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尹璐 決勝明天謀打贏

封面|尹璐 决胜明天谋打赢

文 張坤平 王中鴻

華北某地,中部戰區組織指揮的一場諸軍種防空聯合作戰實兵演習正緊張進行。

突然,多批次“敵”機和艦船向我戰略目標襲來。

“敵”飛機是什麼類型各有多少架?艦,船是什麼類型各有多少艘?我有多少應對兵力、兵器……

情況萬分緊急,時間在一秒秒地流逝。由戰區組成的聯防指揮部各要素高速運轉進行情況判斷。

大家知道,“敵”來勢洶洶我作戰籌劃和指揮稍有不周和紕漏,就可能造成敗局。極短時間內,一位身體偏瘦的女軍人帶領保障組藉助指揮信息系統和分析工具,經過一番查閱、精算細算,迅速對“敵”進行目標判證、企圖分析和威脅評估等,很快給我指揮部“前臺”,推送出由各方“信息流”融合的“戰場情況圖”,這幅圖上實時變化的“敵”我戰場情況,支撐戰區多軍種力量聯合對“敵”開展了有力反擊。

這是戰區成立後諸多信源融合為“戰場情況圖”的歷史性跨越,為聯合作戰指揮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力支撐。現場指揮員高興地為她伸出了大拇指。

這名女軍人就是中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某保障隊總工程師尹璐。近年來,她帶領團隊不斷攻關,實現了戰區成立後諸多信源融合為“戰場情況圖”的全新跨越,為聯合作戰指揮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力支撐,也因此被譽為為聯合制勝撥開“迷霧”的人。

封面|尹璐 决胜明天谋打赢

尹璐向母校教授、一等戰功榮立者江玉貴請教育人經驗(張坤平攝)

敗走“麥城”之後

尹璐,十八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全軍科研工作先進個人,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1次榮立二等功,4次榮立三等功。

上世紀80年代末,尹璐上軍校時,學的是計算機技術專業,畢業後她常年奔波在演兵場上;之後又考入空軍院校,就讀指揮自動化專業,既學專業又學空軍戰役戰術;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參加過從沙場閱兵、上合聯演、全軍聯訓等20多項重大演訓任務,承擔了數十項科研課題,被讚譽為既精通技術、又懂戰役戰術的“頂尖大拿”……

巾幗不讓鬚眉,尹璐自覺將個人理想抱負融入強軍興軍實踐,把建設先進指揮信息系統和打造精準及時聯合戰場綜合信息作為事業追求,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發的科研項目有19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其中二等獎4項,多項成果在全軍和戰區部隊推廣運用。

2016年2月,這注定是一個載入軍史的春天,這必將是一個開新圖強的起點:隨著軍委主席習近平和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七大軍區完成歷史使命,五大戰區正式組建亮相。我軍聯合作戰體系構建邁開了突破性、歷史性步伐。那一夜,剛被任命為中部戰區某保障隊首任總工程師的尹璐,面對保障隊建設既無經驗可循、又無規律可鑑的這一新生事物,徹夜未眠,思考如何帶領團隊為勝利鋪就靈敏“中樞神經”?如何為聯合制勝撥開“戰場迷霧”?

高起點才有寬視野。戰區尚在籌建時,尹璐就開始思考構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信息系統。

然而,現實困難前所未有,既無現成經驗參考,也無聯合作戰指揮流程對照,同時各軍種信息系統互不兼容、作戰樣式大相徑庭、指揮需求各有側重。

如何引接各軍種系統、如何整合信息資源、如何縮短指揮流程、如何實現資源共享?她絞盡腦汁,方案一次次推出又自我否定,最終探索出了“軍種系統引、陸軍系統融”的建設思路和“3個邏輯環、2個物理環、對接戰略支援”的設想。

而後她帶領團隊晝夜奮戰,成功引接陸海空天等10多種信源,組織了幾千次對接、融合、調試,構建起上通軍委、下聯戰區陸、空、火箭軍和省軍區、聯勤保障等部隊的聯合作戰指揮信息系統,並研製開發出戰場情況保障支撐平臺,為戰區聯指中心迅速進入運轉階段提供了堅實信息支撐。

這一系統剛得到戰區首長高度肯定,但戰區首場演習——某聯合作戰研究性演習,卻讓尹璐關鍵時刻“掉了鏈子”。

導演部給出情況:“敵”侵入我邊境地帶,立即融合推送“敵”我雙方戰場情況圖。然而,尹璐和她的團隊因相關準備不足,與友鄰單位配合不暢,15分鐘後才勉強提供出一副意圖理解不準、信息標識不精、各類信息繁雜零亂的情況圖,而敗走“麥城”。

“戰區時代,你們作為聯合作戰指揮的‘第一環’,必須提供實時精準的戰場信息!否則,戰時誰貽誤戰機,誰就要被殺頭!”

戰區首長一番話讓尹璐警醒!

聯合作戰條件下的“信息流”保障,需要融合天、空、地、海、電、網等多維度信息。這要求該保障隊必須由單一基礎信息保障,向判證、分析、評估等融合多維綜合信息精準保障轉變;由保障單一軍種作戰,向保障戰區聯指和陸、海、空、火箭軍等多軍種聯合作戰轉變。

責任如山,使命催徵。尹璐置身陌生領域,迎難而上。面對各軍種信息整合難、快速精準融合處理難、信息綜合分析研判難等一個個現實矛盾困難,她細細揣摩指揮員關注點、作戰指揮流程、信息融合規律,帶領官兵精心設計、調整“戰場情況圖”上的每個元素。戰場信息融合是伴隨軍隊深化改革應運而生的新事物,需要對海量信息進行彙總、挑選、加工、整合,為指揮員提供精要的戰場綜合信息。從此,陸軍出身的尹璐每天通宵達旦惡補聯合作戰和軍兵種知識,鑽研各軍種各領域信息系統建設情況,短短半年就啃下數百萬字的資料,寫下十幾萬字的筆記。

那段時間,尹璐白天深入探索戰場信息內涵外延、形成路徑、保障模式,晚上研究創新自動化處理與人工干預校準相結合的方式方法,沒有節假日和午休,夜以繼日攻關。

東方泛出魚肚白,她依舊坐在電腦前進行方案設計、創新協議機制……在腦海中一遍遍對方案的推演中,熬過一個個不眠之夜,幾個月下來,她竟然掉了幾斤肉。

尹璐終於相繼提出“信號、數據、信息”三級分類法,在多源信息高級融合等重難點問題上探索突破,她著力推動數據分析技術落地應用,推動信息表達展現形式創新,趕在戰區幾個月後組織的第二次演習前,研製出“戰場綜合信息輔助決策系統”,由於該隊推送的“戰場情況圖”實時精準、層次清晰,導演組特意採用了模擬情況導調,使演練場景更加貼近實戰,首次實現了一鍵即達、一圖共享、一網共用的目標,一目瞭然的聯合戰場信息圖景,使保障信息精起來、動起來、立起來,信息處理效率和精準度倍增,有力輔助了各級指揮員實施指揮。

封面|尹璐 决胜明天谋打赢

尹璐在演兵場上就科研創新工作進行調研(張坤平攝)

拼命攻下一座座“山頭”

尹璐從軍這30多年,正是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我軍信息化建設闊步前行的時期。她認為,作為一名保障打贏的技術人員,既要緊盯技術前沿,又要紮根部隊沃土,做軍事與技術無縫鏈接的橋樑、紐帶,用科技創新驅動部隊戰鬥力提升。

尹璐對技術創新有著近乎痴迷的執著,每逢有新技術動向她總是格外興奮、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瞭解使用,並想法設法運用到實際研發工作中。2015年執行“9.3”閱兵訓練保障任務期間,她發現閱兵指揮部還是依託幾十部傳統的通信終端調度部隊,訓練計劃稍有變更就要逐個電話通知,費時又費力。想到部隊已經配發了軍用某新型手機,她靈光一閃:“如今社會上各類手機軟件功能強大,如果在軍用手機上加裝一套指揮信息系統,組訓人員實時收發指令,那豈不大大提高訓練效益?”閱兵指揮部領導對她的想法十分讚賞,當即批准由她牽頭組建課題組,3個月內拿出成果、上線運行。創意雖好,但研發難度非同一般,這是全軍首次開發軍用某新型手機應用與固定終端軟件相結合的指揮信息系統,還要綜合考慮設備條件、通信鏈路、保密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僅軟件開發一項,地方通訊公司通常需要七八個月才能完成。

“國家大事,軍隊盛事,拼了命也要攻下這座‘山頭’!”接下來的日子,尹璐上緊了發條,既要找機關、跑廠商,協調解決設備問題,還要帶著課題組規劃系統架構、組織軟件開發,經過連續奮戰,一套融合多種指揮功能和各類訓練信息的“閱兵指揮信息系統”終於出爐,組訓人員一機在手就能實時直觀掌握訓練場情況,實施指揮既便捷又精準,受到上至閱兵領導小組、下至現場指揮員的高度評價。

“研發指揮信息系統,必須深深植根於部隊沃土,緊貼聯合作戰需求,否則毫無價值。”在任原北京軍區指揮自動化工作站軟件管理室主任期間,尹璐調研的腳步遍及全區旅以上作戰部隊。先後研製集成多個版本的指揮信息系統,編纂10餘萬字的應用方案、安裝配置手冊、值勤規範等實用資料,規範各級各類指揮所席位設置、部署方式、功能構成及上下互連方法等內容,組織作戰部隊構建指揮信息系統建設及深化應用工作,率先進行了軍事地理、氣象等7類作戰保障信息融合,讓各級指揮所實現了系統互聯、信息互通。

戰區成立不久的一次研究性演習中,保障隊在演習開始15分鐘才向聯指中心推送了一份信息圖,而且各類信息繁雜無序,令人眼花繚亂。“這樣的信息圖不僅沒有幫助,還會給指揮員添亂。”作為技術帶頭人,尹璐自責不已,也從演習中更加認清肩上的責任。面對各種信息整合難、快速精準融合處理難、信息綜合分析研判難等一個個現實矛盾困難,她細細揣摩指揮員關注點、作戰指揮流程、信息融合規律,帶領官兵精心設計、調整信息圖上的每個元素。幾個月後的又一場演習中,保障隊推送的信息圖實時精準、層次清晰,導演組也特意由傳統的文書導調改為模擬情況導調,一目瞭然的聯合戰場圖景有力的輔助了各級指揮員實施指揮。正如她所說:“困難再多、阻力再大,難道還比辦法多?”

在原北京軍區工作期間,全區各部隊、各領域涉及的專業軟件多達幾千個,尹璐逐個安裝調試、反覆應用,部隊官兵只要打電話請教技術問題,她馬上就能定位到每個系統界面,遙控幫助解決。

那年,尹璐受命參與研發“全軍通信裝備維修計劃和管理系統”,經過連續3個多月日夜努力,研發出的系統卻出現了技術問題。時值春節,又遭受尾椎骨摔傷的折磨,她帶著幾名科研人員連軸轉,每天只睡3、4個小時,對50多個單位十幾萬條計劃條目逐個比對、分析、調整、修正,連續十幾天不出辦公室,終於啃下“硬骨頭”,這項科研成果被推廣到全軍使用,大大提高了我軍通信裝備維修和管理工作效益。

每一次否定與揚棄,都伴隨著一次新的躍升。這些年,尹璐緊盯提升部隊聯合作戰能力,還研發了數十個“重點亮點”項目,其中某個系統融合多源空情信息,有效提升戰場感知能力;《國慶50週年空中梯隊受閱輔助決策系統》,保障了空中梯隊“米秒不差”通過天安門廣場;《國慶60週年閱兵時統系統》完成了國慶60週年閱兵時間統一工作,被閱兵總指揮讚譽為“分秒不差”;還有研發的某個系統在200餘個團以上單位應用,提高了全區辦公自動化水平;參加上合聯演,首次解決了中方指揮軟件在俄文操作系統運行顯示等難題,為聯演指揮信息系統運用創造良好條件,受到中外聯演指揮部高度讚譽。

封面|尹璐 决胜明天谋打赢

“紅巖精神”一直激勵著尹璐奮進(張坤平 攝)

固本開新以強基育人

尹璐始終認為,部隊要發展,人才是根本,而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能春滿園,單兵作戰效率再高,終究不能應對所有的情況,只有把個體能力轉化為團隊能力,才是解決問題之道,也是提升作戰能力所需。

戰區成立之初,官兵來自各個軍種,彼此之間的思維習慣、工作思路、技術基礎差異很大,面對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新環境,能夠頂得上去的技術骨幹不多,常常是幾名骨幹鉚在聯指中心全時“保駕”。面對骨幹人才的巨大缺口,尹璐探索推出了課題牽引的培養模式,在技術上打亂業務建制,跨專業抽組人員,實行學科交叉,攜手展開研究攻關,通過取長補短實現共同提高。在組織指導課題攻關中,她研讀大量研究論文、外文原著,再帶著思路與大家一起深度研討交流、反覆修改技術方案,讓課題組人員經受需求分析、技術選擇、項目組織等各個環節的歷練,快速成長為能獨立承擔研究任務的專業人才。

與此同時,尹璐積極開設學習論壇,組織輔導講座,建立幫學對子,針對不同層次人員實行分級訓練,短短几個月,就有十幾名技術人員能夠獨立完成保障任務,全隊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顯著提升。

在技術創新中,尹璐始終主張見仁見智、自由開放,充分尊重年輕技術人員的創造精神,不停鼓勵他們開發新技術、提出新想法,從不輕易否定他們的靈感和建議。在科研指導上,她從不越俎代庖,而是授之以漁,更多的是提供設計思路、研究方法,並不時帶領大家通過參觀見學、四處調研,拓寬思路、博採眾長。平時不管工作再繁忙,她都與技術人員保持常態化的技術交流,讓大家大膽發言、互相碰撞,有了好點子現場討論、畫圖分析,有了不懂的現場請教、不恥下問,官兵們也常常在民主、活躍的氛圍中迸發出不少“金點子”。正是這種平實親和的風格,使得官兵和她沒有任何隔閡,敢創新、想創新的精神動力得到有效激發。

尹璐認為,戰區聯合作戰,無論對參謀人員還是保障人員都提出了能思善用的雙重能力要求,是“謀略+技術”的綜合考驗。戰區剛成立時,指揮信息系統建設任務重、人手少,尹璐既當設計者又當施工者,帶著技術人員鑽到桌底鋪線路、調設備、排故障,坐在電腦前講操作、講功能、講原理,像陀螺一樣在指揮大廳忙個不停,通過務實紮實的作風帶動部屬提高技術水平。

為了讓戰區機關人員儘快掌握新版指揮信息系統的操作方法,尹璐加班加點寫出2萬多字的教案,在臨時佈設的培訓教室,忍著四五十度的悶熱環境,為戰區首長機關和官兵組織多輪次培訓,被戰區表彰為優秀教練員。在她看來,作為戰區聯指中心的後臺保障人員,光有技術還不夠,必須有作戰指揮相適應的組織協調能力和雷厲風行作風。為此,她把參謀技能納入業務訓練之中,讓大家學指揮、練協調,以提升作戰保障的質量層次。

尹璐總是鼓勵大家要有敢於擔當的精神,關鍵時刻要站得出來,還要有嚴謹細緻的作風,實現作戰保障的精準。一次演習保障中,戰區首長突然向指揮所提出要求調閱某敵情資料,因為較為生僻,一時間指揮所內有些措手不及。這時,做為後臺保障人員的她主動站出來,指導保障人員調出前期準備的資料信息並主動推送至前臺。

勇向變革潮頭立,決勝明天謀打贏。尹璐說,習近平主席在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時強調:強化備戰打仗的鮮明導向,全面提高新時代打贏能力。自己的努力多一點,系統的性能就好一點,將來指揮打仗的勝算就多一點,我軍離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就更近一點,而強軍則可止戰,也就無愧於這身軍裝!

封面|尹璐 决胜明天谋打赢封面|尹璐 决胜明天谋打赢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