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讀|我曾擔心這本繪本會把孩子帶偏了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今天要讀的繪本叫《田鼠阿佛》,

它和上週讀的《小黑魚》一樣,

是李歐·李奧尼的里程碑之作。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我感覺這本書比《小黑魚》更溫暖,更有趣,

當我第一次把這本書讀給一個朋友聽時,

她竟然笑得花枝招展的,

她說,這隻小老鼠偷懶的理由太有創意了。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有一片草地,以前還有奶牛來吃草、馬兒來溜達。一直沿著草地的邊上,立著一堵老舊的石牆。

我的感覺和朋友是一樣一樣的,

感覺阿佛真是隻高級萌的小懶鼠,

但等我讀完故事以後才隱隱感到,

阿佛並不是只耍滑頭的懶鼠,

而是一隻與眾不同,有更高追求的智鼠,

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本書讀給堯寶聽,

看看阿佛給他的是怎麼一個印象。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在石牆裡面,就在離牲口棚和穀倉不遠的地方,住著愛說愛鬧的一家子小田鼠。

前兩頁是介紹故事發生的環境和人物,

所以我想盡快翻過去讀後面精彩的內容,

但堯寶卻盯著這一頁琢磨了好一會兒,

最後他指著最下面那隻田鼠,

問我:“這個是阿佛吧?”

說實在的,我也不能完全確定哪個是阿佛,

於是就問他:“你為什麼覺得他是阿佛呢?

他指著那隻田鼠說:“他看起來和其他田鼠不同。”

好吧,這就是孩子敏銳的觀察力,

他們往往能看到成年人習慣性忽略的細節。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可如今農夫們搬走了,牲口棚廢棄了,穀倉也空了。眼看著冬天已經不遠了,小田鼠們開始採集玉米、堅果、小麥和禾稈。從早到晚,他們全都在忙活兒——只有一個例外,就是阿佛。

這裡果然有一隻例外的田鼠。

當我讀到這裡時,故意拉長了聲音並停頓片刻,

堯寶似乎明白我的意思,

輕鬆得意地笑著說出了那個名字:阿佛。

這時我又想起了之前讀過的《小黑魚》,

那條小黑魚不也是個大大的例外嘛?

如果堯寶能把這兩個“人物”聯繫起來,

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於是我就問他:

“你想想以前讀過的書中,還有誰也是例外?”

他沒能一下子想出來是哪個,

但經過簡單引導後,立刻就想到了《小黑魚》,

而且還猜測田鼠阿佛應該也很聰明,很勇敢。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阿佛,你為什麼不幹活兒?”他們問。

“我在幹活兒呀。”阿佛說,

“我在採集陽光,因為冬天的日子又冷又黑。”

但是,接下來的故事給了堯寶一個很大的意外,

當我讀到阿佛說他在“採集陽光”時,

堯寶發出了既好笑又懷疑的“嗯哼”聲。

我問他:“你是不是覺得哪裡不對勁兒?”

他提高嗓門回答說:“他怎麼採集陽光啊?”

我接著問:“陽光不能採集嗎?”

他說:“不能啊!”

我說:“你仔細想想,真的不能嗎?”

他倒是反應挺快,馬上改口:“能,太陽能。”

他這裡說的太陽能,指的是太陽能熱水器,

他在很多地方見過,我也曾經專門為他講過,

現在能由此及彼地再次想起,

確實又一次讓我感到意外。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他們看到阿佛有時就坐在那兒,盯著草地看。

他們說:“那現在呢,阿佛?”

“我在採集顏色,”阿佛簡單回答道,

“因為冬天是灰色的。”

“阿佛這次是在採集什麼呢?”

當讀到“盯著草地看”時,我試著問堯寶。

他仔細看了看圖畫,搖了搖頭說:“不知道。”

“你覺得草地裡會有什麼呢?”我試著引導他思考,

“是露珠嗎?”他不太確定地回答,

“有可能,還有什麼?”我繼續問,

“還有小花和花的香味!”他突然堅定的回答。

也許他確實很難想到“採集顏色”,

但這不妨礙他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他所說的“花的香味”與阿佛的顏色其實是一樣的。

沒有這層層追問,我是很難想象,

他能給出這樣富有想象力的答案。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還有一次,阿佛好像要睡著了。“你在做夢吧,阿佛?”他們有點責備地問他。 可是阿佛說:“哦,不是的。我正在採集詞語,因為冬天的日子又多又長,我們會把話說完的。”

我們繼續猜測阿佛接下來要採集的東西,

我一直問,還有什麼可以採集的,

堯寶也一直不停地說出各種答案,

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當讀到“責備”這個詞時,

堯寶不解地問我:“什麼是責備”?

我沒有跟他直接解釋詞語的意思,

而是給他舉了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上課不認真聽講就會受到老師的責備,

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就會受到爸爸的責備。

每當給堯寶解釋一些概念或者詞語的含義時,

我都會用生活中的例子讓他自己去感受和理解。

看他似乎是明白了責備的意思,就接著問他:

“為什麼其他田鼠會‘有點責備’地問阿佛?”

“因為阿佛不幫大家幹活,總在做別的事情。”

“再想想他和小黑魚一樣嗎?”我又問,

“不一樣,小黑魚是在幫助其他小魚。”他說。

“那你覺得阿佛是隻怎樣的小田鼠呢?”我接著問,

“不愛幹活,愛自己想事的老鼠。”他回答說。

至此,阿佛給他的第一印象形成了。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冬天來了。當第一場雪飄落時,五隻小田鼠躲進了石牆裡的藏身處。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引導堯寶推想了後面故事的情節發展。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一開始,有很多東西可以吃,小田鼠們在一起講著傻狐狸和蠢貓咪的故事。他們是快樂的一家子。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可是他們一點一點地啃光了幾乎所有的堅果和漿果,禾稈沒了,玉米也成為回憶。石牆裡很冷,沒有人想要聊天。

堯寶很成功地猜到了一個事實,

那就是他們的食物最終被吃光了,

他猜測,那四個小老鼠會生髮佛的氣,

因為阿佛沒好好幹活,才導致他們忍飢挨餓。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這時他們想起了阿佛說起過的陽光、顏色和詞語。 “怎麼樣,阿佛,你的那些東西呢?”他們問。

我說:“阿佛收集的有陽光、顏色和詞語呀。”

他說:“那都只是說說,不算數的。”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閉上眼睛”,阿佛邊說著邊爬上一塊大石頭,“現在,我帶給你們陽光。你們感覺到了嗎?它的金色光芒……”就在阿佛說到太陽的時候,那四隻小田鼠開始感覺暖和些了。那是阿佛的聲音嗎?它有魔力嗎?

當他聽到這段故事時,感到無比的驚訝和疑惑,

嘴裡連著說了好幾個“怎麼可能”。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阿佛,那顏色呢?”他們充滿渴望地問道。“再閉上眼睛”,阿佛說。於是他跟他們說起藍色的長春花,長在黃色麥田裡的紅色的罌粟花,還有草莓叢中的綠葉子。阿佛說著,他們就清清楚楚地看見了那些顏色,就好像畫在他們的腦子裡一樣。

當他看到四隻小老鼠真的感受到了顏色時,

開始慢慢相信阿佛說的話是真的了。

我問他:“你現在是不是也看到了五彩的顏色?”

他點了點頭說:“看到了。”

我說:“你過會兒能不能把它們畫出來呢?”

他回答說:“能啊,看完書我就畫。”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還有詞語呢,阿佛?”阿佛清了清嗓子,等了一會兒,然後,就像站在舞臺上那樣,他說:

“誰在天上撒雪花?誰融化地上的冰塊?

誰會把天氣變好?誰又會把天氣變壞?

誰讓四葉幸運草在六月裡生長?

誰熄滅了陽光?誰又把月兒點亮?

是四隻小田鼠,他們都住在天上。

是四隻小田鼠……就和你我一樣。

一隻是小春鼠,打開雨露的花灑。

跟著來的夏鼠喜歡在鮮花上塗畫。

小秋鼠跟來時帶著小麥和胡桃。

冬鼠最後到……冷得直跺小腳。

想想多幸運,一年四季剛剛好?

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

當阿佛說完時,他們一起鼓掌喝彩。“好啊,阿佛”,他們說,“你是個詩人,真想不到!”

讀完這首詩,我又問了堯寶一個問題:

“你覺得阿佛採集的這些東西有用嗎?”

“當然有用。”他很堅定地回答說。

“和其他田鼠採集的食物相比呢?”我又問,

“都重要,食物可以讓人吃飽肚子,陽光、顏色和詞語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堯寶認真地說。

他能理解到這個層次,已經出乎我的意料了,

這說明他對阿佛已經有了新的認識。

雖然阿佛沒有小黑魚那樣聰明、勇敢,

但也沒有一開始所想的那麼懶惰。

伴·读|我曾担心这本绘本会把孩子带偏了

阿佛紅著臉,鞠了個躬,害羞著說:“是的,我知道。”

這本書的寓意似乎非常明顯,很多人都能感悟到的道理就是:生活不光有眼前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於是就費盡心思地講給孩子,只可惜講的只是道理本身,而不是這個經典的故事。

一個故事,一本書,講什麼道理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和感悟道理的這個過程。我看網上很多人對這本書給出了各種解讀,講了很多不同的感悟和啟示,無論是共鳴還是爭論,其實都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我們沒有必要把現成的道理講給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去記住道理,我們應該做的是跟孩子討論這個問題,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即使他們不認可田鼠阿佛,或者模仿阿佛的懶萌,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相信不久後的某個瞬間,他們會明白一個相似的道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分享人

堯爸卡卡,80後奶爸一枚,

親子閱讀踐行者,兒童閱讀推廣人。

紮根兒教育

專注自主學習力養成的教育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