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上海行|武深樹:培養職業農民,實現鄉村振興

上海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是我國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其聚集產業發展、推進創新創業、改善營商環境、提升城市管理、傳承紅色文化、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有著一系列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借鑑。2018年6月10日至15日,湖南省委黨校組織第54期中青班學員到上海進行異地學習。一週時間,大家近距離、全方位感受上海,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經驗,收穫良多,啟發很大。第5黨小組學員、省畜牧水產局辦公室主任武深樹以日記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了一週時間的所學所思所見所悟,輯為《學思踐悟上海行》,今天為第四篇。

2018年6月13日,星期三,晴

烈士墓前思國魂

上海的天亮得特別早,不到五點,天已大亮。我早早起床,出門散步。通過高德地圖搜索,發現一個好去處:上海交通大學。清晨的校園,有晨讀者,有晨跑者,有晨練者……靜謐裡充滿書香,運動中充滿朝氣。

漫步百年交大,欣賞著一棟棟錯落有致的古樸建築,有著一種穿越文化殿堂、慢品文化經典、飽受文化薰陶之感。輕行慢走,神遊學海,結識學子,神交先賢,一群獨特碑墓,令我肅然起敬。那是矗立在青松翠柏中的革命英烈紀念墓碑群。

紀念墓碑群的正中間是穆史二烈士紀念碑,紀念碑立於一九五零年五月二十日,正面題詞為“穆漢祥史霄雯二烈士土墓”,左邊是時任上海市長陳毅的題詞“為人民利益而光榮就義是值得永遠紀念的”,右邊是時任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吳有訓的題詞“我們誓踏著你們的血跡前進,為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而奮鬥”。碑座正前方鐫著兩位烈士的黑白照片,年輕斯文,充滿英氣,碑座左右下方分別銘刻著兩位烈士的簡要生平和犧牲情形。紀念碑正前方還立有一塊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新修立的碑銘,碑銘上寫著:“在那光明和黑暗兩種命運的決戰時刻,面對白色恐怖,霄雯說,要準備犧牲一切,甚至不惜生命;漢祥說,我願做地下的泥土,讓人們踐踏著走向光明的彼方。”

穆史二烈士紀念碑的左邊是五卅紀念柱,柱上題詞“中彈穿腸而死者陳虞欽,憤激病狂而死者吳恆慈”。五卅紀念柱的後面為楊大雄烈士紀念碑,一方型紀念碑,碑銘記載:機械系1940級的楊大雄,於民國33年從軍抗日,參加了衡陽、邵陽、獨山等戰役,與美軍赤倫上尉共同駐守陣地,最後於民國34年在柳州戰役中陣亡殉國。穆史二烈士紀念碑的右邊為英烈群雕,群雕背面的第一段銘文為:“我們深深緬懷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以及在解放戰爭奉獻了青春和生命的校友們。”

國家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魂。上海交通大學為烈士立碑,立的是民族之碑、國家精神之碑。這些烈士碑立在上海交大校園,更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裡。已經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怎樣發揚革命先烈的精神?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他們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敢於擔當、敢於犧牲的國家精神,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切實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而獻身。

培養職業農民,實現鄉村振興

今天的學習主題是考察上海松江區的產城融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區政府的陳新華老師給我們全面介紹了松江區的發展歷史、城市變遷、科技中心、產城融合、現代農業,等等。陳老師的講課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語言風趣,很有感染力,讓我們每位學員都能學到迫切需要的成功經驗。

長期工作在農村農業部門的我,對陳老師講述的現代農業、家庭農場聽得格外認真。松江區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提出了“大農業”理念,提出“土地向耕地能手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大力發展現代家庭農場。經過20年的發展,家庭農場已成為松江區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經營土地面積在100畝左右,年純收入30萬元以上。

家庭農場經營者,即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決定著家庭農場的成敗。為了防止出現土地過度集中擠佔農民種田利益和土地過度細碎化經營影響規模效益這兩種不良傾向,松江區規定家庭農場經營者是主要依靠家庭勞動力的農業耕作者,同時對家庭農場的准入、經營者選擇和退出機制做出了非常明晰的規定。

一是規定嚴格的資格准入。只能是本村的農戶家庭,從業者年齡25至60週歲,具備相應的生產經營能力和一定的農業生產經驗,掌握必要的農業種植技術,能熟練使用農機具,主要依靠自身勞動完成農田的耕、種、管、收等主要農業生產活動。二是慎重選擇家庭農場經營者。首先由村委會制定本地區家庭農場發展計劃和實施方案,其次由農戶申請,再次由村主要領導、村民議事會、民主投票等決定,最後公示簽約。三是建立家庭農場考核機制,按照生產管理考核結果發放補貼。四是建立家庭農場主的退出機制,對存在不良生產行為的家庭農場取消經營農場資格。五是明確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續包條件。

一系列的家庭農場和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措施,穩定了農村農業,發展了農村農業。松江區率先發展的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經營形式寫進了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引領著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體制機制創新。

聽了陳新華老師的講課,我彷彿看到了松江區的美麗幸福新農村:那裡的農民安身農村、立身農業、精通種養、收入可觀,是一群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民;那裡的農業一產高效、三產融合、效益穩定,是一個有奔頭的產業;那裡的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是一個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農民。學習借鑑松江區經驗,鄉村振興需要培育大批“松江式”的懂農業、愛農村、會農事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優惠政策,發展規模經營,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提升農業效益;要創新機制,讓優秀青年農民留在鄉村、留得安心;要優化環境,吸引農業科研人才、優秀農科大學生、外出職業農民,返鄉創業,回報鄉村。只有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激活農村農業發展潛力,更好更快地實現鄉村振興。

文/武深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