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則小故事看懂投資理財的哲學

  • 汽車還是山羊

這道題目是這樣的:

有三扇可供選擇的門,其中一扇後面是一輛汽車,另外那兩扇後面都是一隻山羊。

假設人們都喜歡汽車。遊戲主持人讓你先隨意挑選一扇門,比如說你選了1號門,這時主持人打開了另外一扇門(比如說是2號門),裡面是一隻山羊。

從三則小故事看懂投資理財的哲學

現在主持人給你一次新的機會:“為了有較大的可能性得到汽車,你可以換選剩下的那扇門(3號門),當然也可以堅持原先的1號門。”這時你會怎麼選擇?

總而言之,你應該換選一扇門。

答案一公佈,讀者們、特別是那些具有博士頭銜的人,紛紛來信表示不同意見。他們說,這真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答案。

他們認為,主持人既然把沒有汽車的那扇門打開了,那麼剩下的兩扇門後面,是汽車還是山羊的可能性各佔一半,概率是相同的,所以不用換。他有1/2的概率得到汽車。

其邏輯是這樣的:假設你第一次選中的是沒有汽車的門(這有2/3的概率),當主持人又打開了一扇沒有汽車的門,這時你換選,就必定能得到汽車了。

而假設你第一次選中的是裡面有汽車的門(這有1/3的概率),當主持人又打開了一扇門時,如果你換選,就必定得不到汽車。也就是說,換選,得汽車的概率是2/3,而不換,得汽車的概率只有1/3。你想明白了嗎?

精通概率論的數學家決定換選的答案似乎是正確的。但你若是一個經濟學家,你的思想不會就此止步。作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一般來說,他的心靈空間更為廣闊,他的心路歷程更為漫長,他的思考要比普通人更為深入。

我們知道,司馬懿圍攻諸葛亮的空城時,他不知道里面是否有埋伏,但他知道諸葛亮是謹慎的,而諸葛亮之所以敢用空城計來對付司馬懿,是因為他知道司馬懿知道自己從來是謹慎的。所以,信息的掌握和利用至關重要。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還很難說,瑪麗蓮小姐和那些博士們究竟誰對誰錯,因為人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即遊戲主持人在打開另一扇門之前,他是知道還是不知道里面藏的是什麼?

這個信息非常重要,它是我們作出正確判斷的一個重要約束條件。如果他事先知道里面是什麼,那麼他打開裡面是山羊的那扇門的動作包含著很有價值的信息,這樣的話,概率論專家也就是瑪麗蓮小姐的答案才是正確的。

但如果他自己事先並不知道里面是什麼的話,那麼他隨機打開一扇門、裡面恰好是一隻山羊,這樣的話,博士們的意見卻是正確的。

因為這時未打開的兩扇門中,擊中汽車的概率是相等的,都從原先的1/3變成了1/2。並且考慮到換選而不中的後悔痛苦要甚於不換選而不中,所以還是不換選的好。

當然,一般來說,遊戲主持人是事先知道里面是什麼的,因為這才能使考察智商的遊戲進行下去,否則就有使遊戲夭折的可能。只有當我們明白這一點以後,我們才可以說瑪麗蓮小姐說的是對的。

  • 一個猜數字的遊戲

這個遊戲是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H·泰勒教授設計的。如果你要參加這個競猜,你會選一個什麼數字呢?(假設參與者眾多,因此你個人的數字對平均數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若參與者較少,你的數字會對平均數有較大影響,也需將它考慮在內。)

因為我不知道別人會怎麼選,只好先假設大家都會在0到100之間隨機選,這樣的話,所有數的平均數應該是50,因此我當然應該選33,因為33最接近50的2/3。這些人的思考只“走了第1步”。

馬上有人會想到,別人也會同樣這麼想。如果別人也都這麼想、大家都選33的話,這時的平均數就是33,我就應該選33的2/3、即22。這些人的思考算是“走了第2步”。

但如果有人再進一步想,大家都選22的話,我就應該選22的2/3、大約是15。這些人的思考是“走了第3步”。

接著,選15的2/3、即10的人,這些人的思考“走了第4步”。 選10的2/3、即7的人是“走了第5步”。選7的2/3、即5的人是“走了第6步”。選5的2/3、即3的人是“走了第7步”。選3的2/3、即2的人是“走了第8步”。選2的2/3、即1的人是“走了第9步”。

依此類推,隨著你的思考的深入,這個數字越來越小。如果——我說的是如果——如果每個人都是如此這般的理性,都能將邏輯思維進行到底的話,最後這個數字就會停留在1上。因為1的2/3最接近1。每個人都選1的話,每個人都猜對了。

作為精通博弈論的數學家,你選1的答案是正確的。但你若是一個經濟學家,你的思想不會就此止步。作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一個最重要的、對世界的基本認識是,人與人是不一樣的。

“青菜蘿蔔,各人各愛”,每個人的偏好不同,每個人邏輯思維的理性(或曰愚蠢)程度也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認為所有的人都一樣的聰明或愚笨。

我們把抱有應該選50的2/3、即33這種想法、並做這樣選擇的人稱為邏輯思維“停在第1步的人”;把選33的2/3、即22的人稱為邏輯思維“停在第2步的人”;把選22的2/3、即15的人稱為邏輯思維“停在第3步的人”;把選15的2/3、即10的人稱為邏輯思維“停在第4步的人”。

依此類推,他們的理性程度逐步加深,也即愚蠢程度逐步減弱。

然後我們需要對應徵答案的這群人做一個大致的判斷,他們中間不同理性(或曰愚蠢)程度的人各佔多大的比重。然後把這個比重作為權重,加入到平均數的計算中去。最後再以這個平均數的2/3,作為自己的選擇。

很多經濟分析師都在做著這樣的技術經濟分析,但你以為這就一定正確了嗎?如果人們都讀到我的這篇文章,他們也都會按照這種方法進行這麼算計。這時候你與他們的區別就在於你們各自對應徵人群不同理性(或曰愚蠢)程度的判斷的正確性了。

有人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除了別的問題外,首先可能就是你對對方的邏輯思維停留階段的判斷有誤。其次是要知道,在一對一的博弈中,你並不需要做出超越對方很多“步”的對策,你只須超越對方一“步”就夠了,多了反而糾纏不清。

  • 排隊打水的故事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我們國家剛剛從文化革命的矇昧黑暗中走出,迎來了理性的曙光,那時候舉行的首屆華羅庚數學競賽,極大地吸引著熱愛科學和智慧的人們。

當時我正是求知慾望十分強盛的青年時代,對此自然十分關注。記得其中有這樣一道題目: 若干人各自提著水桶在同一個水龍頭前排隊打水,每個人的水桶有大有小,問,他們應該如何排隊,才能使總的排隊時間最少。

這是一個求最優化的題目。答案很簡單。用數學可以證明,只要讓這些人按照他們水桶的大小排隊,水桶小的排前面,水桶大的排後面,這樣的結果能使總的排隊時間最少。

比如,A的水桶需3分鐘灌滿,B的水桶需2分鐘灌滿,C的水桶需1分鐘灌滿,如果按照這個順序,A先來,他花費3分鐘,B花費3+2=5分鐘,C花費3+2+1=6分鐘,總共需要14分鐘。如果我們把順序倒過來,C先來,他花費1分鐘,B花費1+2=3分鐘,A花費1+2+3=6分鐘,總共只需要10分鐘, 比前面那種排法節省了4分鐘。

作為精通運籌學的數學家,他的高屋建瓴、統籌安排的計算無疑是正確的。但你若是一個經濟學家,你的思想也不會就此止步。

作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是承認每個人的稟賦差異、並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利益的。

因為經濟學以個人為本位,只有每個個人,才能感知自己獨特的效用、才會考量自己獨特的成本,才可以算計自己獨特的利益。

每個人對打水的渴望程度不同,他們來到水龍頭前的時間遲早不同,一般我們可以推斷,先來的人比後來的人對水有更大的效用渴求,先來的人比後來的人也付出了更多的精力成本,同樣的時間在不同的人那裡有不同的價值。

根據先來後到的原則,先來的人當然要先打,後來的人就得排在後面後打,不能越位,這是公平,也是秩序,否則就會亂套。

而且,我們仔細辨析A、B、C的損益可以發現,改變排序以後,A多花了3分鐘,B少花了2分鐘,C 少花了5分鐘,因此,整體上節省4分鐘的有益的改革讓不同的人承擔了不同的損益。如果說C很樂意,B也樂意,那麼A一定是不樂意的。

在人人平等的前提下,誰也不能強求別人為自己做犧牲。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假如某種變革可以使受益者的收益大於受損者的損失,那麼總的利益還是增大了。這種變革在經濟學中叫“卡爾多-希克斯改進”。

如果存在著這種“卡爾多-希克斯改進”的機會的話,只要使其中的利益受損者得到足夠的補償,就可以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創造出新的利益了。

那麼怎麼補償呢?經濟學家確實是聰明絕頂的。他們早已想出了很好的辦法來實現這種效率的提高。這個辦法簡單地說就是,自由交易!

C 和B可以拿出一定的好處給予A,換得他的同意。至於這好處是什麼?這好處該是多少?任由他們雙方協商。如果交易費用不高,他們終能達成共贏的結果。

自由交易能夠達到皆大歡喜,哈哈,看來經濟學不僅是聰明人的開心果,經濟學還是我們大家每一個人的幸福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