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和愛的人好好說話?這個實驗告訴你答案……

1.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

講的是在現場實驗下,體現語言霸凌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實驗對象是兩盆一模一樣的綠植,分別放置在同樣的音響玻璃罩內,在保證相同光照和水分的情況下,給予其中一盆綠植以負面能量波動,給另一盆以積極陽光的能量波動。

而這能量來源,正是人類的語言。

吸收負面情緒的植株,聽到的話大多是:

“沒人會喜歡你。”

“講真,你這貨怎麼還沒死?”

“你就是個錯誤,一無是處。”

相反,吸收正面情緒的植株,聽到的話是:

“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

“我一見你就特開心。”

“這個世界因為有你而改變。”

這樣的語言持續30天后,很明顯,兩盆綠植的狀態發生了改變。

為什麼要和愛的人好好說話?這個實驗告訴你答案……

處於消極陰鬱環境中的綠植,變得萎靡不振;處於積極陽光氛圍中的綠植,成長得越加蓬勃有力。

這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實驗沒有細說,但可以類比於科學家探究出音樂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以及植物語言來闡述。

我想說的是,從實驗結果來看,語言所傳遞出的兩種極端情緒,對植物的生長是有深厚影響的。

植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擁有充沛情感認知的人類呢?

2.

記得知乎專欄裡,有人問:

語言暴力對一個人傷害有多大?

下面的回答,幾乎全是密密麻麻的長文敘述,字裡行間中流露出的,是過去被施加語言暴力時的絕望和無助,看了讓人很是心疼。

其中一個簡短的回答,更是令人揪心不已:

為什麼要和愛的人好好說話?這個實驗告訴你答案……

不知道這個姑娘經歷了些什麼,才會如此自我懷疑,懷疑別人對她的好,是不是一場走心的騙局。

可能有些人以為,不就是說話難聽了點嗎,沒這麼誇張吧。

那是真的沒問題麼?讓我們來看看相關研究總結的語言暴力導致的後果:

1、形成“退縮型人格”,即孩子在高壓下往往回避問題,迴避現實,不敢與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內向、封閉、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徵。

2、形成“攻擊型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語言暴力”之後,性格變得暴躁、易怒,內心充滿仇恨、逆反,為了發洩不滿,而對他人和社會採取過激行為,直接影響和危害社會,害人又害己。

曾說出口的惡言惡語,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為之,都是實打實的傷害。

特別是以愛之名的圍剿,顯得理所當然,殊不知,涼透人心。

就像我青梅竹馬小芸,小時候活潑好動的她,遇上一個暴脾氣母親,稍有不順心就傾瀉在小芸身上。

“真後悔生了你”

“你就這樣,長大了沒出息”

“你太笨了,XX孩子比你強很多”

……

小芸幾乎是在母親難聽的苛責和嫌棄下長大,看著她一步步變得沉默寡言,我的勸慰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她曾經袒露說,自己很難相信外部世界,覺得這個社會的人事物大多都是冷漠的,對社會有一種強烈的排斥感。

要知道,長期語言暴力所帶來的傷害,是無法預估的。

它摧毀了對方的信心與驕傲,折斷了對方渴望飛翔的翅膀。

即便事後再怎麼補救與挽回,也沒辦法抵消掉全部的痛楚。

就像潔白無瑕的牆壁,被釘上一顆釘子後,即使拔出來,也依然會有很深的痕跡。

3.

在《增廣賢文》裡,有這麼一句演變而來的俗語: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短短一句話,清晰明瞭地告訴人們,你的每一句惡語,都會讓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如至冰窖,寒透五臟六腑。

為什麼要和愛的人好好說話?這個實驗告訴你答案……

記得看到過這麼一條新聞,講的是在泰國某個餐廳裡,父親和他的兒子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正在氣頭上的父親,口不擇言,盡挑難聽的話罵兒子。

謾罵到最後,他甚至拿出一把槍,扔在兒子面前狠狠地說,“有種你就別活了”。

或許任誰聽,都明白這只是一句喪失理智的狠話,並不是父親的真心。

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居然真的舉起槍,毫不猶豫對著頭就是一槍,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為什麼要和愛的人好好說話?這個實驗告訴你答案……

因為事發突然,這位父親呆楞幾秒後,躺在地上翻滾,嚎啕大哭。

誰曾想到,一次吵架,一次難聽的氣話,竟和兒子成了永別。

其實,人都有七情六慾,憤怒也再所難免。

但有時候,明明可以好好說話就能解決的問題,因為貪一時的口舌之快而釀成大錯,那可就得不償失。

就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書中說到: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飼養著一頭名為‘語言暴力’的猛虎,它會輕易地摧毀信賴、尊重和平等的心態。比起行動的暴力,這頭猛虎傷人的方式不同,痛苦卻不遑多讓。”

為什麼要和愛的人好好說話?這個實驗告訴你答案……

4.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當水中有血跡,就會引來鯊魚”。

語言暴力一旦說出口,就宛如在對方的心口上剜了一刀,溢出的血液會引來飢餓的鯊魚。

被語言中傷的人,就要承受鯊魚的攻擊,稍有不慎,可能就被它奪取生命。

更可怕的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把語言暴力帶來的傷害當一回事。

親朋好友相處中,把難聽的話語當做直率;

婚姻夫婦共處中,把苛責的話語當做習慣;

學校教書育人中,把中傷的語言當做教育;

……

在他們看來,可能這些都只是無關緊要的話,甚至把語言暴力當成是愛的表達。

殊不知,這種畸形的愛,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謀害他人的幫兇。

為什麼要和愛的人好好說話?這個實驗告訴你答案……

現實生活中,彼此相處產生的大多數矛盾點都在於:有話不能好好說。

越是親近信任的人,反而越是肆無忌憚地說著那些刺耳的話,不求解決問題,但求痛快於心。

只是這份痛快的代價太高了,它可以輕易地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要知道,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應該講理地相處,而不是逞強鬥狠地爭鋒相對。

當你真的做到時,就會發覺:

原來愛與不愛的差距,只隔了一句,好好說出口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