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18億 騰勢的燒錢速度比別家慢多了!

上月底,騰勢汽車再次收到大紅包:兩大股東比亞迪和戴姆勒分別增資4億,合計8億元。這是繼2017年5月16日比亞迪和戴姆勒共同增資10億元之後,騰勢公司第二次接受股東注資。

兩年18億 騰勢的燒錢速度比別家慢多了!

有行業人士批評比亞迪和戴姆勒此舉是“葫蘆娃救爺爺,去一個送一個”;也有人指出,在新能源車產業千帆競渡的時候,以億級單位的資金零散投資,無益於這個重資產項目的整體發展,“添油戰術”將導致嚴重的戰略滯後與資源浪費。

這些看法多多少少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個數據告訴我們,騰勢汽車可能並非行業外圍人士所見敗勢明顯,相反它正按著自己的套路在不斷修正前進。

這個數據就是投資比。從2011年至今,騰勢汽車的投資關係就非常明確且單純,只有兩個股東,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和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比永遠是1:1,你投多少,我投多少。7年時間,風雲變幻,有的朋友吵成了冤家,而比亞迪和戴姆勒依然步調一致,舉案齊眉。

持續至今的50:50投資關係,以及兩方對騰勢汽車的扶持力度對等(特別是在資金上),表明了比亞迪和戴姆勒對於在中國造新能源車是認真的。那麼他們到底是基於什麼理由,對騰勢能夠做到仍然繼續保持投資不離不棄呢?

行業人士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雖然比亞迪和奔馳都有新能源車,但國產中級新能源車品牌仍然存在想象空間

奔馳擁有自研的MEA平臺和EQ系列純電動車,比亞迪是國內三電大廠,同時旗下也有宋、秦、元、E系列等在售新能源車型,嚴格來說,各有各的活幹。但人們會發現,比亞迪缺乏做高端車的基礎,而純奔馳平臺高昂的成本無法讓它的產品在國內順利落地。

兩年18億 騰勢的燒錢速度比別家慢多了!

比亞迪本身就做新能源車

兩年18億 騰勢的燒錢速度比別家慢多了!

奔馳也有自己的新能源品牌

騰勢正是汲取了兩家的長處,讓奔馳B系列的底盤技術與比亞迪的電池技術結合,技術之外,更多的是切入一個可期待的市場。電動車目前品類較為單純,15萬元以下的平民車競爭逐漸激烈,而50萬元以上的富人玩具又遲遲不成氣候,兩者取其中,是一個放眼未來的考量。

兩年18億 騰勢的燒錢速度比別家慢多了!

雙方的合作各取所需,各獻所能

而騰勢500被人所詬病的定位不清,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在傳統汽柴油車還未被強制退出市場的當下,30萬元售價已經可以進入準豪車門檻,車主是買一臺品牌尚未打開的新能源,還是買一臺大夥都熟知的準豪車,在中國這是個不言而喻的選擇。

所以騰勢的問題並不是定位不清,也不是說新能源車就不該上中端以上車型,而是品牌支持力不足,它的品牌現狀與價格不相符。品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除了廣告與宣傳,更多需要售後口碑與紮實服務,這取決實實在在的銷售網絡支持。根據增資公告,這8億元的資金除了維持公司正常運轉之外,重點是讓騰勢進入奔馳4S銷售體系,擴大銷售網絡。車主能夠在奔馳4S店買到騰勢,對其品牌提升會有較大助力。

兩年18億 騰勢的燒錢速度比別家慢多了!

騰勢的問題並不是定位不清,本身就定位中級以上

雖然政策走向發生改變 純電動仍然會在相當長時間活躍

四部委2月13日發佈《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根據成本變化等情況,調整優化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標準,合理降低新能源客車和新能源專用車補貼標準,燃料電池汽車補貼力度保持不變。這是國家發出的信號,對純電動車補貼走下坡路,意味著國家更看好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未來。技術路線之爭有了結果後,各地也紛紛調整了國家地方相應的補貼比例。

騰勢作為新能源車中純電動汽車,無疑會讓人發生些聯想。但純電路線並不是大家想象中那樣將迅速被其它新能源方式取代,相反,仍會在較長時間內為新能源車所用。

迄今為止,燃料電池還未解決其成本問題,其雖然相比鋰化合物電池效率更高,也更環保,但技術要求也更高,部分核心技術專利仍然掌握在外國手中。鋰化合物電池技術雖然有能量密度低,低溫下循環性能差的特點,但原材料容易獲取,生產不造成環境汙染,我國已經有部分大廠實現了規模生產。

騰勢500在上市的時候,介紹該車通過了零下40度極寒測試,這表明工廠已經對低溫下的電池循環能力有相應解決辦法,再加上汽車本身在充電方式上設計較好,無論是家庭還是充電樁還是專用插座都能充電,其500公里的續航時間在一段時期內足以滿足車主需要。

雖然看起來很嚇人 但騰勢燒錢速度並不快

來看一組數據。截止2017年12月31日,騰勢新能源資產總額為人民幣3,544,505千元、負債總額為人民幣2,987,755千元、淨資產為556,750千元;截止2018年04月30日,騰勢新能源資產總額為人民幣3,346,977千元、負債總額為人民幣2,903,270千元、淨資產為443,707千元。

從淨資產變化看,5個月時間變化並不大,負債有所下降,雖然在繼續虧損,但總體狀況沒有惡化。從騰勢成立雙方各注資11.8億到不斷增資,淨資產還剩下4億多,造車作為公認的重資產項目,相比起動輒燒錢過百億的行業造車新勢力,騰勢在7年間燒掉的這些錢並不誇張。

新能源車項目是一項長期項目,對於任何企業都是巨大挑戰,技術上、產業鏈整合上、品牌塑造與培養上都必須給予時間。按照目前這種速度,8億元可以讓騰勢熬過1至2年艱難的成長期。

如果股東雙方對於騰勢沒有信心,在2017年投過10億之後,第二次增資即使勉強達成一致,在具體數額上也會產生分歧,1:1的投資比例實際上證明比亞迪和戴姆勒對這個項目仍然充滿信心,要做的事情很多,沒有一家撂挑子。

點評:

擺在騰勢面前的問題很多,資金並不是排在最前的一個。品牌的培養、產品系列的充實、銷售體系的整合與建設都要更靠前。我們說過,相比很多造車新勢力,騰勢的錢花得並不猛,短期內雖然聲勢上不如別家,但如果兩大股東能夠紮紮實實解決問題,燒得慢點可以走得更穩。最重要的仍然是產品,騰勢500需要更多的車主體驗,需要基於車主的意見與建議,不斷進步,不斷適合中國市場審美觀與用車觀,讓這麼多年,這麼多錢的積累與沉澱在某一個節點上綻放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