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老照片:永恆的才女!永遠的人間四月天!


1907年 三歲的林徽因在出生地杭州照. 林徽因出生於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富足,但不能算幸福。林徽因兩歲時,父親林長民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政治系學習。林家似有盡心報國之家風,林徽因的兩位堂叔林覺民、林尹民都位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1910年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在杭州 左一為林徽因同母妹妹麟趾 後夭折。 漂亮、早慧的林徽因深受父愛。儘管如此,由於沒有子嗣,林長民後來另娶妻程氏,生下一女四子,林徽因的生母何氏失寵。童年緊張的家庭關係,影響林徽因終生。

1916年 十二歲的林徽因在北京 林家有女初長成

1916年 林徽因與表姐妹們身著培華女子中學校服合影 左起為王孟瑜 王次亮 曾語兒 林徽因

1920年 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赴歐洲旅遊 照片為她與同船旅客在赴歐途中

1920年 林徽因在倫敦

1920年 林徽因在倫敦,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少女時期林徽因照片,大家閨秀的溫婉氣質盡在其中!

1920年 林徽因在倫敦

1920年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在倫敦 父女倆都有非常清亮的眼神

1920年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在倫敦

1920年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在倫敦寓所進餐

1920年 林徽因在倫敦 這張捧花照也是廣為流傳

1920年 林徽因在倫敦

林徽因在倫敦寓所壁爐邊讀書 父親林長民非常繁忙 在倫敦的林經常感到孤獨 此時的心緒在多年後寫給沈從文的信件中有所反映

1920年林徽因在倫敦 踩著高蹺的林特別俏皮

1920年 林徽因在倫敦 這通身的氣派與穿著到今天也不過時

1920年代初 歐遊期間的林徽因,好像一副油畫!

1920年代初 歐遊期間的林徽因

1920年代初 歐遊回來 林徽因在北京景山後街雪池衚衕家中

1920年代初 林徽因與表姐王孟瑜在北京景山後街雪池衚衕家中

1922年,林徽因在北京景山後街雪池衚衕家中

1922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北京景山後街雪池衚衕家中,此時梁林兩家對小兒女婚約已達成口頭承諾

1924年 梁啟超等組織的講學社邀請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訪華 作為未來兒媳的林徽因因其才貌出眾 陪伴泰翁左右

1924年 林徽因 泰戈爾 徐志摩合影 被當時報紙譽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圖

1924年 眾人與泰戈爾合影 左起為梁思成 張歆海 林長民 恩厚之 泰戈爾 林徽因 徐志摩 林與徐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1924年5月8日 為慶祝泰戈爾58歲生日講學社排演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演馬尼浦王的女兒齊德拉公主

1924年6月 梁思成與林徽因共同赴美留學 此為林徽因秋季入學的學生證照片

1925年 林徽因在賓大學生證上的照片。 梁林二人先後到美國,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並決定以建築為職業。但因為當時賓大的建築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只得入該校美術學院,但選修的主要是建築系的課程。

1927年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賓大校園裡。 梁林二人都對中國的古建築懷有深情的熱愛,在賓大求學期間,林徽因曾公開表達過:“荷蘭的磚瓦匠與英國的管道工,正在損害著中國的城市,充斥各個城市的是那些他們稱之為新的時髦式住宅的滑稽而令人討厭的範例。比如一座中國住宅被添上法國式的窗子,美國殖民地式的門廊和大量並不必要的英國式、德國式、意大利和西班牙式的裝飾細部,這是對東方藝術的褻瀆。”


1926年 梁林與同學在賓大

1927年前後 林徽因與同學在賓大 左一為陳意 一直與林徽因關係密切 後來共同流亡大西南 右一為陳植 是梁思成清華學堂同學 也是梁林在賓大建築系同學 後來與梁林共同在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書 陳意與陳植為姐弟

1927年6月 林徽因畢業 獲得賓大美術學士學位。 林徽因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梁思成則獲得了建築系碩士學位。此後,林徽因又轉到耶魯大學學習舞臺美術設計。

1928年3月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領事館結婚 由時任領事的姐夫周希哲主持婚禮 徽因自己設計的這套婚紗

1928年3月 新婚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1928年春 梁思成與林徽因自美國啟程 乘船去歐洲遊歷 並做建築考察。 當時,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日本學者甚至斷言中國沒有唐代古建築。民族自尊心成為梁林二人立志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觀念來系統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原動力。

1928年5月13日 林徽因尚在歐遊途中 她的照片已經在國內時尚報紙圖畫時報上登出

1929年 初為人母的林徽因抱著女兒梁再冰

1929年 林徽因深情凝望出生不久的長女梁再冰

1929年 林徽因全家福

1929年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瀋陽北陵測繪

1930年 林徽因在北平香山養病 和女兒梁再冰在一起

1930年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國內補拍的結婚照

1930年 梁林夫婦和岳母何雪媛

1928-1930年期間 林徽因在東北大學執教的工作照片

1930年代 林徽因在北平北總布衚衕家中

1931年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北平

1932年林徽因與女兒 ,同年8月,兒子梁從誡出生。

1932年 林徽因在北平家中與兒女合照

1932年 林徽因在北平郊區杏子口北崖石佛龕考察。 1932年6月14日,梁思成去寶坻縣考察古建,林徽因在香山養病。在給胡適的信中,她寫道:“這種工作在國內甚少人注意關心,我們單等他的測繪詳圖和報告印出來時嚇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們目中無人以為中國好欺侮。”

1933年 林徽因在河北正定開元寺鐘樑架上測繪 現在正定有梁思成紀念館 記得楊瀾採訪梁從誡時 指著這張照片問他 你母親穿著旗袍是如何爬樑上柱的 從誡神秘地說 這是我們家的秘密 不告訴你

1934年 林徽因在北平家中

1934年夏 梁思成與林徽因赴山西考察民居。 林徽因也經常與梁思成一起騎著毛驢、坐著獨輪車,到窮鄉僻壤去尋找古建築。

1934年夏 林徽因在山西汾陽小相村靈巖寺 據說這個佛像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這樣構圖真的太美 而且有很深的禪意 這張圖片作為2014年6月《華夏地理之建築師林徽》封面

1935年 林徽因與友人在天壇 左起 金嶽霖 梁再冰 林徽因 瑪利亞 費慰梅 費正清。 費正清的妻子,美國人費慰梅是林徽因唯一的閨蜜。梁費兩家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相交多年,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1935年 費慰梅為林徽因畫的素描。 1936年5月7日,在寫給費慰梅的信中,林徽因寫道,在北平北總布衚衕的家中,“當一個‘老爺’娶了一個‘太太’,他們要提供十七張床和十七套鋪蓋,還要讓黃包車伕睡在別人家,不然他只能在院子裡站著。”當年,除了梁林、兩個子女和林老太太,梁家還有五六位親戚朋友常住。那期間,也正是梁家經常高朋滿座、林徽因招致種種嫉恨的時候。

1935年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天壇祈年殿合影

1935年 林徽因在北平

1936年 林徽因和兒子梁從誡在故宮

1936年 林徽因與女兒梁再冰 兒子梁從誡在公園遊玩

1936年6月 林徽因在測繪山東歷城神通寺墓塔。 1936年夏,林徽因去青州考察,她寫信給梁思成的妹妹梁思莊:“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車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處亂抓,結果渾身是包。”大小姐出身的林徽因,出人意料地能吃苦,且有苦中作樂的本事。在她和友人的信中,經常能夠看到她幽默的一面。

1936年6月 林徽因在測繪山東滋陽興隆寺塔 這張也是經典的林徽因建築考察照

1936年 林徽因在陝西耀縣藥王廟測。 當戰爭越來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們中最早表示寧死不做亡國奴的。她曾給8歲的女兒梁再冰寫信:“如果日本人要來佔領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那時候,你就跟著大姑姑在那邊,我們就守在北平,等到打勝了仗再說。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1937年 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築途中

1937年7月 林徽因在佛光寺院內測繪經幢

1930年代的林徽因。 林的同性友人不多,同國籍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她的人緣在異性朋友那裡用光了,所有見到她的中國女性都不自在。

1938年初 林徽因在昆明巡津街9號 梁思成一家因抗戰爆發全家流亡到了大西南。 北平淪陷後,林徽因在病中和家人一起倉皇逃離北京。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林徽因感染了肺病,身體每況愈下。

1938年 林徽因全家與朋友們在昆明。 在昆明的日子,林徽因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陷入貧困。她仍然忍受著病痛,將身體比作一輛在滇緬公路上磨到焦頭爛額的車子,“一星期來往爬四次山坡走老遠的路”到雲大教授英文。一個月的酬勞有四十幾元法幣,而買工作不可缺少的皮尺就用掉了23元。但生活似乎沒能消磨掉她的意志,隴海線的激戰,讓林徽因興奮無比。她寫信給沈從文:“我真想在山西隨軍,做什麼自己可不大知道!”

1939年 林徽因與女兒梁再冰 兒子梁從誡在昆明郊區 這是戰時最後的歡樂時光


1939年秋 林徽因與女兒梁再冰在昆明龍泉鎮麥地村自家設計建造的房屋前

1940年底 林徽因全家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昆明搬到潮溼的四川李莊 林徽因長途奔波 肺結核爆發一病不起 圖為1941年兩個孩子陪伴著重病的林徽因

1943年在李莊重病的林徽因 1941年冬,林徽因一家搬到了四川宜賓附近的一個偏遠山村即李莊。從那時起,林徽因就經常發燒臥床,再沒有享受過健康人的快樂。梁思成為了給她打針,甚至學會了靜脈注射。在貧病交加的情況下,林徽因仍在病榻上堅持工作,用了幾年時間,幫助梁思成反覆修改並最後完成了《中國建築史》這部重要著作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圖解中國建築史》,初步實現了他們早在學生時代就已懷有的學術夙願。


1946年林徽因在昆明。 1946年7月末,梁思成林徽因回到思念已久的北平。不久,梁思成受到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的邀請,到美國學術訪問,其間受聘為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委員。

1947年 林徽因與女兒梁再冰在頤和園 女兒長大了 媽媽卻老了 林徽因對當時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非常痛恨,並決絕地表示與離開祖國大陸及去臺灣的知識分子斷交,包括給過她許多幫助的胡適。她曾說過,自己從小受歐美教育,但珍視中國;最看不起一類人,就是沒喝過多少洋墨水,卻認為西方比什麼都好。

1947年 林徽因在頤和園

1948年 梁再冰參軍前與父母親友合影 她母親哭的非常傷心 怕自己病重看不到再冰回來

1949年3月 梁再冰南下前與父母合影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華園已經解放了,而解放大軍對北京的包圍正緊。一天,突然有兩位解放軍來到家中求見,請梁思成在一幅大比例的北京軍用地圖上,用紅筆圈出一切重要的文物古蹟的位置,以便在大軍萬一被迫攻城時盡一切可能予以保護。生平第一次同解放軍的直接接觸,使這一對以中國古建築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動得熱淚盈眶。從此便把自己的命運同新中國連在了一起。


1950年 林徽因與鄭孝燮 周卜頤 王君蓮 李宗津在清華營建系 林徽因為新中國激動不已,一邊是病痛的折磨,一邊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兩頭燃燒的蠟燭。她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她以驚人的毅力,認真地參加了首都的城市規劃工作;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對拆毀城牆、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築物,提出了修建“城牆公園”的新穎設想。

1950年 林徽因與清華營建系首屆畢業生 她熱心於北京傳統手工藝的復興,扶病來到當時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磁等工藝工場調查研究,熟悉生產程序,為這些工藝品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而又便於製作的新式圖案,並親自參與試製,同時還熱情地為工藝美術學院培養研究生。

1950年 帶病工作的林徽因與同事討論圖稿

1950年代初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清華大學新林院

1950年 病中的林徽因與梁思成在討論國徽設計方案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設計國徽圖案,是林徽因最光榮的任務。連續幾個月,她嘔心瀝血,一次次地參與修改設計,直到方案最後確定。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國徽圖案的那次會議上,林徽因被特邀列席。當她親眼看到在毛澤東的提議下,全體代表以起立方式一致通過了她所參與設計的國徽圖案時,淚流滿面。而這時,她已經病弱到幾乎不能從座椅上站起來了。

1955年3月,林徽因耗盡了最後一點氣力,帶著許多她未完成的心願離開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陵園一個偏僻的角落裡,墓碑上鐫刻著一簇有著濃厚民族韻味、豐滿又秀麗的漢白玉花圈。這原是林徽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碑座上的一個刻樣。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小銀子壁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