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鄉村非主流的鮮豔穿搭,也只有超模們能hold住

《灵与肉》与《灵与肉》

《靈與肉》是已故的當代著名作家張賢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部短篇小說在1981年被著名導演謝晉翻拍成電影《牧馬人》,公映後達到了1.8億的觀影人次,至今沒有一部影片超越此部影片的觀眾人次記錄,2013年張賢亮先生無償將《靈與肉》電視劇改編權捐贈給寧夏電影集團。

這部短片小說先改編成電影,這次又改編成一部42集的電視連續劇,故事講述了新中國誕生前夕,身為資本家的父親拋棄了11歲的許靈均前往美國。60年代初因父親是資本家而被錯劃成右派的許靈均下放寧夏賀蘭山農場七隊勞動改造,與美麗善良的四川姑娘李秀芝結為夫妻。在長達20年面對各種不公境遇的情況下,許靈均沒有放棄心中的夢想,將一批農村孩子培養成藝術人才,並影響了淳樸善良的七隊職工。

《灵与肉》与《灵与肉》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許靈均調回銀川從事文化研究工作,為了證明文化的價值,許靈均成立影視公司,開發鎮北堡,將其建成全國聞名的電影外景地,用文化的力量帶領農場職工共同致富。他用文化將廢墟變成奇觀,用藝術使精神境界提升,書寫了新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堅守信念、實現夢想的傳奇故事。

《灵与肉》与《灵与肉》

2018年6月17日這部電視連續劇正式在中央八套黃金檔首播,影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播出第一天觀眾收視率就獨佔鰲頭,超過了當天俄羅斯世界盃的觀看人數!

《灵与肉》与《灵与肉》

雖然這次改編的劇擴充了很多內容,較原著有比較大的區別,但是影片不僅表達了當時年代知識分子對於文化的追求和熱愛,把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奉獻青春和生命的歷史進程高度凝練,也在劇中對展示寧夏的歷史,寧夏的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還能領略到"塞上江南"寧夏的美景。從鎮北堡西部影城、拜寺口雙塔、黃河金岸等等詮釋出"文化有情、荒涼有價"的文化內涵,從側面反映出寧夏60年的滄桑鉅變和輝煌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