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的“決策力”?告別做事優柔寡斷

著名作家 J. K. 羅琳曾說過:正是我們的選擇,而非我們的能力,成就了今天的我們。把選擇和決定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們為自己做主,有權利追求自己的理想,有能力去付諸實踐,過上不依賴他人的、有尊嚴的人生。

在我們的身邊,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孩子:當老師請大家自由畫畫時,他一定要依照某個樣本才會畫;當需要做某個決定時,他總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遲遲拿不定主意;他總是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你也一定見過這樣的成年人:“我媽/我爸說”是他的口頭禪;遇事他總是唯唯諾諾,徘徊不定;他不願意主動承擔責任,永遠跟風別人怎麼做…

在這些孩子和成年人的身上,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無法自主決定自己的事情,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可能缺乏對一種能力的培養——決策力。

決策力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獨立思考,最終作出適當決定的能力。從以上事例可看出,在不同的年齡段,決策力都對人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孩子來說,決策力簡言之就是做決定。當孩子自己做出了決定,並且一次次體驗決策所帶來的或好或壞的結果,然後去接納它時,這一過程就給予了他們最直觀的,關於“嚴謹周全地思考再作出決定”的體驗。

怎樣培養孩子的“決策力”?告別做事優柔寡斷

“當你問一個1歲左右的孩子是想將毛絨狗還是玩具車帶走時,他自有一番邏輯,並依此作出決定。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思考過程逐漸變得複雜。他會基於過去的體驗與現有信息相結合,列出可能的選項,並設想可能的後果,然後結合當下客觀存在的因素,作出一個自己更為傾向的選擇。”

一個善於獨立思考並有很多機會自己做選擇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自我對生活的掌控力,因此他們也會更加自信,並且更能夠承擔失敗的後果。反之,一個在生活中缺乏決策機會的孩子則容易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對挑戰和風險產生畏懼,缺乏嘗試的勇氣和創新的精神。通過訓練決策力,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方式,從而有助於孩子成為一個智慧的決策者。

1.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童童一直有睡前閱讀的習慣。從他大約1歲開始,每次閱讀前媽媽都會挑選兩本書放到他面前,問他,“你想先看哪本書?請指給媽媽看。”由於擔心指令過於複雜,媽媽會簡化指令,並配以手勢:“這本,還是那本?”長期的堅持,讓童童從一開始胡亂一指,到後來漸漸地明白了這項指令的意思,會帶著明顯的偏向指向他喜愛的那本書。

提問,是最基本、最簡單的訓練決策力的方式。通過提問,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儘可能多的機會進行自主選擇。比如和孩子一起討論他的日程時,你可以這樣詢問孩子:

“今天想去水上樂園還是動物園?”

“晚飯就在外面吃吧,你想吃什麼?”

“爸爸不愛吃西餐,有沒有辦法讓大家都滿意?”

“今天晚餐後,你想做什麼運動?”

……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是把孩子當成自主的主體,讓孩子有機會決定自己的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要和孩子的年齡特點發展相匹配。對於還不具備複雜思考能力的低齡幼兒,可以給出有限的選擇,如二選一。

怎樣培養孩子的“決策力”?告別做事優柔寡斷

2. 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

當孩子有了更強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之後,父母可以在提問之餘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問題。“你為什麼選擇這樣做?”“還有更好的辦法嗎?”……父母可引導孩子對做過的決策進行回憶和反思。這種思考可以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興趣愛好、社交技巧等,其目的是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並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決定進行反思和評價。這種反思讓孩子主動地將自己的選擇和事情的發展聯繫起來,對自己採取的策略和對事情的發展、結果進行分析,從而更加了解自己所做決定的優點和不足,進而為下一次決策提供經驗參考。

怎樣培養孩子的“決策力”?告別做事優柔寡斷

3.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見解

培養孩子的決策力,需要孩子有自己的見解,並能夠當機立斷做出選擇。平時生活中,家長應該培養孩子關注和思考熱門事件的習慣,經常就一些爭議問題和孩子進行討論,讓孩子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見解,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力。另外,可多陪孩子玩一些決策力遊戲,如走迷宮、棋盤、紙牌等。心理學家建議孩子們可多嘗試玩一些有規則和多步驟的遊戲,通過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自主決定每個步驟,逐步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和做事果斷的風格。

4. 父母示範

父母示範,是指父母可以將生活中自己的某些決定和做法向孩子陳述和解釋。例如家裡要買一臺新電視機,不妨大聲討論出來,讓孩子們聽到發生了什麼,你們是怎麼做決策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你可以同他們分享越來越多的話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定,以及你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在一次次的討論和描述中,通過言傳身教,

展示給孩子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維過程,給孩子更深層次的引導,從而為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斷力提供依據及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