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去年2月25日,國家旅遊局官網發佈消息,位於河北永年的“廣府古城景區”正式晉升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歷經兩千餘年,無數風流人物在這座古城煥發風采。春秋戰國時期,壯士毛遂面對楚王怒目按劍,成就聯楚抗秦豐功偉業,被趙王封地於此;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在廣府建都,擁兵五十餘萬,成為與唐王李淵、鄭王王世充爭奪天下的三大政治軍事力量之一;這裡還是楊式、武式太極拳的發祥地,誕生了楊露禪和武禹襄兩大門派太極拳創始人,並衍生出孫式和吳式太極拳兩大門派……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秀美的北方水鄉風光,源遠流長的太極文化,廣府古城集古城、水城、太極城於一身,在中國北方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與光芒。

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鉤沉 廣府古城的前世今生

永年廣府古城位於邯鄲市東北20公里處,春秋戰國已有雛形,繁榮於明清,為歷代郡、府、州、縣治所,城內外歷史文物及遺蹟眾多,有弘濟橋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還有楊露禪和武禹襄故居,是楊式、武式太極拳的發源地,古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據顯示,古城周長4.5公里,城牆高10米、厚8米,城內面積1.5平方公里,縱橫30多條街巷。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赴楚求援,二十人的名額僅得十九人,門客毛遂自薦。

“我以為賢士處世,譬若錐子放在囊中,會鋒芒立露。先生在我門下呆了三年,我卻沒有聽到對你的稱頌,想先生是沒有讓人稱道之處的。”

“若早處囊中,我早脫穎而出了。”毛遂自薦後,贏得趙勝信任,並在和楚王的談判中立下奇功,後被趙王封地“曲梁”。在“曲梁”,毛遂帶領百姓培埂囤土、疏浚河道、淺栽稻穀、深種荷菱,而後又築牆封門、圈地為城。這就是當今留存千古的廣府古城。

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梳理廣府古城的眾多人文歷史典故,對當地人影響最大的當屬隋末唐初竇建德(公元573年至公元621年)領導的農民起義運動。

竇建德出身於漳南(今河北固城)竇堡店的一個貧苦農家,因不滿隋煬帝楊廣的昏聵糜爛、荒淫暴役,率聚民眾揭竿而起。短短數年,竇建德的起義隊伍發展到五十餘萬眾。公元618年,竇建德稱夏王,建都樂壽,次年遷都洺州(廣府)。彼時,竇建德的夏王朝雄踞河北、山東、河南大部地區,成為隋末與唐王李淵、鄭王王世充逐鹿天下的三大政治軍事力量之一。

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廣府古城還是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的發源地。作為太極拳兩大門派的創始人楊露禪和武禹襄的誕生地,廣府是聞名遐邇的太極之鄉。自1991年以來,當地先後舉辦了十三屆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由於影響廣泛,太極弟子遍及海內外,永年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太極拳之鄉”,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保存完好。其中,武家大院始建於清道光初年,是武汝清兄弟三人為侍奉高堂老母而精心設計建造的,為傳統的北方四道三路二進的大型官宦宅院,有大小院落10處,屋舍140餘間,佔地面積76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整座大院佈局規整,氣勢宏大,是廣府古城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古民居大院。

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奇蹟 兩千餘年從未遭遇洪災

廣府古城現存兩甕城、六城門,東有陽和門,西曰保和門,南稱陽明門,北為貞元門。廣府古城歷史上曾為曲梁縣、廣平郡、武安郡、廣年縣、永年縣、洺州、廣平路、廣平府治所。古城外有護城河和永年窪環繞,地勢低窪,周圍環水,永年窪澱被認為是繼白洋淀、衡水湖之後的華北第三大窪澱。

據專業人士調查發現,永年窪地海拔高度較邯鄲市低16米,並且有滏陽河、支漳河兩條河流環繞。廣府古城又位於這片窪地的最低處,海拔為41米到43米,只有城中心局部略高。城外護城河水位是40.5米,再外圈溼地的水位是41米。很明顯,這小小的1米到2米的落差,或許不足以抵擋大的洪水。但據史料記載和當地居民相傳,歷史上的廣府城,2500多年來從未遭過水淹。無論外面來的洪水,還是城中內澇,從沒有洪澇災害的記錄。

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廣府古城的防洪排澇是怎麼解決的呢?參與廣府古城保護規劃的專家羅建敏等,曾懷疑城內有專門的雨水管道。但經考證和實地探尋發現,整座古城沒有任何雨水排放管道。

經過對廣府地圖的深研,結合當地“三山不顯,四海不幹”的說法。羅建敏得出兩個結論:古城城內的防澇是靠“四海”的池面蓄水解決的,這得益於廣府古城卓越的豎向設計。實地探測發現,廣府古城內最低點不是四個城門口,而是古城的四個角。也就是說城內雨水一旦多了,不是從城門洩出去,而是流到城內四個角位置的水池中,蓄起來。經過測算,城內四角低於海拔42米以下的部分,面積總和占城內土地面積的七分之一。用城內七分之一的水池窪地將另外七分之六的地面雨水容納,城市即可避免內澇。

對外的防洪,完全依靠(一直完整的)城牆,它是防洪保命的屏障。歷史上任何時期,廣府古城的城牆都沒有進行過拆毀,明朝時期,還將土牆砌成了磚牆。

廣府古城的城牆東側、南側為滏陽河大堤,西側、北側亦有河堤。測量後發現,距城牆800米至2300米不等的河堤,地勢均比古城牆低3米左右。再大的洪水,能漫過河堤,卻漫不過城牆。

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揭秘 5A級景區是怎樣“煉成”的

“廣府古城歷史上原為土城,歷經4次大型修復成為目前的樣子。第一次修城就是隋末唐初竇建德遷都後。”廣府生態文化園區管理委員會社會事務局局長郭立山說。

永年廣府古城修建甚早。據《永年縣誌》記載:“廣府古城”春秋戰國已有雛形,到隋末夏王竇建德在洺州(廣府城)建都後,為了鞏固疆域,對城牆進行了一次修整,使城池初具規模。當時城矮牆薄,又是土城。這是廣府古城的第一次修整。

元朝侍郎王偉做郡守時,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耗時十年,增築擴大,城為方形,城牆高三丈六尺、寬二丈五尺,並建造了四門。這是廣府古城的第二次修整。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3年),廣平府陳俎調用九縣民工,歷時十三年,在土城的基礎上改用磚石修砌,並加修外圍垛口1752個,四城門各修城樓一座,四城角修四座角樓。這是廣府古城的第三次修建。

進入21世紀,廣府古城於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進行了一次歷時6年的大修。這次復修重點工程包括3000米外牆修復和4500米內牆修復,是廣府古城的第四次修復,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完善的一次修復。

2500歲!廣府古城“故事多”

近年來,早已通過國家4A級景區評定的廣府古城,又啟動了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永年區專門成立了廣府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並爭取國開行1.2億元資金支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廣府古城先後投資6億多元,修復了古城牆和城門樓,整修了楊露禪故居、武禹襄故居、武家大院、仝家大院等文物景點,分別增設殘疾人坡道,並對千年古橋弘濟橋實施整體封閉保護。而府衙復建、甘露寺復建、清暉書院復建、萬祖廟復建等一批古建遺存修復工程也在這一期間完成。由此,歷經2500多年的廣府古城在新的世紀裡再次獲得新生,併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