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村上春樹從酒吧老闆向小說家轉型的成功之作

讀書|村上春樹從酒吧老闆向小說家轉型的成功之作

轉自:喜馬講書


書名:《且聽風吟》

出版: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豆評:7.7


《且聽風吟》出版於1979年,也就是村上春樹30歲那一年。作為村上春樹的處女作,小說不僅斬獲了當年的“群像新人文學獎”,並且受到了讀者的熱烈追捧。村上春樹也因此一鳴驚人,更堅定了從酒吧老闆向職業小說家的轉變。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輕盈的青春故事。在1970年8月8日到8月26日,21歲的主人公“我”,從東京的學校回到老家神戶過暑假,故事就發生在這短短18天裡。主人公與朋友阿鼠百無聊賴地在酒吧裡喝酒度日,時不時與酒吧老闆聊聊天。同時,主人公與一個左手“沒有小指的女孩”共度一晚,發生了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

讀書|村上春樹從酒吧老闆向小說家轉型的成功之作


整個故事的基調瀰漫著青春期所特有的傷感、迷茫。這一點,我們從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狀態與人際關係可以看出來。

一方面,小說中的人物身份雖然各不相同,但他們的生活狀態卻都是漂浮的。他們雖然也有學業和工作,但這些對他們來說卻似乎成了副業;他們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反而是抽菸、喝酒、聽爵士樂、與女孩搭訕等,這些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消遣娛樂。

另一方面,小說中不同人物之間的人際關係,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存在著強烈的疏離感。

首先看親情。

在小說中,人物的家庭關係幾乎是被隱去的,僅僅提到了幾次。無論是主人公對父母,還是阿鼠對父親,以及沒有小指的女孩對自己的家人,態度基本都是疏離冷漠的。

其次看友情。

主人公與阿鼠看上去無話不談。但是,當阿鼠陷入了一場感情危機時,兩人卻對這個問題默契地保持了沉默。正是這種存在距離感的交往,讓主人公與阿鼠保持了長久的友情。

最後看愛情。

小說中,無論是主人公青春期時三段稚嫩的戀愛,還是他與“沒有小指的女孩”之間的愛情,這些女生雖然都曾與主人公發生過親密關係,但主人公並不真正瞭解她們,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可以看出,在這個故事中,親情、友情、愛情都非常脆弱,一觸即碎。這使小說具有了典型的現代性的特徵。

讀書|村上春樹從酒吧老闆向小說家轉型的成功之作


從《且聽風吟》開始,村上春樹逐步構建起屬於他的“青春小說”世界。在這些青春小說中,《且聽風吟》的藝術水準並不是最高的,從技巧上來說也稍顯稚嫩。但是,作為村上的處女作,它開創了一種區別於以往日本作家的語言風格。

首先,村上的語言簡潔直白,節奏短促,讀來乾淨利落。

村上在對話中多用口語化的短句,並且經常省略說話的人,這使得整個對話簡潔有力,畫面感很強。日本傳統小說那種特有的寒暄語、敬語在村上春樹的小說裡很少出現。

其次,善用修辭,充滿獨特的幽默與睿智。

《且聽風吟》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村上用完美的文章與徹底的絕望相比喻,乍一讀覺得有些不合情理,但仔細思索,卻覺得意味深長。

又比如村上寫自己的無聊:“實在百無聊賴的時候,‘我’便不厭其煩地盯著那幅畫,一盯就是幾個鐘頭。那圖案,真活像兩隻同我對坐的綠毛猴,在相互傳遞兩個漏完了氣的網球。”這裡可以看到村上修辭手法的另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充滿了畫面感與現場感。

讀書|村上春樹從酒吧老闆向小說家轉型的成功之作


除了別具一格的語言特色,村上的這部青春小說之所以讓成千上萬的讀者產生共鳴,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且聽風吟》講述了日本戰後一代年輕人共同的青春遭際。

戰後經濟的騰飛,給日本的國民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小說中的酒吧、爵士樂等具有時代氣息的元素,正是那一代的日本年輕人共同的青春記憶。與此同時,大規模的政治運動也將村上在內的年輕人席捲在內。《且聽風吟》所描寫的1970 年夏天,正是“全共鬥”運動走向解體和開始潰敗,日本逐漸迎來一個和平穩定的經濟發展時期的前夜。當稚嫩的政治激情驟然冷卻之後,年輕的戰後一代只剩下了迷茫。

其次,村上春樹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什麼年紀,都保持著青春的心態,具有一種我行我素的天真。

比如,沒有小指的那個女孩兒提起自己有一個雙胞胎妹妹時,因為想要說妹妹的壞話,表情便不大自然。阿鼠也是一個完全沒長大的孩子,他是一個典型的戰後富二代,但卻偏偏討厭有錢人。

最後,小說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主題,就是這些青年關於人生的終極命題,生與死的追問。

小說中的人物對待生命的看法是悲觀的。他們對時間與生命的本質思考,也許是痛苦的,悲傷的,絕望的,但卻構成了他們繼續探索生活的動力。

故事接近結尾的地方,村上借主人公之口說道:“一切都將逝去,任何人都無法將其捕獲。我們便是這樣活著。”是啊,看清了生活的殘酷真相,卻依然願意繼續活著,在絕望與虛無之中,又努力經營著脈脈的溫情,這就是村上春樹筆下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