決孩子問題的迫切心情非常可以理解,但是這種急躁的心態很容易使說出的話在無意中傷害孩子,或者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行為。

父母應該認識到:能夠解決問題的不是“想怎樣”,而是“怎麼做”。所以,與其整天唉聲嘆氣睡不著覺,或者對著孩子又吼又叫也不見效果地乾著急,還不如通過書籍、網絡、老師、專家或親朋好友找到解決辦法。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父母應該把時間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在左右為難的急躁中錯過良機。

不要停

都說“萬事開頭難”,但真正困難的是遇到挫折時的堅持。

就比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忍受不了糾結與煎熬的,總會提前離場;而真正堅持下來的,將得到更多的成功和機會。

同樣的,這個規律也適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明知方向正確卻知難而退的,後悔與不甘將消磨每個人的積極性;而遇到難題總是想方設法解決的,終會迎來撥雲見日的那一天。

“不怕慢、就怕站”。只要方向正確,即便每天的進步只有一點點,即便有時還會出現反覆,但只要不停下腳步,我們總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每個人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但都可以學習家教知識;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都可以通過修煉做得更好。

只要我們不著急、也不要停,所有問題都能解決,我們也會為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感到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