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如果硅谷為人們描繪出的未來圖景是樂觀至上、充滿冒險意味,那麼當我們來到「前沿之前」,就能發現英國創新者對於時間哲學的理解無形中滲透到了各個層面。無論是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帝國理工大學哈姆林中心裡正在攻克的課題方向,還是老牌跑車公司捷豹設計的一款新能源汽車,都在執著地平衡著前沿和人文、大膽創新和實際應用之間的關係。

在這裡,你幾乎不會看到「風口」和「概念」,「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給人類帶來更好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風向標。這也是幾個世紀以來,英國推動技術社會進步的一貫思維體現。它看似少了鋒芒,但如果我們必將要回答人類社會如何與技術共存的終極問題,這種典型的英式思考或許又是更先進和超前的,它值得被關注和重視。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在此次英國超頻之旅中,小米作為「超頻夥伴」全程為我們提供了新一代全面屏 2.0 旗艦手機小米 MIX 2S,幫助大家記錄下了英國沿途風景和精彩交流瞬間(根據雙攝水印所示,本文文章配圖均由小米 MIX 2S 拍攝完成)

技術融進歷史:英式創新的現實主義

或許你也聽到過不少關於「大英帝國技術走向衰落」的言論,但穿越倫敦、劍橋和考文垂三個城市,拜訪了多家科學機構和商業組織後,我們明顯感受到,這個國度依然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抵達未來的機會。

在曾經誕生過「電子」、「中子」、「波粒二象性」等奠基性的物理學重要發現的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裡,資深教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張祥成教授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下一代的精準傳感器是實驗室正在重點攻克的方向。目前突破毫米級的傳感器已經是業界公認的發展方向。其中,基於激光冷卻原子的量子傳感器可以大幅提升性能。和現在的解決方案相比,量子傳感器不僅可以實現微型化,而且在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和醫療的應用上有很大的前景。但想要實現大規模的應用,則需要核心材料技術和激光冷卻技術獲得同步發展。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資深教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張祥成

不過,將科學孕育成技術,再向產業推進的節奏裡,卡文迪許實驗室一貫堅持的是從產業中發現問題,再建立課題、解決問題。實際上,在 1874 年,當時劍橋大學威廉·卡文迪許出資建立這所科學殿堂的初衷就是如此。

張祥成教授反覆跟我們強調著,自己和同事們正在攻克的方向關乎「實際」,而不是「時髦」:「工業界有許多難題因為工程和時間沒辦法解決,但這是科學家必須要做的事情。」包括張祥成在內的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許多課題都來自產業界提出的問題。比如,張祥成目前重點的工作方向就包括尋找更耐受的陶瓷材料,或者功能更靈活的人工合成骨素材料。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卡文迪許實驗室博物館,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史,陳列著歷年諾貝爾獎得主取得重大突破的設備和珍貴合影

卡文迪許實驗室曾經誕生過 29 位諾貝爾獎學者,也是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最多的單個實驗室/系,它代表著人類物理學的光輝歷史,直到現在,也依然保持著世界領先的地位。這充分說明,英國從來沒有失去過在科研世界裡的優勢地位。但開拓者們從不會用「改變世界」的浮誇口徑裝飾自己的想法,他們更願意強調節奏的合理、效用的最大化。

事實上,這種「從實際問題出發尋找創新突破口」的現實主義思維,也是我們此次英國行程到訪各個機構時不斷被反覆提及的一點。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匯豐銀行全球數字主管 Josh Bottomley

當匯豐銀行全球數字主管 Josh Bottomley 和我們談起匯豐在區塊鏈上的探索時,重點解釋的是怎樣利用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更好地保護用戶資產、提升運轉效率,並且反覆強調,技術沒有高下之分,更重要的是從什麼角度切入解決問題;而當帝國理工大學下的哈姆林中心主任楊廣中聊到這個世界級醫療機器人實驗室的創新模式時,重點展示的也是如何搭建技術走向臨床、並且最大效率實現商業化的通道。

楊廣中教授告訴我們,哈姆林中心相信好的技術必須和產業更靠近、聯合研發,才能快速落地。這個實驗室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高效便捷的醫療成像技術、傳感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目前,這家機構最讓人興奮的突破是一款運用於外科手術的蛇形機器人。在外媒的評價中,這款將集成圖像和感應器結合起來的超微型手術機器人,將超越知名手術機器人「達芬奇」在微創手術上的應用能力,原因是它的靈活性已經可以突破達芬奇到不了的解剖部位,精準度和靈活性也被大大提升。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目前正在廣泛使用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體積龐大,哈姆林中心正在研發的蛇形機器人將把手術機器人做得更加小巧靈活

能讓這款蛇形機器人能很快走向臨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一套「實驗-孵化-應用-反饋調整」的機制。為了讓有價值的技術創新真正有機會走向實用,哈姆林中心甚至願意嘗試用一套更加合理的股權分配方式孵化實驗室裡走出的團隊,等到某一技術或者產品已經被臨床試驗證明擁有了落地可能,甚至實現量產,再將團隊推向資本市場。

楊廣中教授相信,無論從高效運營技術型創業公司,還是降低投資風險的角度來說,這都是更「保險」的一條路。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在這條通道上坐落著許許多多的小實驗室,我們看到了更多尚不能透露的前沿實驗技術

和遍佈科學狂人的硅谷相比,我們感受到的「英式創新」好像不夠激進,也沒那麼「魔幻」。和國內相比,誕生在這裡的科技創業公司估值也普遍偏低。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至少在這裡,我們沒有看到不切實際的瘋狂和「泡沫」亂象。

但回頭再看看這個國家的歷史就會明白,這也是英國對待技術創新的一貫態度。就像懸跨在泰晤士河之上的倫敦塔橋,建造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倫敦塔地鐵運載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架在 1894 年被看做技術奇蹟的雙層開啟橋最初依靠蒸汽機作為驅動系統,隨後轉而由電力系統驅動,但橋身整體的機械結構,則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保持這正常運行,幾無故障。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俯瞰泰晤士河兩岸,跨越百年的古老建築與現代摩天大樓並存

或許是這樣的文化傳統讓英國在看待技術進步時持有著獨特的態度:即便他們一直保持著製造「黑科技」的能力,這些實驗室和機構也不願意犧牲效能,一味追求技術炫酷。在這裡的文化中,創新不該是驚豔的裝點,它應該擁有更長久和實際的意義。

帶有批判主義的創新,和從未止步的人文思考

除了「追求實際」的創新模式,英國整個商業社會對於「態度」的堅持、對於人文的思考,更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一點。

如果拿中國正在發生的技術商業變革和英國相比,這個海上帝國的商業生態並非一片蠻荒,現實也沒有給誕生在這裡的公司太多上下游延展探索的機會。所以無論是科研機構,還是商業公司,都會把對「連續性」和「極致」的思考放在首位。

在哈姆林中心,包括博士後在內的員工上限被限定在了 100 人,楊廣中教授認為,這才能讓員工珍惜進入這家世界頂尖研究機構的機會,讓哈姆林中心最好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且保持哈姆林中心的品牌效用;頂級跑車俱樂部邁凱倫公司自創立起就堅持只做跑車,並且將年產量控制在 5000 臺以內,也是這種思維的體現;而捷豹即便在大膽開發豪華純電轎跑 SUV I-PACE 時,也在用汽車設計語言強調著新車型和捷豹品牌形象、性能可靠性的延續。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捷豹設計總監 Ian Callum

捷豹設計總監 Ian Callum 在向我們展示捷豹的新款豪華純電轎跑 SUV I-PACE 時,強調捷豹並非沒有實現完全自動化駕駛的能力,但相比於特斯拉在智能化方面「驚人」的大踏步,I-PACE 更願意堅持捷豹作為老牌跑車廠商的價值觀。Ian Callum 強調,穩定和讓人能夠依賴的性能才是汽車工業穩定發展的基礎。而捷豹未來的使命是,在保持跑車性能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至於如何在汽車行業變革的大勢裡保持優勢,捷豹首席產品工程師 Graham Wilkins 反而覺得,目前捷豹擁有的空間反而更大,「在看到競爭的同時,也要「照照鏡子」。」因為這意味著,這家公司有機會去重新「定義未來客戶想要看到的車」,而不是被困在「是 SUV 還是跑車?」這樣的思維討論中,從而限制了創新的步伐。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捷豹已經是英國在技術研發上投入最多的汽車企業。在 I-PACE 的研發過程中,概念車和量產車的工作幾乎是同時進行,I-PACE 的突破承載了捷豹的開放創新

除此之外,關於人文話題的思考,幾乎和英倫式技術創新以同樣的步伐前進著。

在倫敦,我們見到了微軟劍橋研究院主任張海燕。她所帶領的團隊工作重點,是探索如何用科技做善事、讓科技進步帶動社會進步。2017 年微軟 Build 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微軟 CEO 納德拉曾經展示過一款名為 The Emma Watch 的智能手錶,這款能讓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克服手部顫抖的手錶,就是張海燕的研究成果。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在 2017 年微軟 Build 開發大會上,納德拉曾把「黃金時間」留給了張海燕和她研發的 The Emma Watch。張海燕一直致力於推動遊戲和健康的跨領域結合

這種對於技術與社會關係的思考,在英國幾乎無處不在。當我們拜訪霍金生前的好友,著名的宇宙學家,同時也是劍橋未來研究中心創始人之一的 Martin Rees 時,他也給出了他關於基因剪輯技術、宇宙探索等技術發展背後的隱憂。Martin Rees 向我們指出,如果從宇宙歷史角度來說,人類正短暫地處於單一物種引導地球文明的階段,但如果基因剪輯技術被大規模使用、機器智能無節制地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達爾文進化論很快就會被技術進化所取代。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Martin Rees 教授

事實上,在英國,各種設施的信息化程度遠遠不如中國和美國,同時,人們關於「技術帶來的隱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遏制在商業上的狂飆突進。但如果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思考和英國曆史思潮的發展緊密相關,也是我們在許多「市值高企」、「願景遠大」的科技公司身上還沒有看到的閃光點。

巧合的是,就在我們的英國行程中,歐盟個人資產保護新法 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也正式上路。它幾乎對科技公司用個人數據來賺錢的所有環節進行了規定和限制。就當下來說,當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開始面臨用戶數據資產安全拷問時,這種前置式的「預警」價值正在凸顯出來。而歐盟之後,也一定會有更多地區重視這個問題,再立數據嚴法。

所以,如果從更廣的範圍探討技術與未來人類社會如何共存的終極問題,我們在這趟旅途中接觸到的思考或許都是有意義的。它揭示了這個國家一貫以來的創新路徑和邏輯:從「人」的角度出發,解決問題。這個誕生過一級方程式賽車、英倫搖滾的古老國家依然還留存著反叛式的創新精神,但它也擅長用溫和的方式推動社會革命。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邁凱倫的創始人邁凱倫和俱樂部頂級車手塞納都犧牲在了賽場上,塞納曾說,「我不是為了成為第二或者第三而出生的,我的使命就是去贏!」

就像鏡子的兩面,深厚的文化哲學也浸染了技術商業變革的每一個細節。這個國家或許沒有追上轟轟烈烈的風口,可在謹慎的步伐中,同樣不甘平庸。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在此次英國超頻之旅中,MIS 2S 充分展現了它作為「迄今拍照最好的小米手機」的優異實力:在實際日常使用中,驍龍 845 處理器配合 8GB 內存+256GB 閃存的至尊配置,讓手機的流暢度和易用度得到一致好評;面對霧都倫敦陰晴不定的天氣和室內外不同光線的頻繁地轉場,AI 技術的加持也讓擁有後置超感光雙攝相機的 MIX 2S 拍照性能得以充分發揮,以按照 25 種標籤、針對多達 206 種場景實現智能優化,同時讓前置單攝相機也有堪稱完美的背景虛化效果;另外,結合驍龍 845 新增的硬件多幀降噪能力,拍照對焦又快又準,在逆光、弱光環境下也能拍出純淨畫質。

值得一提的是,MIS 2S 針對商務人士進行了特別優化,在拍照時可以智能識別 PPT,多幀畫面超分辨率合成,保證上面的文字放大後也清晰可見。而小米對產品設計一貫堅持的努力與投入,也贏得了大英博物館在內的三大世界級博物館的認可,並驚豔推出與大英聯合設計的「小米 MIX 2S 大英博物館特別版」,向科技與藝術致敬。

從驚豔的技術實力,再到攜手大英博物館推出藝術特別版,我們從小米 MIX 系列中,也看到了恰如本次英國超頻「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風格特性。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倫敦眼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大英博物館

在美國模式之外,來見識下不甘平庸的「英倫式」科技創新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