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的潼關古城,那時候保存還挺完好


潼關,又名“衝關”,《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其地處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以“千年雄關,華夏金城”享譽神州。圖為潼關東門。

潼關地理位置獨特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作為陝西的東大門,素有“三秦鎖鑰”、“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稱。 圖為東門外景。

在明代,潼關為軍事治所,設潼關衛,城池空前擴大。洪武九年對前朝關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規模的擴建。東、西、北三面由板築而成,城高 約16米,南與東南一隅,是順山勢之高下,削成垛口,高達30多米,城池周長11.2公里。這就把麒麟山、鳳凰山、象山、印臺山、筆架山等囊括於城中。

鳳凰山鳥瞰。登高遠眺,潼關八景:雄關虎踞、風陵曉渡、黃河春漲、中條雪案、秦嶺雲屏、禁溝龍湫、譙樓晚照、道院神鍾。

潼關南水關

潼關東山上的文殊院與魁星樓

潼關東門城樓

潼關鳥瞰

潼關西門樓。

城牆上站崗放哨的士兵,圖中可見城牆非常寬廣。

西門外雄偉壯觀的城牆和城樓。雖經千百年歲月和戰爭的洗禮,但那時依舊屹立不倒。

箭樓。潼關古城有六個城門,東門有正樓五間、箭樓四間,西門有正樓、箭樓各七間,北城有大北門和小北門,南城有下南門和上南門。另南水關有閘樓七間,北水關有閘樓九間。

1954年,中國從蘇聯請來專家,幫助修建三門峽水庫。該年10月,初步確定水庫的高水位為350米。1956年,蘇聯專家提出將水位提高到360米,按照這個水位,潼關古城、蒲州古城以及方圓百里的村莊均要沉沒。在水庫蓄水前,潼關等幾個古城便被迫不及待地拆掉了,潼關、華陰等縣幾十萬居民也含淚遷出了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

50年代末,潼關城開始被瘋狂拆除。

拆遷後,居民離開潼關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