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之道已走偏?

“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現象應引起深刻反思。

【6月23日“四合院”時評】在中國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佈、首批“00後”即將全面開啟大學生涯的時候,中國教育部長陳寶生近日就“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的批判言論,也讓外界陷入思考:中國的大學之道是否已然走偏?

對於中學生的“玩命”,海內外早已公認,但用“快樂”來定義大學生活,也許很多人並不贊同。作為進入社會的最後緩衝期,大學四年承擔了許多並不輕鬆的任務,也很難用“快樂”來形容。比如,為了鍛鍊社交能力,學生會或社團活動耗費了更多的精力;為了就業時亟需的相關經驗,兼職打工甚至快成了全職;為了出國留學,背單詞已成了日常作息首要的一部分……

由此看來,大學的“快樂”來源很多,但很遺憾的是與專業學習並無多少關聯。自主的專業學習被越來越少數人重視,足夠證明中國的大學之道已經走偏。也難怪在強調扭轉“玩命vs快樂”現象時,陳寶生還建議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本科課程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

那麼,當下的中國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大學之道?結合先賢之言論,一謂明德,一謂治學。

先談明德。四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雖說古今的“大學”之義有所差異,但作為高等教育,大學期間“明德”很重要,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如何打磨創新創造的思維,如何做一個至善至真的人,都是真正在大學四年摸索出來的。如果只是為了升官發財或者體面工作,顯然稱不上明德。

再說治學。蔡元培曾說“治學者,可謂之大學,治術者,可謂之高等專門學校”,梅貽琦也認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見治學對於大學和大學生的重要性。如果荒於治學而勤於治術,那大學四年無疑是極不成功的,那我們只能目睹一位位的大師逝去而感嘆接班者的稀缺。

考慮到大學生的培養成本和就業壓力,理想的大學之道也許難以一蹴而就,但倘若任由走偏的大學之道走下去,恐怕將永遠回答不了“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這才是最致命之處。(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