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研究」唱歌跑調的人可能是腦回路清奇,還可能是個路盲

「音樂研究」唱歌跑調的人可能是腦回路清奇,還可能是個路盲

英國《自然》子刊《神經科學雜誌》在2007年8月曾發表研究顯示:全球約有4%的人是先天的“失歌症者”。

失歌症是一種音樂障礙,主要表現在對音調的處理上有困難,也包括對音樂的記憶和認知,所以他們唱歌走調。

患有失歌症的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唱跑調了。因為他們分辨不出音調的高低,就像色弱者區別不出顏色的波長。

在對音樂的記憶和認知上,失歌症則表現為無論如何也記不住曲調,哪怕這首歌他們已經聽了成千上萬遍。

並且,科學家們對失歌症者的腦部磁共振圖像揭示,失歌症者們的聽覺系統沒有任何問題。

唱歌不著調,可能是腦回路清奇

那麼是哪裡有問題?有可能是腦回路。

從19世紀開始,就有人陸陸續續對唱歌走調這件事情產生好奇並展開研究,至今科學家們還未研究出失歌症到底由什麼原因導致。

不過,通過核磁共振掃描,科學家發現:失歌症患者大腦左半球顳葉前部多有損傷。

這一損傷也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的失歌症會遺傳,所以先天失歌症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很高。

特別是當一家人歡聚K歌房,很有可能會有一種“盛況”:

整場K歌會,首首出“車禍”。而這家人呢,會自嗨得不得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唱的青藏高原,其實是西伯利亞的隕石坑。

後天獲得性的失歌症情況不一樣,這是由於後天大腦受到外界刺激導致損傷而產生的結果。

大腦裡有一個叫弓狀束的神經纖維,它連接大腦的知覺和運動區域,如果這條連接受損,人就會跑調。

磁共振成像顯示:跑調的人,弓狀束體積一般比較小且纖維含量低。比如,由偏癱引起顳葉損傷,就有可能導致獲得性失歌症。

唱歌跑調麻煩多,可能還是個路盲

跑調的人,也有可能會耽誤更重要的事情。

大約有30%的失歌症患者,同時存在著對日常對話語調的認知障礙。

美國聽力協會(ASHA)曾發表過肯塔基州立大學的一篇研究,發現在語言情感韻律的敏感性實驗中,失歌症者的加工表現遜於正常組。

所以,如果有的鋼鐵直男,總是不能把握女朋友的“言外之意”,不如讓他們唱首歌試試:如果走調,那以後也不要為難他了。這是一種病,人家也不容易。

失歌症患者可能更容易“找不著北”。《自然》雜誌的這篇研究報告同時表明:人對音樂音高的認知能力,可能與對空間的認知存在一定的正關聯。

該研究選擇了三組實驗對象,分別為失歌症患者、普通人和音樂家,同時對他們進行音樂認知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的測試,結果顯示:失歌症患者在音樂認知和空間認知能力上,遠弱於其他兩組。

研究還發現:失歌症者不論是在方向感知、還是音樂信號處理過程中,速度都快於常人。而這恰恰是由於失歌症者在這兩個方面能力的缺失,他們沒啥好處理的。所以,跑調的人往往方向感也差。

如果你抑制不住飆歌的熱情,那麼千萬別去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在那裡唱歌走調會受罰。

有一個網站上曾經介紹過,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納格斯海德,如果你被人發現唱走調的歌超過90秒鐘,人家“朝陽群眾”就可以舉報你,你必須接受處罰。

「音樂研究」唱歌跑調的人可能是腦回路清奇,還可能是個路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