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製”級的技術先鋒——sony

說到電影攝像機,自然還是繞不開索尼的,與之前介紹的三家品牌又不同的是,索尼更專注的是廣播領域的攝像機,電影領域雖然它曾經是攝像機數碼化的先鋒,產品也非常有特色。然而目前在影視工業方面的使用率實在是不如前面三家那麼多,甚至,如今連索尼影業的好萊塢商業大作,都不使用索尼自己的產品拍攝了。即便如此,要是讓我來科普電影領域的攝像產品的話,索尼依然是必須提及的品牌,它有它光輝的歷史,也有他自己的專長,它還拍出了不少代表當時技術巔峰的經典電影,比如《星球大戰》、《阿凡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等等。

其實索尼電影攝像機的特點,一個詞可以形容,“私人定製”。與潘納維申、ARRI所謂的“合(huan)作(ke)”不同的是,索尼的“私人定製”,是索尼與導演進行合作開發,導演想要什麼性能指標的攝像機,索尼就做出什麼性能的系統來滿足拍攝需求。我們上面提到的三部電影,皆是如此。

談索尼的電影攝像機,這臺機器一定是繞不開的,它的型號是HDW-F900。

“私人定製”級的技術先鋒——sony

這臺機器是索尼與星球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合作開發的,併為其當年的電影《星球大戰前傳:克隆人的進攻》做拍攝準備。它採用了一塊2/3英寸的3CCD傳感器,分辨率也僅有1920*1080,無論是哪方面,都只是目前電視臺即將退役的高清廣播及攝像機水平。不過這臺機器最後被潘納維申“合作”了一把,傳感器換成了SUPER35畫幅,並拍攝出了不少數字電影。

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創造了截至目前為止的影史票房紀錄,而這部電影的拍攝器材就是索尼與《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聯合開發的一套3D攝影系統,耗時3個月的研發,使用了8臺索尼HDC-F950與8臺索尼CineAlta F23數字電影攝像機。據說整套拍攝系統共耗資1400萬美元,而影片的製作成本更是高達5億美元。在《阿凡達》引爆票房之後,3D電影慢慢成了院線的主流,索尼在這裡可算是功不可沒。

“私人定製”級的技術先鋒——sony

迫於當年RED數字電影攝像機的瘋狂追趕,2011年索尼推出了新一代的CineAlta系列數字電影攝影機F65,是世界上第一臺具有8K拍攝能力的電影級專業攝像機,而RED直到2016年才發佈他們家的8K產品(但是價格便宜好多)。不過大部分電影和紀錄片也用不到那麼高的分辨率,所以索尼在2012年又推出了4K級別的產品F55。F55相對於F65來說就受歡迎的多,F55根據安裝不同的模塊,上可拍電影,下可做直播拍電視劇紀錄片,價格也比ARRI和RED的很多機器便宜。在我們中國,大量的電影電視劇使用了索尼F55拍攝,其中特別著名的就是當年風靡全國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私人定製”級的技術先鋒——sony

當然F65也是拍出過一部技術方面巔峰級的作品,就是前年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採用了4K 120FPS 3D HDR技術,在幀數方面是常規電影的5倍,也就意味著比常規電影多了5倍的畫面細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第二部電影使用那麼多的新技術來製片,這部電影勢必在電影史中留下名字。

2017年開始,各大廠商開始將電影攝像機的畫幅擴大,從super35規格擴大到接近或者超過35mm全畫幅尺寸,索尼自然也沒有屈居人後,發佈了能夠拍攝6K 30P畫面的VENICE系統。不過VENICE的參數已經比RED的同價位產品要差了不少了,所以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多少使用VENICE系統拍攝的作品出現。

“私人定製”級的技術先鋒——sony

雖然在電影領域,索尼並不是很受好萊塢歡迎,但是在電視廣播領域,索尼可是數一數二的業內旗幟。尤其是國內各大電視臺,他們幾乎都是索尼狂熱的粉絲,索尼也拿出了各種適合電視直播的全套產品供電視臺攝像師、導播們使用。在各種真人秀、紀錄片拍攝現場,也到處可見索尼的EX280、Z150、FS5、FS7在勤勉的工作。

“私人定製”級的技術先鋒——sony

再低一個級別,個人視頻創作者,無論是索尼的微單還是FS5\FS7,都相當受市場歡迎,我們影像新勢力超過一半的節目都是使用索尼微單進行拍攝的。我相信我們影像新勢力的不少網友也正在使用著索尼微單,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